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在最初的驚愕過後,姜楠出了贊同之:“把一個丫頭養大也得費不糧食,我們也得想辦法收回些本錢來。”
……
五十年以後,回顧都孤兒院的第一批員時,人們發現這批漕工的兒中,涌現除了大量鄧名迫切需要的人才。漕工的兒們也在各個方面都做出來傑出的貢獻,使得傳統的看法被更迅速地改變。研究者發現,漕頭的孤們,對政治的關注程度超出了平均水平。比如一個董姓漕頭的兩個兒子,大兒子爲一個報紙的記者,以揭黑社會和府的勾結黑幕爲己任,他的偵查報道導致很多貪污吏和黑道人落法網,最後在一次喬裝潛行中失蹤,從此再沒有人見過這位勇敢的記者;而董記者的弟弟,則表現出了對法律的熱,當上了提刑,詳細分析過幾百件府對平民權利的侵害案例,並寫下了大量的相關司法x論述,被認爲是這方面的法律權威。
……
在和鄧名達協議後,林起龍一邊忙著履行條款,一邊給師爺口述給朝廷的奏章神,讓他們幫助擬稿。
林起龍報告,鄧名此番圍攻揚州時,裹挾漕工以及兩江百姓數十萬,而導致鄧名進犯揚州的原因,卻是因爲鹽商之前的通敵——經林起龍查明,揚州很多鹽商向鄧名麾下大將穆譚行賄,以求安全通過長江,但事後反悔,賴掉了答應給穆譚的大量賄賂,導致穆譚懷恨在心,一心勸說鄧名來犯揚州。
除了穆譚以外,還有很多被鄧名裹挾來的江南百姓也和鹽商有仇,正是因爲鹽商在長江兩岸仗勢欺人,騙人錢財,所以才引起大批百姓仇視,鄧名利用這種不滿緒煽他們一起進攻揚州,堵截運河。
而漕工參與圍攻揚州,林起龍聲稱還是因爲鹽商——他們在運河上屢屢剋扣拉縴的工錢,還勾結一些漕頭殘酷迫漕工。這些漕工不懂得太多君臣大義,聽鄧名一喊去揚州討要工錢,就都跟著來了。
爲什麼這些百姓沒有走正規途徑呢?那自然是漕運總督衙門裡有一些害羣之馬,他們勾結鹽商,對被害人置之不理,矇蔽了漕運總督——林起龍也向朝廷承認了工作失誤,雖然他才上任不久,但沒有發現就是沒有發現,他向北京表示工作時間短不是理由。
總的說來,林起龍認爲漕工和江南百信都是來要賬、討薪的,不過他們在正規途徑走不通後,竟然不肯繼續當良民,而是鬧出這麼大的事來,還給鄧名搖旗吶喊,那當然是惡意要賬、惡意討薪。
對於這種把個人利益置於朝廷利益至上的反賊,林起龍認爲鎮是完全合理的,當一部分人在城外向城頭上的樑化喊冤時,後者也表現出了足夠的覺悟,義正辭嚴地斥責那些黨:“大將軍奉旨討賊,唯知有戰!”
“……數萬賊跪地不語,一手指天,一手指心……”在敘述過樑化的豪邁言語後,林起龍又繼續描述惡意要賬、討薪的百姓的可憐之:“皆稱商惡吏勾結,運河兩側暗無天日……”
林起龍稱,他覺得這些百姓還是應該與鄧名的死黨區別開來,因此仔細對照查驗過他們帶來的千上萬份文書後,林起龍拿出府庫中的全部積蓄,又向揚州的縉紳募捐,籌得白銀三百萬兩,支付給了這些百姓。還把那些貪的吏、以及爲非作歹的鹽商都儘速斬首,以平息民怨。
後後果就是揚州城外歡聲雷,百萬民衆、漕工齊聲頌揚朝廷英明,然後一夜之間就儘速散去。據林起龍說,現在鄧名計窮,邊也只剩下黨羽萬餘,估計揚州之圍很快就可以解除。林起龍還告訴朝廷,他現在已經把揚州城的那些鹽商的家產都抄沒,恢復府庫積蓄後,剩下的會用來還給那些掏錢幫助府度過難關的縉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