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軍事歷史 世子兇猛 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子大才

《世子兇猛》 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子大才

 龔文華和上鄂幾乎是前后腳到的,二人宮時了個頭,倆人面都比較沉重。

 能混到尚書的,哪個不是揣上意的老司機。

 往日天子也曾連夜將大臣召到宮中奏對,不算什麼稀罕事。

 原本二人來之前倒是問了白千,心中猜測是和科考有關。

 可一聽白千說和秦玄有關,二人就心頭都蒙上了一層影。

 難道,陛下已經下定決心廢太子了嗎?

 了敬儀殿,二臣施禮。

 夏朝遠沒有其他朝代那麼多繁文禮節,加上本就是開國皇帝和從龍之臣,一般在不重要的場合中是沒有跪禮的,秦老大偶爾心好的時候,甚至還會上幾個老臣喝兩盅回憶回憶當年造反時的崢嶸歲月。

 “坐。”

 一聲坐后,秦老大目灼灼,開門見山道:“贛州民變,番族皆以當地員欺為由,若是任番族部族族長為主政一方以夷轄夷,二位卿以為如何?”

 龔文華一腦袋問號。

 不是廢太子嗎,怎麼又扯到贛州民變這件事上了呢?

 上鄂倒是率先反應了過來,語氣不太確定的回道:“贛州蠻夷本就不服教化,若是委任其族人為,豈不是更添幾分其囂張氣焰,而任番族為,國朝未開先河,此事老臣覺得似是不太妥善。”

 文臣說話都是有講究的,一般帶上國朝未開先河這四個字,基本上就是我不確定這事沒經驗的意思。

 不過這話純粹是屁話,夏國才建朝多年,沒開先河的事多了。

 當然,要是事對的話,他們就說國

 朝未開先河,但是咱可以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嘛,要是事沒辦對,又有說辭了,你看,我就說沒有先例吧,這事果然搞不

 “朕剛剛說了,番族皆以當地員欺為由,若員是蠻夷,總不能再以員欺為由民變了吧,難不那些蠻夷還欺他們自己人不。”

Advertisement

 上鄂搖頭苦笑。

 他覺得以為那些蠻族不要臉的德行,沒準真能干出這種事。

 秦老大微微一笑,繼續說道:“若是再起民變,朕就問罪當地員,按夏律,欺民害民,民造反,斬!”

 龔文華連忙說道:“陛下不可,贛州蠻夷本就是不服教化的土民,鬧民變不過是做戲索要朝廷糧草,若是斬了他們的腦袋,豈不是烈火烹油,萬一的這些蠻夷真的…”

 后面的話他沒敢說,但是秦老大明白,真要是給人家扛把子都砍了,假民變就變真造反了。

 “這天下不怕死的人,朕見過不,可那些贛州道的蠻夷卻不在此列。”

 秦老大須一笑:“朕有三策,一策離間分化之策,委任蠻夷部族首領為,由其部推舉三人主政十二部落,朝廷下發糧草皆由此三人統管調度,便是這三人將所下發糧草全部貪墨朝廷也絕不干涉,二策,雨恩澤之策,蠻夷為者,朝廷賜沃田千畝,其族人可免除徭役、賦稅、每月向各州府領取俸祿,三策,雷霆之策,朝廷厚待為者,可若是再起民變…”

 說到這里,秦老大滿面冷意:“三人為,斬其二人,斬過之后,

 再由蠻夷推舉二人為!”

 上鄂瞳孔微接著陷了沉思之中。

 這三策,其實都是攻心之策,單獨拿出來一個,沒有任何意義,可要是一起用的話,可行很高。

 蠻夷怕死嗎,當然怕,這個世界上不怕死的倒是有,不過就像天子所說,國蠻夷不在其中。

 蠻夷非但怕死,而且還貪!

