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盧尚書來去的時間,李佑也真覺得有意思,六月最熱時候來這江南返家探親,八月天氣轉涼了,又要回北方京師去,和大雁反道而行麼。
這次宴席自然不會在水榭裡了,又擺到了縣公館退思堂。李佑和薛舉人一齊進去,便發現廳送行的人和上次接風時大不一樣,居然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居多,而上次都是員、士紳、宿老之類。
原來盧尚書回京之前想會一會家鄉的年輕俊彥,算是獎掖後進的意思罷。今日陳知縣到縣學便是考察選人去了。此時這十來個縣學生員三五羣的高談闊論,意氣風發下帶的廳氣氛也活躍起來。
李佑對薛舉人笑談道:“這些年輕士子……”,到此忽然住口不語。
薛舉人疑問道:“怎麼了?”
李佑喟然道:“纔想到我比他們更年。”
“啊呀,爲兄也纔剛記起賢弟似乎歲數不滿三十。”薛舉人大悟。
三十……明明是不到二十。
李佑年紀輕輕就混跡縣衙、署各種老油條之中,導致平時打道的男『』大都是三四十歲的中年大叔之流,類似黃師爺、薛元慶這樣的。近墨者黑有時候搞得自己都忘了本差一些才十八歲,別人也時常忽略了這一點。
此時忽然見到一幫小秀才,李佑還下意識覺得人家年輕意氣,其實大部分都比他大好幾歲……他確實也很與本縣年輕一代的讀書人有什麼遊,在這兒想著是不是上前湊湊熱鬧時,便認出其中有個嚴秀才,頓時打消了主意。
今夜的宴會很令李佑失。既無『』家佐酒,又無歌舞助興。只見得盧尚書、陳知縣和秀才舉人們在席間談論些經義時策,考校些文章典故,一幅前輩提攜、後輩奉迎的好場面。
這對李佑來說又是拘謹又是乏味,實在無趣得很,在席上有些坐不住。便懷念起趙大人的宴請來,那纔是輕鬆隨意快活。不由得滿懷哀怨的向縣尊大人,這樣場合爲何要下過來?
不是他說不上話,胡謅也能謅兩句的,但沒必要。一是以他如今的名聲,不需抓一切機會表現自己了,何況上次已經在盧尚書接風宴大出過風頭。二是他最近都在想著八月十六虎丘會,那纔是更值重視的場面,今天就算了,要蓄養銳。三是衆人討論八文章,不是他這個武該『』的,他上輩子的專業方向也並非科舉和八文。
所以今夜還是低調爲人罷,正當李佑考慮拿什麼藉口逃席遁走時,卻已經被人盯上了。
不是別人,正是老冤家嚴秀才。想幾個月前,嚴秀才是本縣民衆公認的第一才子;兩個月前,大家開始爭論李佑和嚴相公誰更有才;到了現在,基本上都認爲李佑勝過嚴相公了,只是出時運不濟,取不得功名而已。
又加上前後幾次種種被打臉,連青樓姑娘們都把他排到了李佑後面,自傲的嚴秀才心裡對李佑的怨念那是不用提了。
更想不通的是,爲何這姓李的賣弄幾分聰明寫了些『』詩豔詞,就大追捧的蓋住了他?簡直虧死他苦讀十幾年學來的滿腹錦繡了,難道這個世道真的是曲高和寡?
始終注意老對頭的嚴秀才發現某人今天『』了怯,席間沉默的不發一言,便心下暗笑,可算原形畢『』了罷,取巧之道豈能長久。趁個無人說話的空當,就拿話去兌李佑道:“李大人也是才名遠播的,詩詞我等耳能詳,不知可有什麼筆下雄文教我等見識見識麼?”
