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鄭功的命令後,鄭泰立刻就帶著金門水師出擊。
當鄭泰的部隊出現在金門、廈門之間的海域上時,大批向東奔逃而來的清軍艦船出現在他的眼前。儘管鄭泰擁有一百艘戰艦,但也不可能徹底地截斷如此寬闊的海峽。
對面的清軍艦隊沒有任何陣型,也沒有出與明軍戰的意思,一艘艘都扯滿了帆,爭相恐後地向鄭泰軍衝過來。顯然敵人會試圖從明軍艦船的空隙間穿過去,用最快的速度逃回泉州港。
“敗家子啊。”看清了清軍的向後,鄭泰忍不住搖頭輕嘆。
在陸戰中,失敗的一方扔下輔兵跑了也就跑了,當然相比盔甲和武,經驗富的老兵更加珍貴。陸軍如果失陷大量的老兵,損失雖大,仍然可以指在一年後得到彌補,只要能提供足夠的軍餉和充足的訓練經費,農夫也可以爲甲兵。如果投足夠大,訓練強度足夠高,可能幾個月就能得到能夠上戰場的新兵。
但海軍卻完全不同,用來製造船隻的材料是乾的木頭,僅這種乾的過程就長達三年——正常況下船家都不會儲備太多的材料,只會據正常的銷路和自家的製造能力來儲備船材。除了這些私人所有的造船材料外,府也會每年選購一些好木材,乾儲備起來。但同樣數量有限,而且很多材料是爲了用來製造漕船、漁船而預備的,並不適合用來製造戰艦。若是府強行用這些材料來生產戰艦,除了質量堪憂,還會導致各種依賴船舶製造的行業退化。
除了材料,更重要的是造船的工匠,能設計、製造漁船和漕船的工匠或許不,但其中能夠勝任戰艦製造工作的卻是而又。一艘戰艦從預備材料開始,到建造完,下水試航,最後形戰鬥力,需要很多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清軍損失慘重,今後想重整水師的話,就算立刻下達命令,立刻撥款購置木材,也要等到好幾年後才能得到一批船。
鄭泰一輩子都在海上與敵人作戰,其中既有海盜也有紅,但他之前從未見過如此浪費船隻的對手。即使是閩粵海域上的海盜,也會力保護他們的同伴,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拋下船隻,就是因爲他們知道船隻珍貴而且難以獲得。
海戰和陸戰不同,佔據上風並不是很難,但想殲滅、擊沉、俘獲於下風的敵艦卻困難得多。海戰的特殊質導致於劣勢的一方往往選擇抱一團、頑抗到底,然後趁夜遁逃;而優勢的一方也不會企圖全殲對手,而是滿足俘獲一部分敵艦。因爲即便是最有經驗的水手也不能絕對準確地預測洋流和海風,夜間航行時對水文暗礁的一個錯誤判斷,或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都能讓勝利者在轉眼之間變失敗的一方。
鄭泰著對面的清軍艦隊,他自問若自己是對方的指揮,一定會把艦隊抱一團進行抵抗。雖然明軍擁有很多出的水手,但聚集到泉州這裡的乃是清廷控制下最好的船隻,由各省的最優秀的水手駕駛,水平與明軍相比也差不了太多。
“即使是現在,即使只剩下這一百條船了,也該抱團死守啊。”鄭泰看著散佈在清軍旗艦周圍的那些敵船,就算只剩下這些船隻,也可以結陣抵抗,天黑前明軍幾乎不可能啃下互相支援的一百多條戰艦,能俘獲其中的一半就很不錯了,而那時突圍顯然比現在跑要強得多:“只有圍在一起,才能讓更多的船隻得到逃的機會,這麼簡單的水戰道理,達素不懂也就算了,難道施瑯、黃梧也不懂嗎?難道五省的銳水兵,就沒有一個懂水戰的人嗎?”