 不但是貪生怕死,而且還是貪財怕死。

 之所以一次又一次以民變為由要挾朝廷,不過就是仗著朝廷寬厚天子仁德又有所顧忌罷了。

Advertisement

 可要是由其部推舉三人為的話,事就很好辦了,這就將矛盾徹底轉移了,蠻夷再鬧就不會找朝廷鬧了,而是找那三個“自己人”鬧。

 最毒的是,這三人永遠做不到“公平”二字,就算是各種糧草救濟如數下發給各個部落也沒用,因為朝廷會對這三人許以高厚祿,可謂是一人得道犬升天,就連族人都可以免除賦稅徭役。

 不患寡而患不均,憑什麼這三人就可以高厚祿,其族人免各種特權?

 那麼對其他部族來說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安安分分的被其他部落首領管理榨,另一條路,就是繼續反繼續鬧。

 而不管他們選擇了哪條路都對朝廷有利,第一條路,大家相安無事,第二條路,夏朝朝廷就會變一個仲裁者,份徹底轉換了,砍了幾波后又只剩下兩種況,第一種況是大家誰也不愿意當這員了,還得求著朝廷委派為進行公平公正的管理,第二種況就是大家

 頭皮搶著穿袍。

 當然,這兩種況,依舊對朝廷有利。

 上鄂沉思了良久,心悅誠服的說道:“老臣認為可行,此三策,皆為良策上策。”

 上鄂也算是徹底服氣了,一句話,秦老大預判了蠻夷的預判的預判,都預判死循環了,對人心的把握可謂是若觀火。

 秦老大又看向恭文華,笑的問道:“卿以為如何?”

 恭文華裝模作樣的思考了片刻,沉聲說道:“老臣覺得上大人說的有道理。”

 上鄂:“…”

 這就是人家龔文華的智慧了。

 他不說直接說秦老大說的對,而是附和上鄂所說。

 到時候真要是沒辦,秦老大也怪不著他,因為上鄂是第一個首肯的,要是找他的話,倆手一攤眼皮子一翻,開口就是老夫是武將老夫懂個錘子就完了。

Advertisement

 要是辦了,上鄂說秦老大說的對,他說上鄂說的對,那麼就等同于認同陛下的這三策,老龔沒病。

 上鄂懶得和恭文華計較,畢竟是吏部尚書,這個國家的建立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國泰民安也正是他想看到的,一想到贛州民變這事終于可以解決了,心大好。

 “陛下,老臣越是深想,越覺得此計可行,陛下實乃是深謀遠慮,老臣佩服。”

 上鄂說的倒是真心話,這種損的流膿的主意,就連他都沒想出來。

 秦老大賣了個關子:“非是朕想出的法子,乃是一位科考考生針對策問所答。”

 “此子大才,不說其他學問如何,但是這轄夷三策足

 可擔當大任。”

 秦老大頗為得意:“可惜,此子無法朝為。”

 “無法為又為何參加科舉?”上鄂先是一愣,接著神微變,失聲道:“莫不是太子殿下?”

 秦老大朗聲一笑:“不錯,正是太子獻策。”

 上鄂聞言后,先是正了正冠,隨即站起后,再深深拜倒:“太子有此大才,陛下之福,老臣之福,臣民之福,江山社稷之福。”

 恭文華也拜倒在地,聲音有些抖的說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二人都是從龍之臣,當年跟著秦老大不知道吃了多苦才把這江山打下來的。

 這偌大的江山不止是天子秦昭的,也是這些從龍之臣了流了不知多汗才有了今日。

 有句話時候的話,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

 秦老大寬厚仁德,卻又不缺殺伐果斷,這才區區幾年,夏朝的國力雖說不如前朝,卻也穩健上升,用不了幾年,真正的太平盛世也不是沒可能。

 可問題是秦老大畢竟歲數大了,而且就一個龍子龍孫,說句難聽的,要是秦老大哪天突然駕崩了,那只能秦玄上了。

 而這秦玄,本似人君,頗有幾分與前朝殤帝一爭長短的意思,真要是登基后,保不齊亡國的速度比殤帝還要快。

 真要是面臨那種況,這些從龍之臣又該如何自,他們的后代豈不是又要遭刀兵之禍。

 現在見到秦玄居然“長”了,當真是老懷大

 相比贛州民變一事,他們更在意的是國朝的未來,天下臣民的未來。

 (本章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