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大明官 第163章 冬至大朝喜事

《大明官》 第163章 冬至大朝喜事

卻說那孛忽羅能被滿都魯可汗派來充當談判使者,當然不會太蠢,自然看得出來楊巡和汪太監之間思路有所不同,而且也互相搶功——在大明制裡,這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所以孛忽羅並不著急,想著在兩大巨頭之間左右逢源,待價而沽。但沒有想到的是,幾天後汪太監不知爲何忽然退了,他所面對的只有楊巡一個。

楊巡的態度十分強,拒絕了孛忽羅提出的一切附加要求,只要滿都魯可汗接朝廷冊封。而作爲冊封賞賜,朝廷將允許在榆林開一次邊市,當然也只允許滿都魯部參加,其他各部依舊不許。

滿都魯本部勢弱,孛忽羅也就沒有太多的底氣,談也談不出花來,一時間各種韃子飛騎來來往往穿梭於西北大地。

轉眼間到了冬至日,這可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大節日之一。在京師紫城奉天殿,舉行了每年一度的冬至大朝會。

化天子朱見深表木然、無所事事的端坐於深宮寶座之上,但仍一板一眼的履行著皇帝的職責,雖然心思早不知飛到了哪裡。其實能老老實實坐在寶座上充場面,已經是化天子的最大優點了。

京城文武員按照東文西武、品級班序依次排列朝賀,個個都頭頂進賢冠,穿大襟斜領公服,從奉天殿一直排到了殿外廣場。陛下與羣臣之間,以及殿宇丹墀和廣場周邊佈親軍將校,手持各種旗幟禮

這等宏大莊嚴肅穆的場合,除了鐘磬悠悠、鼓聲催進、獵獵旗風、贊禮聲、舞拜山呼外,一般不會有其他雜音,至不會有影響到朝會全局的雜音。一旦出了這種事。就是大不敬。

Advertisement

化十四年的冬至大朝就出了意外,從殿到殿外的數千羣臣抖擻膝蓋,正準備俯舞拜、山呼萬歲時,忽然有很不和諧的喊聲干擾到了贊禮

一個親軍校尉手舉文書,從奉天門的西角門裡竄了過來,沿著道邊沿飛奔向奉天殿,一邊跑一邊高喊道:“延綏鎮六百里加急文書,十萬火急!”

大驚,類似的十萬火急在過去也遇到。大都是邊疆送來的急軍,其次是重大災

有經驗的僚都默默想道,必然又有北虜破開邊牆寇了,大節日的也不消停!

雖然衝撞了大朝儀式,但沒有人攔著。讓那校尉一直上了殿,將文書給天子邊錦,又轉呈給天子。

天子大概是因爲好心被打擾而不悅,皺著眉頭拆開看了。片刻之後,忍不住撲哧笑出來,便遞給旁的太監覃昌。

覃昌看了,臉變了變。又遞給司禮監掌印太監懷恩。懷恩看過後,居然也難得會笑了,又遞給贊禮並吩咐道:“念!”

贊禮便一板一眼的對殿羣臣讀起來,“臣右副都使、巡延綏鎮等、參贊軍務楊浩謹奏聞。今有北虜酋首滿都魯者,素仰陛下之天威,心服王化。近日遣使風來降,願大明冊封。臣服於沙漠......”

立在寶座下面的大學士、翰林、部院、科道大臣聽到這裡不約而同的暗罵了幾句,這延綏鎮的楊巡搞什麼名堂!偏偏揀這節日大典時候來嚇唬人。委實大家都了一驚,還以爲北虜大軍寇了。

其實楊巡很冤枉,他發了六百里加急奏疏不假,但也沒法算計到恰好在大朝會時送達宮中,這又有誰能算到。

Advertisement

按照規矩,這種十萬火急的東西必須第一時間讓天子看到,別說正在擺樣子大朝,就算天子睡著了也要起來看的。

罵完楊巡,細想這奏疏裡的容,羣臣都有點驚異,恍然如幻聽。這不科學啊,居然還真讓延綏鎮做了?

前番延綏鎮上奏新籌邊策,從天子到朝廷只是抱著姑且試之的態度。畢竟不需兵馬不需錢糧,只靠賣皮子,外加一次邊市,就算不功也沒什麼損失。可今天猛然聽到居然還真讓延綏鎮搞了,怎能不驚訝?

自從土木堡慘劇發生以來,大明全線變攻爲守,被應付時候居多。這種局面下,北方酋首來臣服簡直是不可想象的。滿都魯汗在名頭上仍舊是整個大漠的可汗,怎麼就如此輕易的臣服了?

