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宏大這心里就不得勁兒了。
不過他沒打算說,有些事,他只要做了就行了。
這一晚,黃大廚整治了一桌的好菜,上了新溫的米酒,一個是給大家接風洗塵,另一個則是給大家驚。
這次去走親戚,太失敗了!
第二天是初四,家里沒什麼人需要走親戚了,干脆在家窩著,石宏大不知道在于良吉的小書房里搗鼓什麼,反正一天沒出來,于良吉也不讓人去打擾他,自己也不過去。
他去了大棚。
大棚如今才是產量最好的時候,年前臘月里都沒怎麼見,后來充足了,它們長得也就快了很多。
幾天的時間就能吃了,不過于良吉也是給養活的細,如今黃瓜還有不長的,沒摘,留著初六的時候先摘下來,也好打包送禮。
“您每年都送這個,合適嗎?”劉文喜覺得總給人送青菜,是個稀罕不假,但是沒有真金白銀來的實惠。
“你不懂。”于良吉搖頭,給一株大柿子秧兒澆了點水:“若是我送了金銀珠寶,恐怕第二年就進不去那府里了。”
“當的哪有不錢的?”劉文喜不太懂了:“以往在別的府里,也都是這樣,給的東西五花八門,最不缺的就是金銀珠寶,還換了不名頭,還有人家做了菜送禮,什麼金板大蝦,銀鍋蒸魚的,對方也收下了啊!”
而且事后給的回報還不菲呢!
所求之事,多數都能辦的。
自家雖說不用求人辦事,可也不能太跌份,讓人覺得他們就是鄉下人,送禮都是一不變的那種,人家送禮多數都不會重樣。
“要是有人錢,他就離死期不遠了。”于良吉笑道:“你別看我給的都是些普通東西,就這些東西他們才會收,才會與我不斷。我送的都是些什麼?不是棉布就是土布,再不就是山上的野,大棚里的青菜。”
“要是有朝一日,真有人問起來,真送了金銀珠寶的禮,說得出口嗎?我這個就能說出去,人家只會當我們是君子之淡如水。我因農事朝廷獎賞,就要有一個務農的樣子,而且我也的確喜歡農事,這大棚都試驗了兩冬了,看樣子產出不錯,我打算跟老村長說一說,看大家伙兒是個什麼意思,要是不嫌棄的話,就人人都起個大棚,冬天種了菜,哪怕賣不出去,也能自家消化。”于良吉將水瓢放到了水桶里:“若是大家能吃點苦頭,不怕冬天冷,往縣城運青菜,也能賣上一筆,這樣冬天就不用干戴著貓冬了。”
“小老爺?”劉文喜一直以為小老爺就算是想做什麼,也應該是自己家倒騰,結果沒想到于良吉竟然是這樣說。
“你家小老爺啊,沒什麼大的志愿,只想著有塊田地不著,有房子住不冷著,有活兒做不閑著。”于良吉洗了手干:“結上頭,也只是想有一把保護傘而已,送禮不用太重,但是一定要用心,這菜是我自己種的,將來帶著全村都種,大棚其實沒什麼技含量,只不過人們不知道怎麼弄而已。”
穿越前輩很有能力,早早的就打好了反季節蔬菜的底子,但是好像不是什麼專的人才,至今這反季節蔬菜,還是高價貨,一般都是達顯貴或者富豪之家才能用得起。
普通百姓最多逢年過節買一點回去。
于良吉的目標,不是賺多錢,而是讓十八里鋪的人冬天也能賺點花頭,過年都能吃上新鮮的菜。
不然一冬天都是白菜、豆腐、土豆和酸菜、蘿卜等。
連個青的都沒有,于良吉想到自己頭一個冬天,過的那個日子,后來到底沒憋住,用大木頭箱子做了個育苗箱,種了點綠的蔬菜出來,當年冬天送禮給各家,得了大家好多回禮。
那個時候他就想好了,將來大棚試驗功了,他就將技傳授給鄉親們,省得大家冬天日子過得。
劉文喜低垂著頭,頭一次仔細的想著他家小老爺的一貫為人,行事不說大方得,卻有著非一般的疏朗寬闊,真的跟書中提到的那樣“君子如玉”。
端方的行事,并不拘泥于俗禮,說的話也很有道理,給送禮的清單,他都敢拿出去給人看,不怕人知道。
又想到去年送禮回來后,圖說的,外面那麼多人等著見縣老爺,唯有自家的小老爺帶著人進了大門······。
初五是破五,家里但凡是有破損的地方,可以補救的就在這一天手補救,例如家里的籬笆,也扎了很多,腰上帶著的荷包上的絡子,也重新換了。
初五晚上睡得很早,初六一大早就起來了,天還沒亮呢。
于良吉親自去大棚挑了不蔬菜打包,石宏大則是跟圖他們一起,給馬車打理好,喂飽馬,等走的時候再套車。
備了四份禮,給縣太爺的當然是最好的,其次是山長的,然后是周家和王家。
年前周家和王家就托人捎帶了年禮過來,兩個同窗過年都不能回來了,他們要在府城備考,折騰一次也耽誤時間,不過都給他來了書信,說府城的事兒,并且他們考試都考上了,一個準備會試,一個準備秋闈。
準備的禮,跟去年差不多,只不過今年于良吉又多了不朝廷的獎賞,故而每份禮多加了一匹錦,一匹緞子。
早上走的,路上花費了半天時間,到了縣城之后,訂了客棧住,下午收拾完就去拜訪了縣令大人。
這次縣令大人倒是說了些事:“今年開春三月我就要調走了,吏部年前已經發了調令。”
“不知大人高升何?”這個縣令,于良吉還是很看好的,雖然政績什麼的看不出來,但是能維持一個地方的穩定發展,還是個有能耐的人。
尤其北地這邊,民風彪悍,且這附近,一姓村頗多,那些人因為同姓族人,人多勢眾,多數都不怎麼好管教。
就例如張家村那樣的,平日里實行政令,不得他們的支持。
“是府城,高升做府尹了。”房笑呵呵的道:“這也是沾了你的,本來去年就要走的,是我舍不得這里的父老鄉親,就多留了一年,今年上頭來了正式的調令,不去也不行了。”
其實是去年他雖然高升了,可政績上的確不出彩,多留了一年,誰知道就趕上了,于良吉的嘉獎又來了!
