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軍事歷史 大明第一臣 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

《大明第一臣》 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

諸如韓秀娘一般,家庭地位得到提升的人不在數。

傳統很難改變,但利之所在,又無往不利。。。

多一個勞力,便是多一份收,有了這份收,就是餐桌上的一道菜,就是年底上的新,就是幾年後的一間新房子。

樸實的老百姓,其實看得很明白。

尤其是江南地區,哪怕冇有紅巾軍起義,秩序還在,幾十年前的黃道婆,一樣率領著人們種棉花,織棉布,走上富裕的道路。

如今的朱家軍這邊,從法令上解除了限製,能上學,能做工,甚至能當

這一點非常重要,過去人出門進作坊工作,如果出現了什麼不好的事,要怎麼算?不要以為人都是同弱者的,事實上很多人都會跳出來,說人不守婦道,為什麼不老實在家裡待著?

出來乾活,拋頭麵,就不是什麼正經人,遭遇不幸,也是活該!

很奇怪嗎?

貌似直到幾百年後某個神奇的國度,到了無禮冒犯,錯的依舊是人。

歸結起來,不還是冇有賦予人財產權,不把人當人看嗎?

所以在基本的原則冇有確立之前,把人推到工場,創造更多的財富,往往會事與願違,得到相反的結果。

父母不敢讓兒出門,丈夫不放心妻子進作坊……再多的收,也彌補不了安全上的匱乏。

但是當新的法令公佈,人的境就好了太多,至朝廷的態度擺明瞭……如果人在外出工作期間,遇到了什麼問題,衙門肯定是替冤做主的。

有了這個態度,纔有千上萬的人出來。

當數以萬計的朱家軍,穿上工製作的鴛鴦戰襖之時,他們多半都會傾向於讓人出來做事……

張希孟認為自己開了一個好頭,最終能發展到哪一步,他還不確定,但是既然走出了這一步,就不大可能停下來。

Advertisement

總會越來越好的。

張希孟這樣告訴自己,隻是他冇有料到,有些事不需要等得太久,的確可以立竿見影。

朱元璋這一次調了六萬五千人,從金陵出發,直奔洪都而去。

水師依舊是朱家軍的肋,所以朱元璋和張希孟都隻是要求俞通海和廖永忠,守住現有的戰線就好。

想要取得戰果,還要看陸軍的。

這一支人馬出來,先向溧水方向進發,隨後走宣城,歙縣,然後是休寧,祁門,再向前就是浮梁州,或許大傢夥對浮梁州冇什麼印象,但是浮梁州下麵有個鎮,多半人都會聽過,鎮子景德鎮!

張希孟對這個鎮子,可謂是有獨鐘。

“楓林先生,你博學多識,可知道景德鎮每年能賺多錢?”

朱升哈哈一笑,“張相,這可難不住老夫,實不相瞞,老夫有個朋友沈秀,他頭幾年已經死了,不然的話,請他過來,必定能和張相縱論銀錢之道。”

張希孟怔了怔,隨即道:“這個沈秀,可是沈萬三?”

朱升笑道:“的確,是有人這麼他。沈家早些年,躬耕田畝,隻能算是中等之家。可是沈秀善於經營,他早些年攜帶茶葉綢出海,每次從外邦回來,都能賺幾萬兩銀錢。他跟我說過,一船瓷出去,能回來半船銀子,半船香料,而半船香料又能換到三船瓷,其中利益之大,讓人瞠目結舌!”

朱元璋見他們聊得高興,也忍不住道:“這個沈秀竟然去過海外,他要是活著,咱還真想請他過來,好好聊聊。”

張希孟也隻是翻了翻眼皮,心說你還是彆瞎琢磨了,不然又要背黑鍋了。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沈萬三修南京城牆,結果遭到了老朱嫉恨,差點掉了腦袋,還是馬皇後出麵勸說,才保住了沈萬三的腦袋,後來沈家還是冇逃朱元璋的毒手,在不斷打擊之下,沈家敗落,沈萬三被髮配雲南,死了!

Advertisement

這事流傳很廣,以至於很多人都信以為真。

而且在明史當中,也堂而皇之,寫進了馬皇後的傳裡,正史都這麼說,總不會錯吧?

可問題是據吳江縣誌,明明白白寫了,張士誠占據蘇州的時候,沈萬三就死了,他的兩個兒子還幫著大元忠臣張士誠,向大都運糧食。

既然早在張士誠占領蘇州之前,沈萬三就死了,那麼無論如何,他也不可能幫著老朱修城牆,還被朱元璋發配弄死。

縣誌和正史出現了衝突,該信哪一個呢?

其實這事也不難,隻要稍微有點常識就能想明白,修應天的城牆,那可是京城重地,老朱家的基業。

給一個商人負責嗎?

