當著祁王,他忙對里長道:“這是本官應盡之責,要謝就謝朝廷的方略,陛下的恩德。”
里長點點頭,忙請各位大人去他家中一坐,喝碗水歇歇腳。
正是搶收麥子的關鍵時節,幾人連連推辭,卻敵不過里長的熱情,被連拉帶拽的往他家門方向走去。
“地里有兩個兒子呢,草民本就是個打下手的,正要回家給他們送飯!”
里長一路上絮絮叨叨,對沈聿道:“到了家,草民給您引見一位高人,咱們雀兒村原本土地荒蕪,今年能有這樣的收成,全靠這位老兄!”
幾人更感稀奇。到了里長家里,卻只有一個婦人在生火做飯,見有客人到,忙多拿了幾只碗碟,盛上大黃米粥,又從一個籃子里取出兩盤雜面窩頭。
祁王看得出,那應該是里長家兩個兒子的午飯,此時竟要拿出來招待他們,可田里的兩個壯勞力怎麼辦呢?總不能餓著肚子干農活吧。
他忙命左右,從隨身的包裹中取出兩摞油紙包裹的酥餅交給婦人。
酥餅對于尋常百姓家簡直是奢侈品,婦人忙說不要,見推辭不過,便千恩萬謝的接過來,放進籃子里。
里長屋里屋外找了一圈,對他們說:“老先生不知去了誰家的田里,等他回來,我再向各位大人引見。”
祁王點點頭,幾人便圍著四方桌依次落座,端起手里的粗瓷碗,品嘗真正百姓家里的飯食。剛喝第一口,一股苦澀的滋味直沖頭頂,細嚼之下,粗糙的口感也難以下咽。
抬頭卻見兩個孩子大口大口的喝粥吃窩頭,他簡直懷疑自己的味蕾出了問題。
再看沈聿和其他幾位官員,各個面帶痛苦之色,仿佛下一秒就要掉眼淚。
看上去應該不是自己的問題……
榮賀見狀,抬頭勸道:“爹,尋常百姓家,有粥喝,有窩頭吃,就已經很滿足了,您可別辜負了人家的心意。”
懷安反問里長:“老伯,您覺得宮里的皇上平時吃什麼?”
里長抬頭,憨厚的笑笑:“皇上肯定不吃這個啊,至少得是大白面餅卷大蔥吧。”
眾人一陣哄笑。
懷安又問婦人:“大娘,您覺得宮里的娘娘每天吃什麼呢?”
婦人停下手里的活計,用圍裙蹭蹭手:“宮里的娘娘啊……那一定是頓頓有肥肉,大白饅頭管夠!”
眾人又忍不住笑了,可笑聲之后,紛紛陷入沉思。
懷安道:“其實百姓們所求的,無非是吃飽穿暖而已,能吃上白面肥肉,那都是皇帝娘娘般的生活啦。”
大人們普遍認為孩子嬌弱,其實小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要遠高于成人,譬如他們難以下咽的食物,兩個孩子吃的神色如常。
祁王有些慚愧,端起碗來一飲而盡,其他人紛紛效仿,幾乎是捏著鼻子將碗里粗糙苦澀的粥灌進腹中,一頓翻江倒海,好險沒全吐上來。
能供得起讀書人的家族,普遍在小康以上,這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官員們,只知道舉業艱辛,案牘勞苦,卻不知真正的人間疾苦,原來是這樣的。
懷安和榮賀看著他們,面帶欣慰的點點頭。
祁王與沈聿對視一眼:總覺得哪里不太對,又說不上來是哪里……
第 116 章
正說著話, 果真有一位老先生從門外進來,大約五十歲上下的年紀,身材高挑, 面頰方正,膚色黝黑,看面相就知道脾氣不是太好。
沈聿卻忽然起身,朝他深深一揖:“臨川公!”
隨行的官員們也認出了來人, 紛紛起身朝他行禮。
此人叫張岱,號臨川,丁未年進士、庶吉士, 散館后授翰林院檢討掌修國史, 累遷至國子監司業, 是沈聿實打實的前輩。沈聿初授翰林院編修時, 張岱正是帶他的師傅,但此人之所以德高望重,卻不是因為當官, 而是因為辭官。
時值吳浚掌權之際, 朝中阿諛成風,同僚尸位素餐,官場風氣敗壞, 他不顧親朋勸阻, 以奉養老母為名辭官回鄉,先是在家鄉開了一家書院, 將名下的田產作為義田, 供書院開銷。后來書院入不敷出, 他便開始研究農事,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為家鄉百姓做出了不少貢獻。又因為高風亮節、剛正不阿的品行和事跡,在家鄉乃至全國都有著極大的名氣。
此次進京,是受到鄭閣老的邀請,鄭閣老欲將他起復,去戶部督理農事。
首輔的面子不能不給,于是他獨自進京赴約,當面婉拒了鄭遷的邀請。沈聿得知他進京的消息,想要見他一面時,已經聯系不上了……
原以為這位來去自由的老先生已經離京回鄉了,萬沒想到,他居然躲在這新開荒的流民村里,指導百姓耕種小麥。
張岱如懷安所料,是個十分嚴肅的人。方正黝黑的面龐上并未顯露驚訝,只是并袖還揖,淡淡的說:“閑云野鶴之人,當不起諸位大禮。”
沈聿向祁王簡單介紹此人的身份,祁王才重新打量起眼前面色冷峻的老者,道一聲:“原來是張先生,失敬。
”
其實他此前也沒聽說過。
祁王的身份不容暴露,沈聿也只是搪塞道:“這位是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