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大明官 第227章 不是意氣

《大明官》 第227章 不是意氣

在場的大多數人只是對方應豔羨不已,但有幾個聰敏人已經覺察到不同尋常之了。眉頭皺起,他非常疑,這方應是什麼人?

他很瞭解,今年這個花魁娘子袁蕭是一個極其功利現實的人,現在突然對方應殷勤起來,那必然是有什麼況了。

不然以袁花魁的勢利秉,決不至於是這態度。所以,這方應絕對是個扮豬吃虎的人

本以爲今次雅集一切盡在掌握,沒想到出現了大變數,週一元心裡不知道是個什麼滋味。他走上前去,對方應道:“方朋友到底是何來歷?還打算瞞著我等麼?”

方應笑了笑,“來自淳安的山野之人,何須掛齒。”週一元對這個回答不以爲然,繼續追問道:“事到如今,閣下藏頭尾,絕非君子所爲。”

方應搖搖手中扇,再次笑了笑,口占一首道:“我本越儒生,書藝兩不。心常營四海,當上青雲。曾獻太平策,爲定遠人。袖中兩龍劍,北屈萬人軍!”

“狂妄,夢囈,大言不慚。”有人冷冷的點評道。衆人順著聲音看去,原來是邵琛,本該是今天的主角的邵公子。

參加雅集的人中,誰看不出西湖詩社要捧新人邵朋友的意思?只不過西湖詩社佔了東道主便利,大家也就認了。如今這個方小哥兒異軍突起,惹得邵小公子不快,也是在意料之中的,畢竟讀書人的意氣之爭多了,見怪不怪。

不過邵公子的評論雖然尖酸,但也不能說一點道理也沒有。

一個剛從山區小縣裡出來的年秀才,年紀不超過二十,只怕也就纔將四書五經看練,“心常營四海”這句也就罷了,誰都有年立志的夢想,對前途和將來充滿期待。

Advertisement

但“當上青雲”、“曾獻太平策”、“北屈萬人軍”這些,用的是肯定的或者過去式的語氣,確實就像是分不清幻想和現實的囈語,難怪要招來譏諷。

方應瞥了邵琛幾眼,不屑置辯,灑的對衆人做了個羅圈揖,“是不是夢囈,項兄知道。在下今日興盡,便不與諸君遊湖了,惟願後會有期,告辭!”

隨後不等衆人出言挽留,方大秀才果斷擡步沿著湖岸離開,向東邊城中行去。距離產生吶,一開始混的太,形象就不高大了,此時走人才是恰到好

臨走之前,方應還對項賢眨了眨眼,使了個眼。不愧是老友,項公子立刻就懂了方應的意思,所以並沒有隨著方應離開。

不得不說,對方應的心思項賢十分明白,也十分有默契。他知道,若方應在場,自己也不好當著面替他大吹大擂,而方應不得要謙虛幾句。如今方應人不在此了,自己便可以沒底線的毫無顧忌的吹捧他......

著方應的偉岸背影,項賢對邊的傅繼儒嘆道:“你們可知道,方賢弟是我縣的一代奇才,好像在西北邊陲立過大功,記錄在大文淵閣誥敕房功績簿裡。”

賢又轉向邵公子,很誠懇的解釋道:“在淳安時,我也親眼見到過朝廷下詔向他問策。所以曾獻太平策、北屈萬人軍這些句子不是夢囈,也不是大言不慚,只是他生平寫照而已。”

周圍衆人聞言陡然變,朝廷人才濟濟,居然也要找他問策,這是何等榮!難怪此人如此不同凡響,確實有不同凡響的本錢!他們這些只有十年寒窗的,還差得遠。

Advertisement

不知不覺衆人漸漸圍著項賢,形一個圈子,聽著項賢繼續吹捧。雅集主事人週一元冷哼一聲,“有才歸有才,但未免清高了些,不把我等放在眼裡麼?還有什麼值得我等熱議的?”

賢彷彿沒有聽到,繼續對衆人道:“方應的父親也同樣鼎鼎大名,乃是上一科鄉試的方解元,現在好像是翰林了,你們想必也都聽說過的。”

又是一陣譁然,解元的地位那就更不用說了,翰林的地位是個讀書人也都明白,又想起方應老師的份......

當即有人讚歎道:“方朋友不以家世自傲,不以父輩驕人,方朋友真乃純粹君子也!”

又有人讚道:“肯與吾輩折節下,只以詩文會友,以才華顯,我等如沐春風,深深歎服。”

看到衆人的態度,項賢不記起方應講過的一個故事:有位富家子弟冒充窮人,託人說親,找了一個不嫌貧富的子,親後這子發現夫家很富,便很。同時還有一位窮人家,冒充富人託人說親,等子過門後發現夫家其實很貧窮,便大罵丈夫是騙子。

他發現,眼前這一幕,簡直和那個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雅集結束後,項賢當晚卻沒有回自己住,卻跑到方應那裡,神態樂不可支。“在畫舫上也時不時的談論起你,雖然你人不在,但卻是話題人

那邵琛雖然勉力作了幾首詩,仍是黯淡無,因爲我又將你在淳安的作品亮出幾首......你沒見到,周公子的臉有多麼無奈,事這樣,大概是不好向金主待了。”

“沒那麼好笑罷?”

“好笑不見得好笑,但出了一口氣,誰他們先想利用我們。”項賢又道:“不過你今天的表現是不是過火了點?出氣歸出氣,但意氣之爭沒什麼實際用哪。”

Advertisement

“鄉試有多士子場?”方應反問道。

據往年人數推斷,怎麼也有三五千人罷?”

“錄取多個?”

“九十五個。”項賢忽然懂了。

鄉試是科舉中最苛刻的一道關口,而本次鄉試王恕是監臨,如果方應真中舉了,可能會有些流言蜚語,比如倚仗權勢營私舞弊之類的。這種流言未見得有殺傷力,每次科舉結束後都會出現這種流言,但對於惜羽的人而言,還是能免則免。

但如果方應提前刷出了巨大的才名,無人不認爲方應不該中舉,人人都認爲方應應該中舉,那麼自然就不會出現流言了。

名氣這東西看似很虛,但對於讀書人不僅僅是意氣,很多時候就等同於最實際的利益。

當然方大秀才不僅僅是惜羽,他真打算舞弊的,所以心虛啊,最聽不得這種流言。(。)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