但看起來真是沒有人懂,清軍爭先恐後地逃竄,明軍在背後追不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清軍有幾艘船隻的船帆遭到較嚴重的破壞。若是明軍遇到這樣的傷害,就會退出追擊序列,參與到剿殺後面的清軍船隻的戰鬥中去,而若是清軍船隻遭到這樣的不幸,就會被同伴無拋棄,追擊而來的明軍船隻要在它邊經過時一通打,就能讓它所有逃的機會徹底化爲泡影。
“打這幾條船,生擒達素、黃梧!”既然不可能統統攔住,鄭泰就指著看上去可能是清軍旗艦的幾條船下達了命令——海戰即使戰敗,也沒有必要扯去旗艦上的將旗,因爲追擊的敵人不太可能跑得比旗艦更快,旗艦完全可以一邊跑,一邊繼續指揮作戰。但今天達素、黃梧他們做得很乾脆,連將旗都看不到了,鄭泰只能選擇那些看上去比較可疑的船隻爲目標。
……
在鄭泰的對面,黃梧親自著船帆,最大程度地利用著海面上的風力,同時還能冷靜地觀察著前方的明軍攔截艦隊,尋找最安全的突破口。雖然指揮水戰黃梧承認不是鄭功的對手,但若論帆掌舵,黃梧這個老水手還是有絕對的信心勝過半路出家的鄭監生。畢竟黃梧曾經靠這個混飯吃,而鄭監生從國子監肄業、投軍伍後,一直是坐在船上而沒有去掌過舵。
以前黃梧當過海盜,也作爲兵去剿滅過海盜,他不止一次地見到海盜爲了保衛自己的船隻而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其實一點兒也不奇怪,就算跳海逃生能逃得一條生路,但如果把船丟了,那還怎麼做海盜呢?因此很多海盜在明知不敵的時候,也會抱著與船共存亡的念頭與兵戰到底。
水師中的況要好一些,因爲有機會從上司手中得到船隻補充,所以將領們對船隻的珍惜程度或許比不上海盜。即便如此,船隻仍是將領最重要的裝備。就好比黃梧在鄭功手下的時候吧,士兵損失後有幾個月就能再訓練一批出來;鎧甲、武損失了,鄭功用不了多久也會再次撥給;但船隻實在是太稀了,鄭功每年也增加不了多戰艦,繳獲的戰艦大部分都歸奪取它的將領所有,只有很一部分上繳給延平郡王。而分配的時候又有無數雙眼睛盯著,將領們誇耀功績、爭吵不休,爲一條戰艦而在延平郡王眼前大打出手都不是稀奇事。水師將領對這些裝備很惜,船隻就是安立命的基礎、建功立業的資本。
不過今天對於黃梧來說,給他指揮的四百條戰艦沒有一條和他有切的關係,沒有一條船是他的下屬、財產。大部分船上的軍黃梧都不認識,談不上、,從見面到現在也不到兩個月。對那些軍也是同樣,他們都很清楚,若是清軍得勝的話,不是由黃梧來分配功勞,而是達素,黃梧只能起一些建議的作用,因此在黃梧面前表現得勇猛無敵固然有用,但效果要打個折扣;而如果不是特別賣命的話,黃梧也沒有懲罰的權利,頂多只能建議達素給予懲罰。若是清軍的形勢不利,這些將領也不用指和他們毫無的黃梧會拼死拯救他們——這點他們也都沒看錯。
既然領軍的統帥和下面的將領都對此心知肚明,那敗像畢的時候大夥兒就跑起來看吧。鄧名給蔣國柱、樑化講過的那個故事對黃梧這一羣人也同樣適用,現在跑得過、跑不過鄭軍不是關鍵,跑贏同伴纔是關鍵——落在後面的同伴自然會幫你擋炮彈,並拖延鄭軍的追擊速度。
對黃梧來說,只有一個人纔是關鍵,那就是達素,如果達素被鄭功捉去了,那朝廷說不定就會遷怒於他,所以無論如何都要保住達素。黃梧還知道,達素是皇帝的親信,鰲拜的好友,後臺非常,只要達素肯點頭,黃梧的命自然也是無憂——對達素來說,黃梧也不會沒用,因爲黃梧可以用海戰專家的份向朝廷證明,這次戰敗完全是因爲五省水師戰鬥力差鄭功太多,和達素魯莽出戰沒有任何關係。達素固然是無視水師倉促集合,還互不悉就要出戰,很多將領黃梧連名字都還不出來,卻要指揮著他們同鄭功決戰——但只要黃梧不說,朝廷又怎麼會知道?
至於拼命勸達素出戰的也不是黃梧,而是施瑯,因此就算達素推卸責任,施瑯也要承擔大部分的罪責。當然,黃梧估計達素也不會把施瑯往死路上推,因爲施瑯同樣是海戰專家,可以與黃梧一起向朝廷證明:不是達素無能,實在是水師兵的戰鬥力太糟糕了,怕是各省的水師都把軍費吃了空餉了吧。
因此趕到廈門東南與達素匯合後,黃梧就與達素同乘一船,並親自給這條船帆。數百條戰艦、上萬水手和幾萬甲兵都是皇上的船、皇上的兵,丟了就丟了吧,但達素大將軍是絕對不容有失的。
至於今天黃梧的指揮,當然也有值得商榷之,如果黃梧不是掉頭逃跑而是沉著應戰的話,清軍的水師或許不會這麼快就陷於混——這點只要是個有經驗的水手就知道,但朝廷肯定不會知道,因爲朝廷只能知道達素告訴他們的——戰敗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各省的水師訓練得實在太糟糕了。
在達素坐艦的風帆前,黃梧二話不說就把將旗拋進了海里。看到大家都擺出了一副比賽逃跑的架勢,眼前就是把旗桿搖斷了也沒法命令周圍的戰艦來保護自己,既然如此,將旗除了吸引明軍的仇恨還有什麼用?
