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變得愈發急,安陸府比襄府還要空虛得多,那裡不要說缺有戰鬥經驗的兵將,就是沒有戰鬥經驗的軍隊都沒有多。胡全才知道必須立刻發兵去安陸府的府城鍾祥,如果明軍侵安陸府,那就會讓整個湖北震,朝廷上說不定也會問罪於他。
胡全才命令黃州、德安兩府的兵馬立刻向武昌集中,同時越級下令安陸府各地的駐軍不必再呆在原來防區,全要以最快速度趕赴府城匯合。安陸府雖然空虛,但是每個縣最也都有一、二百有戰鬥力的士兵,在府行軍也不需要輔兵支援,他們可以全速趕到鍾祥集中。這些戰鬥兵一般也都有盔甲和武,這麼短的路程應該不會有幾個士兵丟失裝備,這樣即便鍾祥儲備的軍不多但也不會有什麼力。
把各縣、各鎮甚至各個驛站的戰兵集中到府城後,胡全才估計也能湊出兩、三千有裝備的戰兵,他同時下令府城急員,準備大量木石、火油,徵發百姓協助防守,不要想著出城反擊,立刻把城門統統堵住。
送信的使者剛剛離開,胡全才就再次追加命令,讓各縣出兵的同時,把庫存的銀兩也都派人押送到府城。
這有兩個目的:第一,反正各縣都已經失去了防能力,明軍隨便派一小隊兵就能拿下,這些東西還不如運去府城安全;第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胡全才傳令安陸府,不要慳吝,馬上出佈告定下賞格:若是明軍真的來攻大城池,城百姓丁壯,只要勤地給城上搬運土石就每天賞給一兩白銀,若是守兵敢探出向攻城的明軍投資木石,每次賞格白銀二兩(若是探出城,命中率會比躲在城垛後瞎扔高很多),殺死一個登城的明軍士兵,立刻賞給白銀十兩。
“把白銀搬一些到城頭上,有人立功立刻就賞。”在信中胡全才不厭其煩地教導安陸府知府應該如何守城,一直位於後方的鐘祥等地的員都沒有什麼戰爭經驗,這實在讓胡全才放心不下。按說這樣的準備就是有十萬明軍來攻,一時半刻也無法拿下,足夠贏得時間等待武昌發兵增援。不過有了宜城的教訓後,胡全才對自己的判斷也有了點懷疑。
“罷了,罷了。”胡全才覺得爲了以防萬一,還是不等各地的軍隊集中武昌後再一起出發,而是派出一部分鎮守漢、武昌的綠營先趕赴安陸府府城協助防守。
漢總兵聞命趕來武昌湖廣總督府時,同時被招來的還有一個名周培公的年輕舉子。
善待湖廣士人是洪承疇當年定下的策略。對湖廣縉紳私下勾通明軍的行爲洪承疇全裝作看不見,他還曾在長沙等地舉辦大量的詩會,地方也積極到場參加,力求讓湖廣的縉紳形一種覺,似乎明軍那邊都是草寇,是窮泥子,而無論北京朝廷的名稱是“明”還是“清”,朝廷的員纔是縉紳的同類,是讀書人、是士大夫。
作爲洪承疇的手下,胡全才親眼看著這些舉措是如何一點一滴地把湖廣縉紳的忠心爭取到清廷這邊來的。年輕一代的士人逐漸開始參加清廷的科舉,而老一代的縉紳雖然心懷前明,但一個個都是閉門不出,而不是以前那樣出錢出力組織義軍,甚至親自參與籌款籌糧,輸送到明軍那邊去。
這個周培公就是參加清廷科舉的士人,年紀輕輕就在湖廣總督府中充任幕客。他父母雙亡,不用顧忌長輩對清廷的態度。
對於這些年輕的士人,洪承疇定下的方針是從寬計功。若是有某個年輕士人旁觀了某場戰鬥,那麼給朝廷的功勞簿上就必定寫上此人的贊畫之功。這份功勞雖然可以推辭,但下次若有什麼機會,經略府還會再來一份,一次接著一次。洪承疇認爲這樣的優待,可以讓士人漸漸在戰爭中站到清軍的一邊。而且年輕人多半都喜歡吹噓兩句,洪承疇很願意送給他們一些可以用來自吹自擂的功勞,這樣他們說著說著,也就把明軍看賊寇了。
