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本來想過來的,被我勸住了,這冷的天,我們這樣的走都不了,進屋都要喝一大碗的姜糖水,他們那老子骨兒,就別折騰了,老兩口就給了我們這個,山給小爺熬湯補,大鵝說……說用來祭奠已逝的小婿。”最后那句話,劉文喜說的聲音都低了三分。
“不必如此,他們還能記得我大哥,就是他們對寶寶最大的關心了。”小于舉人倒是不忌諱這些:“都下去歇著吧,這大冷天的趕路,可別著涼了,記得晚上多喝點姜湯。”
“哎!”劉文喜點頭,這才一風雪的回去了。
他回來之后,就直接拎著東西來了正屋跟小老爺匯報了,還沒回去換服,全裹著厚棉袍子還不算,外頭還有用羊皮制的大服,特別抗風雪,是阿雅給大家伙兒做的,在他們草原上,這種大都是冬天的時候穿著的,最是保暖。
等他走了,小于舉人把東西送去了廚房,黃大廚知道怎麼做。
回來后坐在炕上,抬頭外頭,天還是沉沉的樣子,自從進了臘月,這天就沒見過太,大棚里的溫度能保證,可沒辦法保證,這個時候也沒個日燈給他使一使。
“怎麼在發愣?”石宏大端著兩碗湯進來,這是黃廚娘剛給送來的,今天中午吃的是水肚。
一大碗湯水,里頭有羊雜和羊肚,都切兒,還有刷好的青菜和。
“我在想,不讓他們過來是對的,這天氣看著就冷得很。”于良吉接過一大燙碗,這湯碗大的都快趕上他臉了。
家里雖然一直在掃雪,但是外頭可沒掃過,小于舉人雖然出門走不遠,可看看道路兩邊堆起來的雪堆,都比他人要高了。
“今年冬天也是邪了門兒了,這冷的都要到骨頭里了。”石宏大給他一雙筷子,自己一雙筷子,抬就上了炕,坐在了炕桌前。
“是啊,這麼冷,恐怕要鬧災了。”北方這邊,他才過來不到三年的時間,再加上原主有的記憶里,冬天都沒這麼冷過。
更何況于良吉前世那都是暖冬多,冷冬,這可倒好,都快趕上那年他去過的北極村了。
據說那里是全國最冷的村莊!
他現在覺自己就在全國,最冷的村莊里!
“趕趁熱喝了,省得涼了又該嫌棄膻了。”石宏大用筷頭子敲了敲他的碗邊兒:“這種事有的是人心。”
小于舉人一臉嫌棄:“你不提我就不去注意了,你這麼一提,我還是覺得這湯膻了!”
石宏大:“……!”
臘八一大早,吃的是油煎豆包,自從知道小老爺喜歡吃喬大娘的油煎豆包,黃廚娘就跟喬大娘學了半個月,這才學會,就是味道稍微有點差距,不過于良吉的舌頭沒那麼厲害,本嘗不出來。
午間的點心沒有了一人一大碗黃米豆飯,用豬油加細鹽拌一拌,就能直接吃了,晚上則是熱年糕和炒咸菜搭配酸菜豬燉條。
家里今天沒有喂豬。
臘月初九一大早,天依然沉沉的樣子,還是沒能見到。
才六點鐘,小于舉人就爬了起來,洗漱穿戴整齊之后,去了于寶寶的房間,把孩子從被窩里挖出來,給洗臉刷牙穿服,然后抱出去吃早飯。
“你先跟寶寶除孝,好了之后,在帶孩子們去車家避殺。”石宏大一口干了半碗粥:“太冷了就別帶著孩子們走了,我讓多駕著你那小馬車,拉著孩子們一起過去。”
“行,你們在家忙吧,孩子們就給我好了。”于良吉摳了個鴨蛋黃,給于寶寶放到了碗里,自己吃了鴨蛋白就著米粥。
他別的做不了,看孩子還是能看好的。
196 除孝殺豬
出孝的過程很簡單,但是也很隆重。
因為家里沒有長輩在,于良吉特意請了老村長,車爺爺和張貴張二叔,喬大娘和張家二嬸子。
祠堂是不許外姓人隨便進的,連石宏大都只能站在門口,來的五個人,也只能站在門口。
小于舉人拉著于寶寶進,上香,燒紙,磕頭。
然后解下了寶寶頭上一直纏著的麻布頭帶,以及腰間纏著的麻布腰帶。
這兩年多的時間里,不管寶寶的服料子多麼華貴,他的頭繩都是麻布的,腰間的小腰帶也是麻布的!
這就是“披麻戴孝”的寓意。
東西解了下來,小于舉人舉到了正在燒紙的火盆上,丟了下去,火一瞬間就大了一些,一直到冥紙和麻布都燒了灰。
小于舉人這才帶著于寶寶出來,關上祠堂大門。
“這孝期可是過去了,你們以后要好好過日子。”老村長嘆不已,當年于家老大多好個漢子啊,英年早逝他回家偶爾還會嘆息一下。
幸好于良吉這孩子爭氣,不然這一家子還不知道怎麼過呢!
“你這孩子,以后可要好好的,好好的。”喬大娘直淚。
于良吉這孩子就是心眼兒實在,說守一年孝期,是真的守啊!
