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軍事歷史 春秋我爲王 第1085章 徐偃王

《春秋我爲王》 第1085章 徐偃王

徐城,也就是後世的江蘇泗洪縣,這時代淮河流域還沒有洪澤湖,而是被上百個大小湖泊星羅棋佈地點綴。徐城便位於淮水和泗水之濱,近山靠水,城周長十里,遠遠去,就像一座水上之城。二十年前,吳王闔閭就是利用徐城周圍多水,聽從了伍子胥和孫武“水攻”之計,挖土山蓄水灌城才攻徐城的。

那一天,持續了上千年的徐國滅亡了,徐國人從皋陶時代、徐偃王時代保持下來的驕傲被折斷了,現如今卻只能卑躬屈膝,做亡國之奴。

時過境遷,徐國滅亡二十四年後,又有一支軍隊開了徐城。

趙無恤追擊吳軍時狠辣不容,但對徐地百姓卻非常護,在前鋒不戰而佔領徐城後,他把主力安置在外面,再三嚴明軍紀令各軍將領約束部卒,不得城生,然後又在城外鄭重其事地沐浴更,才帶著三千羽林軍城。

跟吳國征服此地不同,這一次,迎接趙軍的是歡慶的徐人。

綿綿的秋雨已經結束,今天是個晴天,豔高照,暖暖的下,城城外、十里八鄉的徐人不知來了多,有男有,有老人,有小孩兒,扶老攜。這歡迎的隊伍由徐城南門兩側始,一直排出好幾裡外,在道邊攘攘,爭相要看一看天道巫祝在徐地傳教時提起過會再興嬴姓,趕走吳人的“玄王”。

在趙軍抵達徐城南門時,早有當地貴族和豪長等候在此,拜迎趙師。因爲徐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雖然被吳國佔領了整整一代人,但依然有許多貴族心有不滿,尤其當他們聽說徐國舊族徐承在趙氏頗重用,而當年徐國滅亡前逃亡北方的小公,竟然搖一變,了堂堂趙侯的夫人,更是欣喜若狂,萌生了復國的念頭。雖然去年被夫差鎮過一通,但依然有許多火種倖存下來,正是他們驅逐了徐城的吳軍,邀請趙軍前鋒駐。

Advertisement

今日,當遠遠看到一位英姿發的諸侯坐在戎車上,由威猛的虎賁開道而來時,徐人皆呈現出雀躍歡喜之狀,沒錯,巫祝的預言是準確的。這些趙軍將士浴戰,將吳國驅逐出淮北,多年來深夫差苦役殘害的徐人怎能不夾道相迎?

於是便有頭髮花白的父老過來獻酒,隊伍爲之停了下來。

爲首的老者扎著髮髻,上面著一玉簪,穿著右衽的深。他可能牙都掉了,說話風,口齒不清,而且還是徐地方言,趙無恤仔細聽了好久才聽明白,他是在哭訴徐國滅亡這些年來,他們所的屈辱和痛苦。

“二十四年前,徐君因爲收留兩位吳國公子得罪了吳國,招致討伐。徐人守備嚴,於是吳軍便利用徐城靠山臨水的地勢,在徐城東邊數裡築土山蓄水,並修長渠直達徐城,然後開渠灌城,水城爲深淵,遍佈大街小巷。當時老朽就在城中,城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百姓懸釜爲炊,不人都病了。過了一個月,徐城的東北角經泗水浸泡潰破,城中百姓被淹死數千,吳人乘機殺城來。先君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剪斷頭髮,帶著夫人投降,吾等都被勒令跪在齊膝的水中相迎吳人城……”

雖然徐國常被中原輕蔑地稱之爲“淮夷”,實際上他們早已華夏化,不淪爲貴族平民的著,還是,都深商周文化影響,文明程度比自命爲姬姓後裔的吳國高出不,過去徐人雖然打不過吳國,但心理上一直蔑視吳人,如今卻被比自己野蠻的國度征服,徐人難以接。而且接踵而至的,還有繁重的賦稅和毫不保留的掠奪。

說到悲時,老者和旁邊一些年紀大的人甚至傷心地哭了起來,趙無恤連忙加以寬,真得謝這些人,是他們將徐國的歷史和記憶傳給了下一代,徐國纔沒有徹底被吳國消化。

Advertisement

“若非延陵季子勸阻,吾等只怕也要和先君一樣斷髮易服,淪爲吳蠻了。好在昊天有眼,讓老朽活到了現在,今日又能見到嬴姓重回徐城,能看到中國冠……”