雖然洪承疇不在了,但他的政策仍被他的老部下們延續執行。
周培公是湖廣年輕士人中的標桿,屬於最積極靠攏滿清朝廷的湖廣士人中的一員。胡全才有意栽培他,讓大家都看到和清廷合作的好,這次就讓他和漢總兵一起前去安陸府。
“本總督在鄖多年,對那裡的一草一木都瞭如指掌。賊人既然從那裡而來,那他們的兵力……”胡全才想了想,出四手指,在周培公面前晃了一下:“絕不可能超過四萬,而且其中的三萬多都是搬運糧草的輔兵,不然賊人走不了那麼遠的山路。”
明軍出兵後,沿途人數會有所增加,不過胡全才依舊認爲明軍兵力有限,絕對不可能達到檄文上的十分之一。只要漢總兵帶著援兵及時趕到,安陸府堅守一兩個月應該不問題。夔東明軍如此迅速地前進,胡全才認爲他們不可能把大炮、塔樓等重型攻城設備都隨軍攜帶。
“鄖府送來的最後一封信裡說,賊人四攻,已經把城牆挖塌了好幾。”得知宜城失守後,胡全才把以前扔在一邊的戰報重新翻出來看了一遍。除了鄖這封信以外,還有幾封信也提到過一些逃出來的敗兵的言論,其中也提到明軍採用攻。
“怎麼可能?”漢總兵奉命帶領三千兵星夜趕去增援安陸府,他不以爲然地笑道:“怎麼可能幹得這麼快?”
“當然不可能。但本總督想到,很可能這就是賊人的敵之計。他們四挖掘,給守軍制造恐慌,守將不察,就急忙出城襲擊他們的土丘,反倒中了賊人的計。”之前胡全才一直想不通爲什麼自己和宜城守將說得那麼明白,對方還是會出城迎戰;後來突然恍然大悟,明軍一定不是用利,而是營造了一種張氣氛,讓守將以爲出城反擊是必須的措施。
胡全才叮囑道:“此番前去安陸,不管賊人有什麼伎倆,哪怕是著牆邊,連棚子都不搭就刨城,哪怕是那個鄧名赤膊躺在吊橋邊上,你們都絕對不許出城。只要黃州府等地的兵馬一到,本總督就親自趕去安陸,與你們會師。”
月點擊還是歷史類第一,不過周和日的點擊有點下降趨勢,諸位讀者多在書評區發言討論啊,本日刊登七千字預先謝。
雲崢打開了一扇門,就再也沒有回頭路,生活,就是這個樣子,開了弓就沒有回頭箭,想回頭已是百年身。這是一本講述為師之道的小說,說的是生存智慧,講的是人間溫情,道的是兄弟情義,表的是溫恭謙良,這裡有最美的愛情,有最深刻的兄弟情義……
李狗兒,一個連正兒八經大名都沒有的窮要飯,一個社會的最底層,當一個做貴妃的姑姑突然砸到他頭上的時候,李狗兒的幸福生活開始了。三妻四妾?富甲天下?那都不是個事!人要有遠大的志向。做忠臣能臣?那太累,而且自己也不識幾個字。做外戚當權臣?那太危險,好像歷朝歷代沒有幾個能得善終的。李狗兒沒有理想,沒有志向,更沒有抱負
穿越成為廢太子,想著遠離爭端,掙點小錢,娶個媳婦,過個瀟灑日子,可惜家國危機,朝廷動盪,廢太子也是太子,山河錦繡豈能拱手讓人!
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巡視四邊,來到嶺南發現這里一切與眾不同……富庶的黎民百姓,發達的商業建設,威武的軍隊士卒……但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里的封王十八皇子朱拓胡作非為、窮奢極欲、橫行霸道。朱元璋:兒子啊,要不把大明交給你,你在大明隨意為非作歹。朱允炆:十八叔就是我遙不可攀的高山。朱棣:有十八在,我對皇位沒有任何想法,我愿意做他帳下大將,為大明開疆擴土。于謙:我心中只有一個太陽,沒錯,那就是十八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