一點葷腥都不沾,最多吃個蛋,要不是中了舉人有了點家底,這日子都不知道怎麼熬過來。
后來這一年倒是覺得,孩子開竅了,弄了些好東西,朝廷給的獎賞不,足夠立起來一份家業,寶寶這孩子給照顧的無微不至。
“別哭,大嫂子別哭,今兒除了孝,以后就順逐了。”張家二嬸子說喬大娘,但是自己其實也直淚。
“好了,好了,結束了,清明重的,別忘了去給上個墳。”車爺爺年歲大了,見過的生死很多,對這些事兒已經看開了。
“是,今天家里殺豬,孩子們就還得去車爺爺家叨擾了。”小于舉人吸了吸鼻子,這外頭太冷了,所以他除孝的儀式盡量減免,跪地磕頭的速度飛快。
因為怕凍到門口站著的人。
石宏大直接給他和孩子披上了大氅:“先都回屋去再說,外頭已經套了馬車,一會兒一起坐過去。”
“哎!”小于舉人立刻扶著車爺爺,拉著小侄子往主屋走了。
張家二嬸子看了看他們的背影,輕嘆一聲,大嫂說的那事兒,都不看好,可不知道大嫂怎麼想的,那麼執著,讓想攔都攔不住。
張貴因為說話有點結,所以很開口,造就了這人看起來有些特別沉默寡言的架勢。
他拉了拉媳婦兒的袖,趕跟著進了宅門。
于氏祠堂就在原來老房子的位置上,離宅門不太遠。
進了主屋之后,大家都落座,黃姑娘給上了茶水,小于舉人喝了一口,于寶寶被宋氏母帶回了西屋,換了一服。
這服是鮮亮的橙,雖然在冬季,服都是深的,但是于寶寶過了年才八歲,尚屬于小孩兒的行列,今天就連家里的幾個小孩,都是穿著特別顯眼,劉宋氏給自家的劉羽穿的是一薔薇的小,襯的小姑娘真跟一朵小花似的好看。
小于舉人自己本還是習慣了深的服,所以今天他穿的就是很保守的群青,而石宏大也是不出格的藍鐵。
帶著一群穿著鮮艷耀眼服飾的孩子們,小于舉人坐著他的馬車,帶著車爺爺一起,去了車爺爺家避殺。
去的路上,跟車達肩而過,他是去于家幫忙的。
到了之后,拿出禮,是黃廚娘早就做好了的糕點,的適合小孩子和老人食用。
一直到已經開始煮了,于良吉才帶著孩子們和兩位老人回家。
車子小,除卻兩位老人,就孩子們了上去,小于舉人就坐在車轅上,跟多一起趕馬車。
雖然路不太遠,但是到了家里的時候,他還是覺得冷,進了屋子就趕了服,太冷了!
他需要擁抱溫暖!
屋里已經開始擺桌子了。
因為天氣冷,這次所有的桌子都擺在屋子里,于家正房是五間大屋子,擺了五桌,是地桌,能做十個人的那種,而東廂房則是四個炕桌,給眷們使用的。
于家沒有眷,就只能是讓喬大娘主理,劉宋氏幫襯,張家二嬸子接待這麼個章程。
不過這個時代,子的地位雖然提升了,可依然沒高升到哪里去,只不過比前朝好太多了,才讓人覺得,提升了不的樣子。
于良吉還是那服,但是于寶寶他們著鮮亮,大家就都知道這是除了孝了,這頓飯是殺豬飯和除孝飯一起吃了。
怪不得小于舉人家要殺兩頭豬這麼多呢!
這頓席面黃大廚可謂是甩開了膀子做的。
紅燒,糖醋排骨,白切,溜里脊,這四樣大菜是一點余料都沒放,全是!
中間一大盆燴菜,底下用個瓷托盤托著,上頭放著個小爐子,里頭放了兩塊碳,正燒熱乎,大盆里咕嘟咕嘟的直冒花兒。
大棚里有點青菜可以吃了,黃大廚就趁機做了四道涼菜,果仁菠菜,拍黃瓜,家常涼菜和涼拌三。
甚至還起鍋做了四喜丸子給大家!
湊了十道大菜出來,吃的是兩合面的大饅頭!
雖然前些天也有人家殺豬,但是絕對不能跟于家比,不過大家也都知道,這是兩頓合一頓飯來吃,也就理解了小于舉人這個舉。
于家因為有孝在,這兩年多來要不是小于舉人頻繁舉,是很容易就談出大家的視線的,就是小于舉人這麼折騰,大家對于寶寶的印象都快沒有了。
今天看到于寶寶,才知道這孩子被小于舉人養活的很好,看那彬彬有禮的樣子,就比自家小子看著順眼多了。
這頓飯吃的很功,大家都知道于家徹底出孝了,很多人看小于舉人的眼神都不一樣了。
在孝中于良吉都能把日子過起來,現在除了孝還不得一飛沖天啊?
于家宰殺了兩頭大豬,比起村里人養活的要大很多,過稱得出的結論是二百一十斤和二百三十斤。
很多人看到那麼大的豬都眼饞的不得了,發現于家真是祖墳冒青煙了,種地增產,養豬也比他們的啊!
就有人問了:“你家這豬是怎麼養的啊?那麼大!”
“這個啊,是我家小老爺自己弄的飼料。”圖不會敷衍,直接就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