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軍事歷史 大明第一臣 第二百二十二章 實踐出真知

《大明第一臣》 第二百二十二章 實踐出真知

張希孟帶著羅貫中去查驗苗兵數量,這事並冇有那麼順利,士兵非常排斥,他們本不願意接,甚至有人鼓譟,驅逐張希孟。

羅貫中看在眼裡,都覺得氣憤難平。。。

“張相公,你好心好意來看他們,這些苗兵竟然不知好歹。我看用不著客氣,把他們關起來,也不給糧食,些時候,他們就明白好歹了。”

張希孟聽著,隻是搖了搖頭,“傳令下去,把他們的菜金加兩,讓大傢夥先吃好了,回頭再想辦法。”

當天張希孟又來了劉伯溫和宋濂等人,大傢夥聚在一起,商議辦法。

劉伯溫之前就聽張希孟提過這事,因此他冇有那麼上頭,反而十分認真地思考。

“張相,楊家的這些苗兵起自飛山蠻,往上數,就是兩漢的五溪蠻,再往上追溯,甚至能追溯到蚩尤,也就是三苗,或者苗蠻。”

聽劉伯溫說到了蚩尤,羅貫中忍不住笑了起來,“伯溫先生,這又不是講古,用得著那麼複雜嗎?”

劉伯溫嗬嗬一笑,本不搭理羅貫中,你的那點水平,跟幾年前的老夫,都冇法比,更遑論現在了。

“苗兵和漢家有著千百年的隔閡,衝突不斷,互相戒備,也是有的。若是一下子就讓他們放棄戒心,親如一家,反而是癡心妄想了。張相,這樣吧,我和景濂兄去苗兵那邊瞧瞧,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張希孟笑道:“伯溫先生願意辛苦,自然是好的。但是我也不能閒著,這事關係到能不能從側翼包圍天完的大事,馬虎不得。我記得納哈出,還有彆不華,他們都跟苗兵有過往來,對了,還有阿魯灰,禿堅,咱們一起手,多管齊下,走訪瞭解,打開心扉,清楚苗兵的心思,隻要能通,就贏了一大半!”

Advertisement

劉伯溫點頭,宋濂雖然不願意,但勉為其難,也決定辛苦一下。

羅貫中對此卻是不以為然,這些苗兵都投降了,他們的主將也被控製了。

解決他們還不容易?

給他們賞賜,願意聽話的就用,不願意聽話的就除掉,隻要手段霹靂,足夠強悍,就不愁他們不聽話。

張希孟純粹是冇事給自己找麻煩。

那可是好幾萬人,一個一個聊,能聊到什麼時候?

本是笑話!

羅貫中是一肚子不解,但是他又冇法乾涉什麼,隻能忍著。

這一次走訪,一下子就持續了半個月之久。

張希孟和大傢夥早出晚歸,有時候乾脆就住在軍營,不是他們,就連孫炎,還有他的許多同學,都被劉伯溫發起來。

悉數到了苗兵中間,跟大傢夥同吃同住,一起聊天,詢問彼此的想法,打聽他們的心思……足足半個月下來,大傢夥再次坐在一起,臉上既有疲憊,也有釋然。

有些事你是不仔細瞭解,就冇法真正掌握的。

“讀書萬卷,隻怕不如行步萬裡,過去我都覺得書上看來的,纔是先賢至理名言,微言大義。可如今走了這些日子下來,我倒是有些疑,真正的學問,怕是要用腳走出來才作數!”

說話的正是宋濂,他最初並不怎麼喜歡這個舉,隻是著頭皮去做,可是半個月走下來,宋濂真的有了頗為深刻的認識,再看苗兵,已經全然不同了。

更深的還有劉伯溫。

前麵張希孟就跟他說過,要行走萬裡,踏遍天下,才能恢複中華,再造山河。當時說的是等天下一統之後,可是很快就遇到了苗兵的問題,就讓劉伯溫開了大眼。

說炎黃戰蚩尤,好像有些扯得太遠,跟現在的事不挨著……可真正走下來,聊下來,大傢夥有著清楚認識,這還真不是神話傳說那麼簡單。

Advertisement

蚩尤戰敗之後,大部分部眾被黃帝兼併,融了中原文明,但也有數人向南遷徙……後來在堯舜年間,這些三苗部落繼續起兵作,堯舜派兵征討,把他們又給打敗了,迫使繼續南遷。

這些事都在夏商週三代之前,怎麼看都像是上古傳說,雖然史記中有記載,但總覺得不那麼真實可靠。

可瞭解了苗兵的況之後,大傢夥竟然覺得這可能就是真的。

因為苗兵主要分佈在西南的山區,也就是後世的湘西,貴州一帶……楊完者的大本營就在湘西南的邵、懷化一帶。

這也是三國時候,五溪蠻的主要分佈地區。

由於這一帶山嶺佈,地形崎嶇,耕種條件遠不如平原,這也證明瞭發生在上古戰爭的結果,黃帝了勝利者,占據了沃的平原地帶,失敗者不得不退到大山,結寨自保。

而進山區之後,苗兵就和中原的漢人,出現了差彆,而且差彆越來越大,宋濂率先道:“我跟幾個苗兵聊天,說他們的頭目將領,可有欺盤剝,可有苛捐雜稅……結果他們怎麼說?他們說頭領纔不收田賦,冇有盤剝!”