而且修城牆,是有錢就能做得來的嗎?

這麼大的工程,幾乎要傾儘國家的力量,征調十幾萬,幾十萬的民夫,城牆用的磚石都要地方特彆燒製。

從工部到地方,無數員,都要把心澆在城牆上,出了差錯,那可是要人頭滾滾,河的。

這時候有一個商人站出來,說我有錢,能修城牆,比各級衙門乾得還好……不信你讓我試試!

然後一國之君就同意了,各級衙門也無話可說,他就真的修了三分之一的京師城牆!

這種段子,幾乎也就是茶館閒談之時,不流的段子水平。

可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會寫進正史?

這又引出來一個很好玩的事,明史修得好嗎?

貌似不錯吧,畢竟主流的專家學界,都是稱讚明史的居多。

但偏偏也有那麼一群不自量力的人,認為明史修的糟了,倒不是說明史黑了老朱家,給前朝修史,誰又能說好話呢?

問題在於明史黑得很冇有水平。

就像沈萬三這種,明顯就是民間傳說,連地方縣誌都看出來是假的,冇人相信。

Advertisement

但是修明史的人,就堂而皇之寫進去了。

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明史前後修了一百多年,就修出這麼個東西,你要說修史的人,心腸歹毒,倒也冇錯……但是偏偏水平如此低劣,屬於又菜又玩,也真是讓人無語了。

朱升侃侃而談,他還真瞭解沈萬三的,這位就是靠著做海外貿易發家的,其中景德鎮的瓷,占了他收的三,每年都有五萬兩的進賬。

沈萬三賺了錢之後,還拿出一些,協助朱升辦學來的。

一直到幾年前,沈萬三壽終正寢,跟老朱屁的集冇有。

朱元璋屬於炊事員行軍,專門背黑鍋了。

“按照我的略估計,景德鎮一年是海外生意,就有三五十萬兩的賺頭兒,如果算上國的,當真不知凡幾。”

張希孟問道:“楓林先生,你說這景德鎮的製瓷作坊,可有工?”

“怎麼會!”

朱升忍不住搖頭,“張相,你這是糊塗了,製瓷手藝,那可是人家的飯碗,世代傳承,向來是傳男不傳。如何會有工?”

張希孟還是不死心,“就算關鍵的燒瓷技不教,那些簡單的彩繪,工總能做得來吧?”

朱升沉道:“做自然是做得來,但是隻怕還冇人願意……我說張相,你怎麼一直盯著工用勁,不會是想親了吧?哈哈!”

張希孟狠狠白了這老頭一眼,“楓林先生,你是真的看不明白?就像采茶,紡織,製瓷,這裡麵大多數的工藝,人都能負責,必須用到男人的地方不多。譬如說一家之中,有三個男丁,都在製瓷作坊乾活。他們辛苦勞作,養活一大家子人。可若是能讓人進作坊,替下了男人的工作。男人就能從軍,就能當民夫,我們能員的兵力,甚至可以翻倍!”

Advertisement

“楓林先生,你徹天機,讓主公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你怎麼冇有想到,如果放人進各行各業。我們的一百萬人,就能抵得上天完的一百五十萬人,兩百萬人!我們隻有一個行省的地盤,就能抵得上他們兩個行省,這是兵力加倍的事!或許我們就贏在了這上麵,你說我如何能放鬆?”

“這個……”

朱升都被弄得無語了,老頭兒默默盤算了一下,還真是這麼回事!

朱元璋的地盤不算好,於四戰之地。

無論人口還是地盤,都比不上天完。他也是依據實際況,才擬定了九字方略。但是能把人的力量發揮出來,就能有更多的青壯從軍,朱家軍的兵力短板就能彌補……如今朱家軍屬於兩線作戰,兵力本就不足,還要分兩邊,力著實有點大。

結果就有一個辦法擺在那裡,可以大大增加兵力,你能拒絕嗎?

朱升無語了,“張相,你這個道理在應天的時候,怎麼不說啊?”

張希孟嗬嗬一笑,“我現在說也不晚啊!難道這一路行軍,楓林先生還冇有覺到嗎?”

覺到了什麼?

……

“當家的,你放心去吧,地裡的活兒,俺都能乾!人家吳國公對咱們有恩,現在要打仗了,用不著咱們衝鋒陷陣,就是運送軍糧,還能苦?爹孃,還有孩子,俺也都能照顧。”

男人悶著頭,“知道了,你在家裡頭,也要小心些。”

婦人用力答應,又手幫丈夫推著小車,送著離開家門,上了大道……一個又一個的民夫,彙聚了一條連綿不斷的長龍。

浮梁州的人口還不到十萬,竟然一下子出了近三萬民夫,送著朱家軍,浩浩奔赴洪都前線。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