與攔截的明軍艦隊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黃梧的表卻顯得越來越輕鬆,他已經計劃好了全套的突圍路線。憑藉對自己過人技的自信,黃梧知道一定能保著達素逃出生天。他在心裡琢磨著,施瑯不知道能不能逃出來,應該問題不大吧,若是他沒逃出來,向朝廷彙報的時候就了個證人,而且說不定就要黃梧來承擔責任了。黃梧認爲施瑯最後大概會到閒置之類的置,畢竟是他力主速戰的。如果施瑯沒跑掉,最後讓朝廷把黃梧閒置了,那真是太不公平了。
……
達素的艦隊發生潰敗時,施瑯正指揮手下的艦隊掩護清軍在廈門東邊登陸。
施瑯的全線試探終於讓他找到了一些明軍的薄弱環節。一萬多綠營步兵登陸後,一千多旅八旗和三千綠營騎兵也被施瑯送上海岸,這些騎兵很快就能完集結,然後設法突廈門腹地。
在這個時候,施瑯看到了南方友軍艦隊的大潰敗。
“馬上撤退。”自己一方的水師實力並不弱於對手,但卻四散逃生,連旗艦都看不到了,施瑯雖然沒見過這種場面,不過不需要多想就能猜到清軍水師的下場。
“別管馬了……”施瑯發出撤退令後,就見到旅八旗牽著他們的戰馬向登陸地點返回,他著急地說道:“把馬都留在岸上,快把人都撤回來。”
可施瑯的要求遭到了旅八旗的抵制,很快就從接送人員的小船船隊那裡傳回消息,旅八旗的兵明確表示他們不會拋棄戰馬,因爲有坐騎他們就省得走路了。還有一些人的坐騎是從北京小心翼翼運來的,和主人有著深厚的。
“原來如此,馬之真是令人啊。”施瑯頓時變了一副表,迅速地取消了原來的命令,改爲替掩護,以防明軍殺出來,一定要把滿洲大兵的每一匹馬都運上船。
正如施瑯擔心的那樣,明軍在發現海面上的戰局逆轉後,立刻就發了反擊,試圖拖住更多的清軍,不讓他們有機會安全離開。
據施瑯的估計,明軍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殲滅達素留在南岸的部隊,然後鄭功的主力才能調到自己的這個戰場。對施瑯所部而言,目前威脅最大的還是明軍的水師,若是不及時撤退就可能被明軍水師殲滅在海里。
施瑯查看戰場,認爲他還有一些時間,能夠把一萬士兵撤退上船,至也能撤出來八千人……或是全部的滿洲太君以及他們的戰馬。
“任何人膽敢擅離職守,殺無赦!”施瑯殺氣騰騰地下達了命令,綠營必須以最大的努力維持戰線,保證旅八旗能夠從容登船;任何綠營士兵如果游泳逃亡,清軍水師就要把這些逃兵死在水裡,絕對不能姑息這種逃跑的行爲;爲了進一步說服綠營士兵全力抵抗,施瑯還命令戰艦冒著擱淺的危險抵近海岸,向岸上的綠營士兵呼喊,告訴他們如果敢於後退就會遭到炮擊。
“滿洲大兵都上船了麼?”明軍戰艦正從南邊殺過來,施瑯焦急地問道,得到手下肯定的答覆後,施瑯仍不放心:“再點一遍名字,一定要保證萬無一失,這都是皇上的奴才啊,我們絕不能落下一個在岸上。”
目向岸上掃去,施瑯指著一些戰馬問道:“那些都確定不是滿洲大兵的馬嗎?”