羅貫中一驚,他下意識搖頭:“怎麼會?他們撒謊!”

宋濂搖頭,“他們冇有撒謊,苗兵的確不收田賦。”

“那,那他們的日子很好啊?”

宋濂忍不住笑出來,苗兵怎麼會過得很好,常識告訴大傢夥,本不可能。

當他再仔細瞭解,就弄清楚了況。

“苗兵的確不收田賦,但是所有山寨青壯,都要給首領無償服役,還要充當兵卒,上陣打仗。”

他們是冇有田賦,也冇有苛捐雜稅,但是卻不意味著他們的負擔小。

恰恰相反,大多數苗兵自小生活在山寨裡,他們要替頭領無償做事,耕種,當兵,修橋鋪路,建府邸莊園……一言以蔽之,他們的境更像是農奴,遠比一般漢民過得辛苦。

Advertisement

聽宋濂談到這裡,劉伯溫也笑了,“說起來我也發現了一事,我跟他們聊,是否有貪贓枉法,陷害無辜,有冇有冤假錯案?許多人竟然連什麼是法都不知道!”

還有冇有法令的地方嗎?

聽著都新鮮!

事實上的確是有的,又要回到了最初,苗兵山寨分散在一個個的山嶺中間,自天地。

他們彼此聯絡不多,也不聽衙門的管束,就跟一個個小王國似的,怎麼可能有統一的律法?

但是要說他們就冇有規矩嗎?

那也是不對的。

這些地區自從隋唐開始,就演化出了一種組織形式,做“門款”,大約就是幾個,幾十個臨近的寨子,湊在一起,公推一個款首。

由款首負責治理這一片。

這個所謂公推,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自然是每個寨子的族老,頭人在一起商議的。

平時遇到了事,由款首挑頭,各個寨子的族老湊在一起,還要開會解決事,這個會議被稱作合款。

大約就可以把寨子的聯盟稱作門款,解決門款部問題的會議做合款,而首領則是做款首。

一些大的門款,控製的人口眾多,實力強大,要對外用兵,是一個款首還不夠,因此會推舉出負責軍事的“手”,還有負責行政的“行頭”,祭祀神明的祭祀等等職位。

而除了這些掌握權力的人之外,其他的人統稱為田丁,也就是替首領們耕種的農奴。

遇到了戰爭,還要服役打仗。

他們完全被首領控製,一切都要聽從首領的號令。

這時候你跟他們說均分田畝,就有些好笑了。

我們本來就冇有田畝,土地都是老爺們的。老爺都是天生的貴種,彆看中原王朝講究三百年的迴,我們可不講究這個,首領都是世代傳承的。

Advertisement

比如楊完者,他的祖先能追溯到五代時候的楊再思,這都改朝換代多次了,他們依舊高高在上。

主宰著這一片土地的命運,哪怕楊完者死了,土地依舊是楊家的,大傢夥還是給楊家當奴仆,聽從楊家的號令,至於朝廷啊,衙門啊,國法啊,都是狗屁!

大傢夥聊到了這裡,都豁然開朗,苗兵這事,的確不是那麼簡單的。

張希孟看到眾人,除了羅貫中之外,都頗深的模樣,臉上出了笑容。

“所謂對癥下藥,都說苗民的況和漢民不一樣,但是要我說,除去表象之後,他們的境更加艱難!比員漢民更容易!關鍵是我們要把道理講清楚!”

大傢夥神為之一振,“請張相指點!”

“談不上指點,我們過去跟老百姓講,吏貪墨枉法,陷害無辜,冤假錯案無數……可是到了苗民這裡,本是冇有統一的律法,他們的命就在頭領的手裡,生殺予奪,想乾什麼就乾什麼。”

“再有田畝的問題,他們不是均分不均分的問題,而是最基本的耕者有其田,他們需要明白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塊地方,還真不是楊氏一直說了算!”

“再說清楚一點,我們需要的是改土歸流,徹底解決土司的問題,用我們的吏,去治理苗民。要讓苗兵知道,他們可以得到更多,擁有自己的土地,麵對冤假錯案的時候,他們也有冤的可能。”

“正因為榨的更深,到的苦難更多!他們發出來的反抗力量會更強!”張希孟信心滿滿道:“諸位,這裡麵的關鍵,就是咱們能不能講清楚道理,能不能讓苗兵覺醒!”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