年紀大了的人腦子經常回糊塗,話也囉嗦,那老者說著說著,突然話題一飄,開始追憶起徐國的輝煌歷史來……

“想當年皋陶立國,徐國也是淮夷赫赫大邦,到了駒王時,還曾響應王子武庚的號召,發兵西討,濟於大河……偃王時更加興盛,江淮和海岱的三十六國來朝,和周王分庭抗禮……”

那是徐國最驕傲的年代,或許是想到徐偃王的敗亡也有趙造父的鍋,旁邊的人連忙拉扯老者,讓他避而不談。

趙無恤卻不以爲忤,他信誓旦旦地對徐國貴族們說道:“趙國徐國,皆爲嬴姓,出自昊、伯益,趙以玄鳥爲符,徐以鵠蒼爲號,親如一家。商周之時,徐國更是嬴姓之長,偃王治國有方,素以仁義聞名於世,故徐國有土五百里,幾乎稱霸了東方。寡人建立趙國,再興嬴姓,也是深偃王事蹟振。”

完了趙無恤還當場賦了一首對徐偃王的讚頌:“嗟嗟偃王,亙古誰屬。以仁易國,何吝其土。敗猶爲榮,無愧仰俯!”

他還承諾,從即日起,要在徐城重新建立被吳國人推倒廢棄的若木、皋陶、徐偃王廟宇,加以祭拜食,這些承諾自然引起了徐國貴族們的共鳴,紛紛下拜向趙無恤道謝。

終於等那些老者獻完酒,巍巍地被扶下去後,隊伍才能僅繼續城。

……

比起城外,城的百姓更多,路兩邊全是,風,路兩側雖有先行抵達的數千前鋒佈置攔線,但本擋不住熱的百姓,這些前鋒反被得不斷後退,他們一直朝趙無恤的車駕涌來。

Advertisement

有衛士警覺地將弩機對準了百姓,但趙無恤阻止了他們,而是從盾牌林立的車上站立起來,朝周圍衆人拱手:“寡人的夫人是徐國公,徐國就相當於我的岳家。”

旁邊的百姓聽到此言,臉上更是洋溢著歡慶的笑語,但趙無恤的話很快就被淹沒在歡呼的海洋中。

“嬴雖舊姓,其命維新!”在那些早就投靠趙國的徐國貴族帶領下,平民們縱聲高呼,“嬴姓萬歲!趙侯萬歲!”

他們發著歡呼,這場歡迎儀式氣氛達到了高。孩被抱在大人的懷裡,或騎坐在大人的肩頭,好奇地看著趙軍的鎧甲、坐騎、兵。因爲羽林侍衛都是年輕人,常年習武個個英武不凡,惹得徐地的婦人和都挪不開眼睛,看到中意的男兒,便紛紛拿著吃食、香囊朝他們的上拋去。

詩言: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大庭廣衆之下贈送香囊佩飾,是赤的傳方式。

對此,侍衛長伍林目不斜視,死死護著趙無恤,其餘人則沒那麼堅定,經驗老道的羽林侍衛毫不客氣地接過食和香囊,眼睛瞄來瞄去,也在尋找自己的獵。那些還是雛兒的則被徐地子調戲得滿臉通紅,整個徐城沉浸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

趙無恤笑著對他的戎右戎左道:“吳國常年徵召勞役,隨吳軍征伐戰死類似的男人很多,故徐地多男,十個月之後,城只怕要多出不新生的孩子了。”

但趙無恤也並沒有像過去那樣不近人,約束兵卒,反倒樂見其,要讓趙徐更加親近,沒有什麼比一堆趙父徐母的孩子更好的方式了。

另一方面,也是因爲趙無恤的心很好,就在他打下徐城的這一天,北方還有一份家書送來,是季嬴的信,上面除了一些問候外,更有一個嬰孩的掌印……

Advertisement

”七月二十七日辰時誕,重四斤七兩,恭賀夫君又多了一位小公子……“

這是趙無恤的第三個兒子,無恤打算將他命名爲”偃“,徐偃王的偃。就衝著這小子的面子,他便讓羽林侍衛和城的先鋒們盡的勾搭,放鬆放鬆吧。

……

因爲沿途太多圍觀的人,整整花了兩個時辰的時間,趙無恤才從徐城南門走到了北門,進了昔日的徐國宮殿,一直跟到這裡,百姓們才依依不捨地散去,進徐城第一天,趙無恤就已經得到了大多數徐人的好和崇敬……

徐國舊宮室後,趙無恤左右看了看,發現這裡沒有想象中的殘破衰敗。

旁邊有徐國貴族討好地解釋道:“徐宮也是夫差的行宮之一,故曾經被修繕過,君侯今日可是要在此歇息?”

趙無恤點了點頭,不置可否,而是對旁邊侍候的人說道:“延陵季子何在?帶寡人去見他!”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