這種時候,羣臣多數人都匪夷所思的愕然了短短幾個瞬間,不過其中反應最快的就是首輔萬安。這萬首輔人稱“萬歲閣老”絕非浪得虛名,關鍵時刻就能看出他爲什麼人品普遭非議還能穩穩的當首輔。

贊禮話音剛落下,萬首輔就閃電般拜倒在地,在別人都還站著時候,獨自三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萬首輔的聲音很洪亮,在大殿中迴盪了幾個來回,引得化天子順勢哈哈大笑。

朱見深當然很興。他雖然是悶在深宮自娛自樂的宅男,但畢竟是馬上皇帝文宗的後代、年就參加北征的宣宗的孫子、膽敢駕親征的英宗(只是了大悲劇)的兒子,酷武事的武宗的爺爺。

所以這位天子上還是有點欽慕武功的脈,汪直想混邊功也不排除是爲了討好天子。雖然這次嚴格說起來不是武功,但北虜可汗的臣服仍然令他到極度興

Advertisement

萬安高呼之後,其他大臣才反應過來,在贊禮引導下拜倒恭賀,消息傳到殿外,又是一片片的山呼萬歲之聲。一場例行公事的冬至大朝會,真正帶上了喜氣洋洋的氣氛。

冬至節大朝會過後,化天子難得勤政一次,迅速指示閣三件事,一是擬定封號、製作金印、草擬誥書;二是選擇使臣出使滿都魯部,宣旨並冊封;三是對延綏鎮論功行賞。

封賞時對楊巡很好辦,直接從右副都使進位右都使,正三品巡了正二品巡,只差一步到尚書或者左都史。延綏邊鎮文武員也都沾,人人加了一級俸祿。

但籌邊策撰稿人方應就比較讓朝廷難辦了,生員士子立功的況不是沒有,獎勵辦法一般都是賞賜若干銀兩,但這次只賞賜銀兩打發掉顯然說不過去。

若是方應也好說,升品級加俸祿有的是辦法。但方應目前只是個秀才,總不能封個舉人當,那就壞了國家取士的本。

其實轉移一下,因功封子或者因功封父都是辦法,但議論來議論去都不妥當。

所以最後只能把方應暫且擱置,在閣誥敕房功績簿上列名,記功兩次,以備將來。若方應能步仕途,這記功兩次的獎賞就可以補上了,一般都是加一級、遇缺即補。

這個待遇讓很多人都有點眼紅,還沒做就有升機會在等著,這簡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不知這方應將來若科舉不順,又不想走監生路線導致無法進仕途,那又該怎麼辦。

閣擬定的給滿都魯的封號很沒創意的是“順義王”,誥書金印都有條不紊的正在製作中。其實這種冊封,政治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但是有政治掛帥這個原則,政治意義不意味不重要,門面功夫就是最大的禮義。

Advertisement

最麻煩的事反而是選擇使臣。按照規矩,這樣的差事只要順當回來就是一次功績,一般要加一次。而且這又是很有面子的差事,冊封北虜的機會極其罕見,自然想去的人就多了。

本次使臣人選,代表的是天朝臉面,濁流是不用想了,只能在翰林、坊局、中書科、禮部中選,其實正常況下也就是這些部門負責這方面事務。

但人選還是太多,零零散散加起來有上百人,真正的百裡挑一,萬衆矚目。於是一道又一道關口出現了,在滿朝關注下,連關係後門都不大好使。畢竟這使臣某種意義上還代表了天子的面,天子也不想丟人現眼。

首先年齡太大的不行,顯得老朽暮氣,五十歲以上的全部排除;年齡太小的也不行,顯得太輕浮,三十歲以下的全部排除掉。

篩選完年紀就是篩選相貌,長相中等及以下的不行,連平庸都要拒絕。必須要儀表堂堂、儀容俊偉、儀範出衆才能代表大明。

這一道關口最殘酷,立刻淘汰了剩餘人選中的三分之二,畢竟這個世界上長相平庸的是多數,這時候選人僅剩十幾個。

然後比較品行氣節,作爲代表朝廷出使外邦的人,沒有氣節那何以懾服異邦?

所以凡是有過污點,甚至連不好不壞沒什麼口碑的候選人都要排斥掉。很多人都爲此捶頓足,平常不刷聲的,這時候臨時抱佛腳也沒用了。

還有比拼學識,天朝上國文化之邦,學問略遜的當然不能當使臣。但文無第一,這個一時間不好比出高低。

故而又將候選人的歷年科舉績都翻了出來,凡是名次靠後的徹底悲劇了。在這比科舉還殘酷的競爭上崗中,不二甲前十的都危險。

不得不說,大明朝人才濟濟。別的沒有,讀書人是應有盡有,各種類型齊全的很。在如此苛刻、甚至不近人的篩選中,居然還有網之魚能通過全部關卡,符合全部條件。

相貌本朝第一、無出其右,氣節本朝名列前茅、號稱翰林五諫之一,科舉浙江解元、殿試二甲第四,年紀不老不、三十出頭的翰林院庶吉士方清之閃亮登場了。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