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大明官 第637章 新流派

《大明官》 第637章 新流派

方應見郭不怒頑固異常,雖沒再說些什麼,只在心裡諷刺了一句“執迷不悟”。然後還真就站在了郭不怒後盯著,擺出了“你郭史有種就不要”的陣仗。

方應還暗中瞧了劉棉花一眼,發現劉棉花不復剛纔焦急模樣,於是就知道劉棉花也懂了。如果以劉棉花的水準連這都不懂,那就沒必要繼續了。

而正沉迷於戰而勝之的郭不怒看到方應,只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方應究竟意何爲,想來想去也只當是倒驢不倒架、輸陣不輸人。

左順門裡人影閃,只見得有一名華服太監在左右簇擁下匆匆行出。衆人大都認得,此人乃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天子近侍太監覃昌。

覃昌太監在朝堂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天子聖旨常常由他頒佈傳達。眼下出現在此,肯定是代表天子來發話的,衆人心知肚明,連忙收聲凝氣,等待覃昌開口。

而覃昌先下意識向下面掃了幾眼,便微微皺眉,只到大臣的站位十分詭異。臺階中站著一個面生的科道,臺階下還站著一個很面的方應,再後面又是一個更面的劉次輔,然後纔是其他人。

不過對於覃太監而言,這些詭異本就是無所謂的事,無論這幫人怎站位,在他眼裡都是一個羣,故而只看著最前方的郭不怒問道:“爾等是爲樑芳而來?”

郭不怒生怕別人搶了風頭,連忙又邁上一步臺階,對覃昌答道:“正是!”

覃太監便繼續問道:“聖上有言,樑芳任監何職,本爲宮中之事,與外朝何干?莫非爾等還想中?又是何居心?”

這句詢問,應該就是天子的玉音原話了!

Advertisement

郭不怒自從做以來,從未有今天這般意氣風發的高時刻。此時他矗立在這裡,上接聖言。下領羣臣,彷彿就是文武百的代表、天理正義的化。可笑劉吉、方應之流費盡心機,全爲自己做了嫁裳!

史清了清嗓子,開口就要答覆時。忽然背後有人說:“這些話......劉叔溫可教你怎麼答過嗎?”

聲音並不陌生,一聽就是方應的,聲音也並不大,差不多隻有周圍幾個人聽得清楚。

郭不怒下意識的想要置之不理,但卻強烈的覺到其中藏著令人不安的元素。

就在他愣了一下的空當裡,卻聽到方應擡高了聲調:“吾嘗聞閣劉叔溫乃是正直之人,天子也要尊稱一聲東劉先生!而郭史是他青眼有加的門生,向來師生一的,今天要聆聽郭史的高見了!”

本來聚集在左順門外的朝臣裡,很多人並不清楚郭不怒的背景源源。畢竟誰也不可能將所有大臣都瞭如指掌。郭不怒先前又並非是方應這般名聲響亮。

但是聽到方應當衆議論,便都心知肚明瞭,原來這郭不怒乃是劉珝的人馬。而劉珝與劉棉花、方應的嫌隙滿朝皆知,難怪郭不怒要跳出來擋劉棉花的路。

彷彿有一桶雪水傾倒了下來,將郭不怒從頭澆到尾!他突然明白了。方應絕對故意在這時候說話,將他與老師劉珝綁定!

是的!今天一二百人聚集在這裡,是爲了國本叩闕聲討樑芳、扶持東宮,但這是自己老師劉珝的政治立場麼?

作爲心腹,郭不怒知道老師劉珝最近與萬安首輔的關係很**,大有化敵爲友的趨勢。而萬安的立場不言而喻,作爲倚靠宮中萬貴妃的死黨。萬首輔還能有什麼選擇?

Advertisement

所以郭不怒能夠判斷,與萬首輔關係**的老師劉珝,也非常有可能傾向於萬首輔這邊!那麼他在這裡衝在最前方,大肆批判樑芳併力東宮,豈不有可能與老師劉珝的立場衝突了?

