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軍事歷史 大明第一臣 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後的智囊

《大明第一臣》 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後的智囊

中華吳國元年秋……以吳國公朱元璋並中書省名義,下發一連串新的法令。這些法令堪稱均田大綱之後,最集,最詳儘的一批律令。。。

張希孟和宋濂作為法令的主要起草者,朱元璋批準之後,由李善長統領的六部負責執行。

而且自此之後,整箇中華吳國的中樞格局也就型了。

張希孟統領學士院,太學,通政司等衙門,基本承擔起國家大腦的角。由他們起草政令,朱元璋負責決策,李善長的六部負責執行。

類比起來,張希孟這邊相當於三省當中的中書省,李善長的中書省反而更像是負責執行的尚書省。

但是仔細研究一下決策過程,就會發現事遠冇有這麼簡單。

雖然中華吳國披著三省六部的形,但是實質髓完全不一樣。

重大的法令,不是張希孟這邊異想天開,就可以隨便提出來的。

通常都要先形構想,然後由各方討論,送到朱元璋麵前決定下來,然後中書六部纔會負責落實。

李善長是會全程參與的,當然了,張希孟也不是提出草案就結束了,他還要負責監督落實,評估政策效果,進行後續的調整。

總而言之,雙方不敢說親如一家,但也冇有勢同水火,凡事必須切配合,才能順利完

而這個新的決策模式,推出的第一項法令,就是針對昔日均田法大綱的說明……首先,原本的均田發包含口糧田、流轉田和桑麻田三個部分,而這一次則是規定隻有在一些土地貧瘠,產出很低的地區,纔會保留口糧田。

換句話說,基本上就是最高納統治的淮西之地,由於洪災戰,地廣人稀,急需恢複民生,可以得到免田賦的口糧田。

到了江南地區,人口相對稠,如果再給每個人分口糧田,還免除田賦,那麼好些魚米之鄉,全都不用繳納田賦了。

Advertisement

這肯定是朱家軍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口糧田就停了。

如果日後打到了北方,麵對急需恢複民生,又人口稀的華北地區,也會恢複口糧田。

再有就是桑麻田……這個也需要調整,因為淮西之地,飽黃河水患之苦,需要恢複生態,老百姓種果樹,種桑樹,保持水土,改善生活條件,朱家軍是不收稅的。

但是到了江南,況就變了,因為很多人把江南的桑田也視作桑麻田,甚至有人把茶園也當了桑麻田。

這要是也不收稅,就冇有道理了。

因此針對江南的桑麻田,也是需要稅的,而且稅率比起農田還要高一些。

說白了,還是希老百姓多種糧食。

不過前麵也提到了,按照幾千年形的農業習慣,老百姓出於對安全的追求,哪怕利潤再低,也會喜歡種糧食,還用得著在稅率上費力氣嗎?

這就要說到另一個群了,地主大戶!

畢竟不管多大的災,佃戶會死,地主大戶可不會。

朱元璋家破人亡,地主劉德卻是完好無損,甚至還趁機多兼併了一些土地。放到了江南地區,地主大戶,尤其是一些綢棉布的大戶,他們是願意改稻為桑的。

畢竟他們不但不會捱,還有辦法從外麵大舉購買糧食,然後再向老百姓高價出售,大賺一筆!

朝廷不理解老百姓的固執,明明改稻為桑,能賺得更多?你們怎麼就不答應?

都是一群刁民,就是要對抗朝廷!

可老百姓也有一筆賬,他們被欺負得怕了,的苦,的騙太多了,活得已經太艱難了,任何改變都會造家破人亡的後果,他們真的不敢冒險。

所以說真正的窮苦百姓,恨不得把每一塊田,全都種上糧食,隻有全家吃飽不捱,纔會想彆的東西。

Advertisement

會大規模種桑樹,茶樹的,毫無疑問,都是大戶富戶……給他們多加一些稅,也是理之中。

“張相,好容易上李相低頭,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不能錯過!”宋濂幾個都滿心歡喜,樂不可支。

李善長輸得可不隻是子為這麼點事……張希孟給他,同時也趁機擴充了右相的權力,還奠定了整個決策的格局。

絕對贏麻了。

張希孟在新的均田法令裡,直接明白寫上了,不論男,均公平有土地的使用權力。而且張希孟又加上了一條,如果子外嫁,到了新的鄉村,當地需要給人分配土地。

這樣一來,哪怕子外嫁到了陌生的地方,也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有了屬於自己的財產,追隨此生。

在日後這一點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是翻天覆地的改變。放在平時,李善長那裡絕對很難通過,但是現在他哪裡還敢反對,隻能乖乖答應。

正因為授予了子財產權,接下來一項就是教育權!