他趁著這東風,就直接調任了府尹,含金量和去年的自己,絕對不同!
想到府尹大人后知后覺的給于良吉送禮,他就想笑,他早就知道了,府尹對于良吉這樣的一個小舉人還是很輕慢的,畢竟府城里舉人十多個呢。
底下的人辦了件事,就是將張家村公立學堂給了張家村出的舉人張云逸,這件事他們耍了個花槍,張云逸的名次可不如于良吉。
但是他們上報上去的時候,沒提于良吉于舉人,而是只提名了張云逸,府尹和學政都不知道,就干脆的點了張云逸做公立學堂的山長。
結果呢?
于良吉不僅名次比張云逸要高一名,甚至連才華都比他高,收到朝廷嘉獎的時候,那些人害怕了!
干脆沒通知府尹和學政,瞞著他們將嘉獎直接下發到了縣里。
這也是為什麼頭一年沒有府尹的禮的原因。
等抵報通知到達的時候,府尹大人才知道這事!
可事已經發生了,他不可能為了一個小舉人,去懲罰自己的屬下,于良吉又是個沒靠山的,他就沒拉下臉來彌補,再加上后來一年都沒什麼好消息,他就忽略了。
結果可倒好,這一掌打得那一個響啊!
上頭不僅給了獎賞,還是一份最大的獎賞,是銀子就一萬兩,黃金一千兩!
如今的這位皇帝,可不是個大方的主兒,能給這麼大的獎賞,必定是于良吉立了大功勞!
是什麼功勞后來他們也知道了,就是那藥水兒的事兒,竟然能殺蟲,且不會危害到人!
以往他們用來殺蟲的都是砒霜那一類的劇毒,青菜要很久之后才能給人吃,甚至蟲子多了,用的藥多了,那菜就吃不了了。
再加上冬天大棚的青菜代謝本來就慢,更是讓大家為難,且干病也是一種讓人撓頭的菜病。
現在好了,都有的治了不說,還多了一種安全的殺蟲劑。
這可是利國惠民的好事兒!
也怪不得上頭給了這麼重的獎賞,就是不知道于良吉是怎麼跟上頭的人搭上線的,竟然越過了他這個縣令不說,連府尹都越了過去。
“那真是恭喜大人了。”于良吉一聽也高興,這位高升對他就越有利,這到了府尹的位置,就是統管一府之地了。
他們這邊是東北府,相當于日后的東北三省,只不過地方大,人口卻稀,所以才立了一府。
不過這樣也好,前頭就是第二道防線,人口要是太多的話,保護起來費勁兒,如今上頭實行的是聚眾鑄城而居的政策。
“同喜,同喜啊!”房樂呵呵的很,府尹不知道于良吉有什麼渠道將功勞報上去,他這個當地的父母不可能不知道。
“倒是同喜說對了,我什麼這位您也認識。”于良吉拉了拉石宏大:“我二人決定結契相伴,特來跟大人說一聲。”
“噗!”房一口茶水就噴了出來!
石宏大目不善的盯著他:敢噴茶水了是吧?
“你們要結契?”房嗓子都變尖了!
這個時代雖然寬容,但是對于人口很看重,并不鼓勵結契,不過有人非要結的話,要求也是很多的,他們倆?
太不搭了吧?
210 真誠道歉
“我們倆,相快三年了,彼此也都了解,他對我很好,我對他也滿意,所以我倆決定結契。”于良吉微之意,倒是他旁邊的石宏大,一副興高采烈的樣子。
“那······。”縣令大人有點懵。
于良吉的舉人份,他倒是沒意見,可石宏大,他的份不一般,這樣的人,哪怕是親,也要上頭點頭的吧?
而且于良吉又不是家里窮都揭不開鍋了,沒錢娶媳婦的那種,除非天生喜歡男的,否則絕對不會選擇結契這條路。
朝廷對結契可有很嚴格的要求,不是隨便玩玩就算了的,那絕對不可能,圣太祖之所以將此事寫進法律明文里,一個是明確大家的婚事責任,二一個卻是為了讓這些人記得,一旦結契,就是一輩子的事,結契并非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