李佑心裡罵了幾句,要開口時就聽見那邊薛舉人爲他分說道:“李大人不求功名,雖有才華但也不必埋首經義研習文章。”
嚴秀才卻說:“居豈可不習聖人之言。”
這時盧尚書發了話,“李巡檢不擅此道也是有可原,不用強求。但實在可惜這天賦了,奈何爲之一嘆,否則我縣科場後續有人矣。”
以虛江縣還算可以的文風,也差不多平均兩三科左右纔出一個進士的樣子。盧尚書這話儼然是擡舉李佑了,不過他真是到可惜的,場上同鄉關係是絕大的臂助,本鄉人出的進士越多當然越好。
不曾想到盧尚書都出面幫著李佑開,嚴秀才即便不服氣,但也不好再說什麼。
衆人本以爲此事就這樣揭過去,但李佑忽然又大笑三聲,引起席間側目。
關係到視爲安立命基的才名,怎麼可能任由打臉而不反擊?我本低調人,奈何『』太急,李佑心裡嘆道。
據上次觀察,盧老大人不是那種極端道學正經的原教旨人,在他面前偶爾放『』一把不會有什麼事故。所以……又到了李名士的表演時刻了。
薛舉人十分湊趣的問:“李大人爲何發笑?”
李佑指著嚴秀才道:“方纔聽見嚴相公談論,想起我昨日在家寫的一篇八文章,暗暗相合,只覺所見略同,故而會心發笑。”
在座最驚奇的要算陳知縣了,李佑文章什麼水準,他是考校過的,自然最清楚,李佑本不會寫八。這方面那嚴秀才是縣學公認第一,有真材實料的,李佑哪裡比得上。
盧尚書也來了興趣問道:“李巡檢也會寫時文麼?”
李佑躬道:“請老大人聽我誦讀,雖然簡短,但謹以此文與嚴相公討教高低。”
衆人便一齊靜聽,李佑高聲道:“文曰:惟其如此,所以如此;既然如此,何必如此;若要如此,還須如此;聖人如此,吾便如此!思來想去,在下這篇八文章真與嚴相公的立意相合,相輝映,值得痛飲,請!”
連續八個如此,諷刺的木三分,一時間雀無聲,衆人不知該如何反應。
老尚書卻毫無顧忌的扶案笑道:“李巡檢真是有幾分才略,嬉笑怒罵之間,寥寥幾句便道盡了八時文的意。不能科舉真是可惜,老夫再爲一嘆!”
話說八文在這年頭真只被當了文人混場的敲門磚,大家都是心知肚明,早不是那麼神聖了。李佑這幾句戲謔雖然簡短卻刻畫的惟妙惟肖,旁人想反駁但又發現似乎就是這麼一回事,辯無可辯。
再說席間醉後笑談而已,也沒必要那麼較真,李巡檢宥於出限制,終與功名無緣,難道還不允許人家發幾句牢『』麼。
老大人笑起,衆人便陪著大笑,連科場最功的第五名進士陳知縣也難得苦笑了幾聲。有兩三個同爲縣學生員的,也許聲音不是最大,但笑的最開心最真誠,由衷的祝賀嚴同學被李大人再次掃了面子。
只有嚴秀才氣的滿臉通紅。李佑編排了這麼一篇啼笑皆非的文章,又點出是與他呼應,再次把他給消遣了。
李佑高舉酒盅對嚴秀才道:“僅爲酒宴醉語,在下多有得罪,如此相公,再請!”
從此嚴秀才得了一個如此秀才的外號,更有不對付的人直接他嚴如此,在縣府之中的士林聲譽又被李佑輕描淡寫間抹去了不,追悔也莫及了。
老尚書見李佑故意去辱嚴秀才,又訓導他說:“你小小年紀不要如此憤懣刻薄,即便出不好求不得功名,但機緣不錯,有個巡檢位置也你食無憂了。悠遊山水田園之間,以詩詞載道便足以就名。李杜詩篇傳誦至今,有幾個還記得他們做過什麼?想我縣自古來未出過有名的詩人詞者,老夫看你卻是有這份天資,當自珍惜,不可輕廢!”