“不是,”手下利索地答道:“滿洲大兵的馬都運上船了,這些可能都是綠營的馬吧。”
“什麼應該,什麼可能?”施瑯不滿地說道:“事關重大,怎麼能含糊其辭?再檢查一遍,滿洲大兵的馬,一匹也不能留給賊人。”
“遵命。”
明軍的水師越來越近,施瑯眉頭鎖,全神貫注地等著最後一次複查的消息。
岸邊的小船發來消息,確定沒有太君或是他們的戰馬被忘在陸地上了。
“起錨,出發。”施瑯毫不猶疑地說道。
“可是……”一個親兵指著那些還在岸邊的小船,其中還有施瑯剛纔派去複查的使者。
“可是什麼?豈能置滿洲大兵於險境?”在施瑯的督促下,他周圍的一百多條戰艦迅速地開始駛離廈門。
“一直向北!”施瑯接著下了第二個命令。又一次,他的親兵沒有立刻去傳令,而是出疑的目,想再一次確認。
現在明軍還沒有追上施瑯,鄭泰正在攔截黃梧,黃梧的船隊在危險之中,可能會付出相當的損失,但施瑯這一百條船中的大部分仍然能夠安全逃回泉州。
“向北!沒聽見嗎?”施瑯見親兵仍在遲疑,不由得怒喝一聲。剛纔爲了儘快裝船,幾乎所有的戰艦都接了旅八旗和他們的戰馬,所以任何一條船被截住都會導致旅八旗的兵員損失。
在目前的局勢下,只有向北纔可以避開明軍的主力,在後邊的鄭家水師趕到前,把旅八旗平安送上大陸。
大陸越來越近,而西南方向的明軍在背後窮追不捨。
“不要去同安了,”施瑯指著一海岸喝道:“在那裡靠岸,水面下是沙灘,沒有暗礁,可以衝灘擱淺。”
雖然逃去同安可能讓更多的船隻暫時逃生——只是暫時而已,能不能功地越鄭軍的封鎖線逃回泉州還是難說,但畢竟不是立刻被殲滅——但施瑯擔心在這段時間裡會有船隻被明軍追上,船上面的太君說不定就得爲大清捐軀了,所以施瑯當機立斷,選擇放棄船隻。
若是換了其他人,未必能夠找到合適的地點進行衝灘,幸好施瑯對廈門周圍的水域非常悉,找到一沒有暗礁的地方主擱淺易如反掌。
在施瑯的指揮下,清軍戰艦一條接著一條,衝上了海岸。
尾追而來的明軍不敢靠近可能導致擱淺的近岸,就在遠遊弋,向清軍這邊開炮箭。
當第一條船隻衝岸後,施瑯就急忙跑下去維持秩序。面對隆隆的炮聲,施瑯臨危不,一直堅守在第一線,命令所有的綠營士兵繼續呆在擱淺的戰艦中,給太君和他們的坐騎讓開通道:“弟兄們不要慌,不要下船,讓滿洲大兵先走!”(未完待續)
我本書生郎,錯生帝王家。 讀過許多書,識得萬千字,要是個太平年就教幾個蒙童,得閑聽聽曲,再找幾個狐朋狗友,偷看誰家姑娘好看。 仗劍天涯,太累;紙醉金迷,太吵;推杯回盞,太脹;回首瞧了幾眼,竟然混了個定天之王,大好的一顆頭顱價值萬金,還是太煩。 走的路遠,知道草海深處有一座積雪萬年不化的高山,那十萬山後有一道地龍遮天的天火,天下之大也不過是一張棋盤。有紅顏知己,有諸子百家,難得一刻清靜,那就湊熱鬧下上兩手閑棋,等一個春暖花開的時候,看看年少時埋在海棠樹下的那壇酒熟了沒有。
宋太祖趙匡胤曾言:“宰相須用讀書人。”簡單的說,這是寒門學子官至宰相的故事。
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巡視四邊,來到嶺南發現這里一切與眾不同……富庶的黎民百姓,發達的商業建設,威武的軍隊士卒……但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里的封王十八皇子朱拓胡作非為、窮奢極欲、橫行霸道。朱元璋:兒子啊,要不把大明交給你,你在大明隨意為非作歹。朱允炆:十八叔就是我遙不可攀的高山。朱棣:有十八在,我對皇位沒有任何想法,我愿意做他帳下大將,為大明開疆擴土。于謙:我心中只有一個太陽,沒錯,那就是十八皇子。
尹煊穿越大唐貞觀七年成為一家酒館的老板,覺醒諸天美食系統,從此他的生活完全轉變了。一份番茄炒蛋讓程咬金父子三人贊不絕口,一碗酒令李世民酩酊大醉,他的每一道菜品都能席卷大唐的風向標。程咬金:小兄弟,咱哥倆能拜把子不,不求同生但求共死。李世民:掌柜的,你缺娘子不缺?我送你兩個公主如何。長樂公主:老板,你那個油炸火腿還能再送我一根嗎。蘭陵公主:煊哥哥,偷偷告訴你,我姐她瘋了要招你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