自己沒有自一派的能力,今後還指老師提挈。若是今天自己了逆徒,被認定了背叛,那今後自己還有什麼依靠?

可是現在自己還能退下麼?後面一羣人虎視眈眈,自己如果不肯批判樑芳,態度稍有化。只怕立刻就要千夫所指、敗名裂!

政治立場不同,那麼可以不出頭,大家也可以理解;但上躥下跳的強自出頭,最後卻又出爾反爾,這種政治品格簡直令人不齒,甚至還是人品卑劣的問題。一個人品卑劣的史,還能有何前途可言?

在覃昌的審視下,郭不怒忽然大汗淋漓、啞口無聲,渾然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他不說話,但有人繼續說話。方應冷笑道:“我說過,你那個位置不好站,而我就在這裡看你勇往直前,但願你不要退!”

不知怎的,郭不怒突然想起剛纔方應罵他“坐井觀天”,現在終於明白其中意思了。

老師劉珝就是自己的天空,而自己逞一時之快,只看到了眼前的風,但卻沒有看到整個天空的格局。

自己現在本沒有正確的選擇,兩條道路只有死得快慢差別!如果時能夠倒流......

方應不會再給機會了,便開口嘲諷道:“原本還以爲你是個高明的人,我不願爭風便有心相讓,但不料你卻是妄圖投機取巧、欺世盜名之輩!

你明知道自己沒有駕馭形勢能力,還敢出來攪視聽、搶風頭,真不知你意何爲?難道你的本意,是爲了協助樑芳擾我等舉事嗎!”

Advertisement

有心相讓......郭不怒茫然的轉過,不再有方纔那種明機敏的模樣。

難道從一開始,方應就是故意的?先是一步一步引自己激發,把自己架到火上烤,然後又一步一步把自己到絕境?可笑一開始自己忍不住香甜餌的勾引,最終做了場妙的黃粱一夢。

這個人實在太可怕了,外人只看到狂刷聲的好,也覺得效仿起來很容易,但又有幾個深思過其中的門道,拿得住其中分寸?

可此刻想明白了又能怎樣......站在高高的臺階上,郭不怒不知該何去何從。他是奉了老師命令來潛藏搗的,但自己沒有控制住趁機上位的野心,眼下失控了又能怎麼辦?

今天敢來冒險叩闕進諫的都是格比較剛烈敢說的人,登時人羣中喧譁起來,有人破口大罵道:“好個混吾輩之列的臣賊子,也敢竊據其上擾視聽,還不滾下來!”

賢一馬當先,衝上臺階劈手揪住了郭不怒的領,就這麼生生的將宛如行的郭不怒拖了下來。在下了臺階後,沒人多看郭不怒一眼,這個人已經死了。

方應淡定的對劉棉花點點頭:“次輔老大人請繼續。”

劉棉花到深深的蛋疼,怎麼自己堂堂一個次輔彷彿了提線木偶,刷聲果然是隻獨屬於方應的領域麼?

先前劉棉花也覺得刷聲是個很簡單的活計,並不覺得有多麼難,看方應屢屢突破天際難免眼紅一番。但從今天自遭遇和郭不怒這個例子中,劉棉花深深的會到,這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的。

此時劉棉花只能徹底心服口服了,作爲縱橫一個場三四十年而始終不倒的老臣,可謂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自然認識遠比一般人深刻。

先前本朝出過翰林四諫、王恕、以及二弘,都是憑藉正直敢言有名的人,但零零散散不系。一直到了方應上纔算臻於大,真正開創了新的流派並重新定義了做方式。

郭不怒可能不是第一個想要效仿的,但也肯定不是最後一個,大明朝從此只怕要多出一種“聲流”的場路線了。

劉棉花敢於斷言,如果千百年後還有人研究史書,只怕要奉方應爲大明朝“刷聲”的開山鼻祖。

自己這婿真是一個天才,他怎麼就能發現了其中機竅?若自己早得到了這種理論指導,何至於爲“棉花”?。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