這兩項是配合在一起的。

冇有財產權在後麵保證,讓孩子學,接教育,那就是扯淡。雖然曆代都不乏疼惜兒的父母,請先生,教導學問,詩人,詞人,也屢見不鮮。

但說到底,還隻是個彆人的個彆舉,而且還僅限於一些富庶的詩書之家。

放在普通人的家裡,孩子就是附屬品,早晚還會變彆人家的人,在上投資,能有什麼價值呢?

尤其是在家庭極度貧窮的況下,自然是優先養活兒子,讓兒子讀書,宗耀祖,贍養父母。

可給了孩子財產權之後,邏輯就不一樣了。

孩子和男孩子一樣,也會有一份屬於的財產,哪怕孩子長大,外嫁,也是一樣的。而有了這份財產,就表明日後也有養活父母的能力,可以回報養育之恩。

Advertisement

有了這個最基本的邏輯前提,父母纔會主孩子上學讀書。

不然就算你定了再嚴的法令,還能把千上萬的父母,都關進大牢裡麵嗎?

法律永遠都是規定了下限,如果把下限定的太高,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那麼這個法令也就冇有落實的可能了。

所以張希孟才從土地財產出發,引出了學的問題。

既然子可以學讀書,那麼接下來,就必須答應子做工,經商,乃至為

到了這一步,張希孟就掃清了所有律法的障礙,把這件幾乎不可能完的事,給辦了。

但是這也僅僅是個開始。

孩子學,可問題是有那麼多學堂嗎?

就算有,當下的學堂先生,能教得好孩子嗎?

還是搖頭晃腦背書,錯了就打手板,把小手打得和發糕似的,能行得通嗎?

這些事就不是法令能解決的。

張希孟知道,必須打馬氏牌了!

學,興辦軍服作坊,織布,織綢,培訓工,提升職業技能……甚至是為了發展工業做準備,馬氏一瞬間就忙碌了起來。

這麼多事,自然不是馬氏一個人能忙活過來的。

經過了一番討論,江楠順利得到了一個祿寺卿的銜,從級彆上看,隻比六部侍郎低一級,考慮到剛剛進場,這個起步點已經高到了離譜。

後世多進士出員,忙活一輩子,也未必能爬到如此高位。

但究其本,這個位置隻不過是給馬氏打下手,替發號施令,清算賬目,跑做事,僅此而已。

真的是這樣嗎?

“來,跟我坐下。”

馬氏看著江楠,就忍不住笑,“論年紀,我比你大不了幾歲,論出,我們家最初就是做點小生意,還遠遠比不上你們家。現在咱們湊在了一起,可不是什麼君臣,無非是互相幫忙,可不能讓那幫男人看扁了咱們。”

Advertisement

江楠低垂著頭,馬氏雖然客氣,但江楠卻很清楚,現在初場,有太多人盯著,如果出錯了,那可是不堪設想。

“夫人有什麼吩咐,我自然會儘心竭力的,隻是我擔心自己什麼都不懂,怕是壞了大事。”

馬氏含笑,“彆怕,有我給你撐腰……眼下最大的事,無非就是籌措一批軍服戰襖。過去都是我領著一些軍中的家眷來做。眼下的兵馬越來越多,憑著我們也做不完。你看看有什麼辦法冇有?”

江楠想了想,突然來了個主意,“夫人,我就是隨便說說,未必管用……我們家前些時候接了一批桌椅板凳的單子,由於數量太多,我爹就讓周圍所有的木匠來承包……他們領了木料回家,按照尺寸,做桌子麵,桌子,送回木行,我們隻要安在一起就是了。”

馬氏一聽,稍微思忖,也是大喜過

“這個法子好,做服比做桌子簡單。咱們這邊把布料裁剪好了,隻要會紅的過來,領了布料,做服,按時回來,給們一筆工費就是了!”

馬氏越想越高興,忍不住抓著江楠的手,笑著讚道:“你這個丫頭,足智多謀,快趕上張相了!”

江楠忍不住臉紅,隨便出了個點子,哪裡能和張相比啊?

馬氏和朱元璋一樣,都有個雷厲風行的勁兒,商議妥當之後,立刻出去了告示。

而幾乎一夜之間,金陵城的人們也都了起來,天不亮就有人過來排隊,凡是領到了布料的,都無限歡喜……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