李佑避席拜道:“老大人苦口慈心,下謹記教誨之恩。”
宴席到尾聲時,該著秀才們著獻上送別詩詞了,卻冷了場……
有個似乎是因爲功名不而憤世嫉俗、不懷好意的李巡檢在一旁虎視眈眈、磨牙吮爪,誰敢輕易出頭。詩詞又是李大人的長,誰要去賣弄詩詞,搞不好自謙獻醜就了真正獻醜了。
其實都是秀才們自己嚇自己,不去招惹李佑的話,他哪有這份閒心一個個都樹了敵。
陳知縣便目瞪李佑,你來幹什麼的?該你出場時往別後,還不趕出來救場。陳知縣知道自己詩詞唱和這方面比較平庸,他也不是妒賢嫉能的人,李佑來無非就是這點用。
頂頭上司都大發眼『』了,李佑只能出面圓場。再次唏噓我本低調,奈何被迫。抄襲的路子真是越走越遠,越陷越深,不能回頭了。
無奈之下也沒時間挑細選,即席剽竊改編了一首道:“下有詞闋敬上,恭送同鄉老大人回京。”
衆人細聽,上闋是:“韶華爭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遊子無奈渡江離,歷盡千山萬水幾時回?”
聽出這是虞人的詞牌,沒來得及細品,又出了下闋:“秋聲帶葉蕭蕭落,莫響城頭角!浮雲遮月不分明,誰挽長江一洗放天青?”
最後兩句一出來,便聽見噹啷作響。衆人視之,卻是老尚書的酒盅從手裡墜了下來,在地上翻滾,原本輕鬆如意的面容也端嚴起來。
這是何意?該不該好?衆人皆不明白。
若此時有人去細看陳知縣,也會發現縣尊大人亦是一臉的訝異。
盧尚書吩咐左右道:“拿大盅來,我要與李巡檢互敬三杯。”
主角環顯靈了麼……李佑奇怪了。隨便抄的這首詞雖然水平還可以,但沒有發現有何特別之,哪裡遂了他老人家的心意?能讓二品大員這樣看重,簡直莫名其妙。
| |
「歷史爽文」熬了個夜,李寬回到了大唐,成爲李世民的二兒子楚王李寬。他曾是長安城四害之首,是李世民口中的孽子。他是世家的眼中釘,又是勳貴的最佳合作伙伴。他是商人眼中的財神爺,也是匠人眼中的救世主。他是農業發展的助推劑,是科學技術的奠基者。他是番邦屬國的噩夢,是大唐開疆拓土的功臣。……且看李寬在“全才系統”的助力下,帶著大唐百姓走向奔小康的生活。
如果你是一個能夠穿梭末世、現代的人,在末世裡擁有一家可以製造喪屍的喪屍工廠,你會怎麼做?產品琳瑯滿目:喪屍、舔食者、地獄犬、暴君、追擊者、暴君t002型、肉盾、裁決者、母體……將喪屍、地獄犬、舔食者、暴君……等等製造出來,指揮它們,爲你攻城掠地,將末世裡的財富變成你的小金庫?黃金、鑽石、古董。稀缺資源。
臨終前還被男友騙光了所有的財產,她含恨而終。再次睜開眼,她竟然穿越到了古代一個啞巴的身上。小啞巴芳齡十八,正是青春好年華,不想有個自稱是她夫君的趙王爺一口一個“賤人”的處處為難。她堂堂21世紀的新新女性怎麼可能被你這封建迷信給打到?虞清絕:趙王爺,你我都是賤人,難道不能一起和平共處嗎?看她一步步破封建思想,平步青雲,殺渣男,捶渣女,絕不手軟!【如果你這輩子,你都不能開口說話,本王便說儘天下情話與你聽。】
書生扣出了五文錢買了一個婆娘,婆娘是死是活全憑天意。書生穿著補丁長衫,閑庭漫步的走在小路上,回家能不能吃上飯,全憑運氣!一文當十文花的摳書生無意擁有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婆娘,日子過得分外妖嬈。講述古代窮書生與現代魂穿而來的頂尖女特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