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九重紫 第181章 上京

《九重紫》 第181章 上京

 宋墨側著河對岸的野桃樹,沉默不語。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妻子比自己地位高的。

 竇昭以為宋墨是不想尚公主,想了想,笑道:“太宗皇帝的時候,永承伯馮健為永平長公主駙馬,他不僅深皇上信任,做了宗人府右宗人,還曾先后任大同總兵、五軍都督府都督,平了妥德之,為世人所敬仰;仁宗皇帝時的廣恩伯世子董麟,是懷淑長公主的駙馬,卻因酗酒失言德被奪了世子之位,貶為庶民,客死異鄉。駙馬未必不好,端看你怎麼行事了。”又道,“世間之事,從來都是有利有弊的,又因個人際遇不同,利弊各異,就看是利大一些還是弊大一些。”

 宋宜春年不過四旬,至還有十幾、二十年好活,一個“孝”字著,宋墨得用比平常多一倍甚至是兩倍的力氣才能制住宋宜春,這樣的日子太難過了。

 竇昭覺得,與其睡覺都得睜著一只眼,不如尚了公主。反正公卿之家出生的子弟很難為影響社稷的顯赫權臣,不如想辦法過得舒服點,自在點。

 宋墨微微地笑。

 太宗時候的駙馬能帶兵打仗,為手握權柄的顯貴;而仁宗時候的駙馬卻只能犬馬聲,醉生夢死,做個閑散的清貴。這固然與皇權穩定,皇上不愿意看到勛貴之家掌握實權有關,也與勛貴之家的子弟生慣養,文不武不就,日漸頹廢有關。

 竇昭飽讀史書,怎麼會不懂這個道理?

 不過是想安自己,讓自己在父親的打之下不至于那麼難看罷了。

 竇昭,好像總把自己當小孩子一樣,每次見面不是哄著就是勸著。

 這種覺很奇怪。

 他是英國公府的嫡長孫,自打記事起,耳朵里聽到的就是責任、重擔、耀門楣、不忘祖宗之志之類的話,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甚至是大舅,都相信他的才能,相信英國公府在他的手里能擺“權臣”的烙印,為“純臣”,讓英國公府為真正的百年世家,不再皇權的更迭的影響。

Advertisement

 竇昭對自己好像始終有些擔心,可你說這種擔心是不相信他的能力又不對,對他決定的事從來不曾置疑過;可你說這種擔心是相信,也不對,對他的事時時保持著一種莫名的警惕,仿佛下一刻他就會陷泥潭無法自拔般,看他的目中總帶著幾分審視。

 可不管前者還是后者,宋墨都覺得很有趣,甚至,他覺得自己常常會在不自覺中利用竇昭的這種心態,或者說些明知會讓擔心的話,或者做些明知會讓擔心的事……像稚的孩想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一般,卻又樂此不疲。

 有時候他也會想,自己怎麼會變這樣?完全沒有平日的穩健……他就會把這些歸結于他們的第一次見面太過驚悚,歸結于竇昭的為人太過冷靜自制、理智自信,讓他可以的面前不必掩飾什麼,也不必佯裝什麼。

 這一刻,宋墨如往常那里,遵循本心,戲謔道:“你怎麼知道幾位公主的事?連嚴先生都沒有查到什麼。我跟嚴先生說了,若是要尚公主,一定要找個格溫順的——將來我要納妾。”

 竇昭聽著哈哈大笑,用一種挑剔的目上上下下地打量著他,調侃道:“就你這種子,若是鐵了心要納妾,就算公主再剛烈,也未必能阻止你吧?不過,你要小心。南平長公主的駙馬年輕的時候眠花宿柳,晚年癱瘓在床,南平長公主就把駙馬的妾室全都賜死了,并且派了的嬤嬤每天隔一個時辰就問他,還敢不敢納妾……”

 宋墨笑得不行,道:“你怎麼知道這麼多皇家軼事?”

 竇昭笑著反問他:“你平時都不讀書的嗎?”

 宋墨再次大笑,笑聲像那清越的泉水激在林間,驚得一群鳥兒嘰嘰喳喳啁啾不止。

Advertisement

 ※※※※※

 從后山回來,竇昭立刻去了陳曲水那里,將紀詠設計陷害魏廷瑜夜宿南風館的事告訴了陳曲水。

 陳曲水大驚失:“紀編修是怎麼知道的?宋世子還說了些什麼?”

 他自認為自己并沒有毫的馬腳。

 “其他的倒沒有說。”竇昭也頗為頭痛,但遠在真定,宋墨的話也很簡明扼要,以紀詠的行事風格,他們不可能通過宋墨的話找紀詠的破綻,另有擔心,“紀表哥這麼一鬧,小事也會變大事,偏偏有人能說服他。還有宋世子,親自跑來給我報信,十之八、九是為了報答之前我們對他的救命之恩。他還問我是不是想要退親,我哪里敢承認!”竇昭苦笑:“多半是千佛寺胡同的事讓他有所察覺,他要是也像紀表哥那樣自作聰明地幫忙,那可就糟糕了——京都是他的地方,天時地利人和,我們本不可能繞過他,如果他手,就不會像紀表哥那樣只是胡鬧一番了!”道,“事的變化已經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再任其發展下去,還不知道要出什麼事。我尋思著,我們是不是要再去趟京都……”

 聽說竇昭要去京都,陳曲水立刻反對:“不行,如果事,竇家的長輩和魏家的人都會責難小姐的。”然后又又慚地道,“都怪我沒有把事辦好!”

 “陳先生千萬別這麼說!”竇昭嘆道,“紀表哥加上宋世子,好比那百年難遇的風暴,有幾個人能抵擋得住?如果不是和魏家的婚事關系到我的后半生,我肯定會對他們敬而遠之,就這樣嫁了算了。”可每當想起剛嫁給魏廷瑜那幾年背著人流下的眼淚,想起那些無人可說的委屈,就覺得周發寒。

Advertisement

 是絕不會再嫁給魏廷瑜的!

 竇昭不止一次地謝老天爺,讓回到了母親沒有去世之前,讓能看見并記住了母親的臉,而不是讓重新回到了嫁給了魏廷瑜之后的日子——如果是這樣,現在只怕是在殫竭慮地想辦法與魏廷瑜和離吧?

 說服陳曲水:“你看,我們這樣一番行事,那魏廷珍不就跳了出來嗎?紅姑只能用一次,想要和魏家順利地退親,恐怕還是要從宅上著手,先生只前往,多有不便。”

 陳曲水沉默。

 他覺得竇昭的話很有道理。又想到再不濟,還有宋墨,不由得點了點頭。

 事萬一到了那一步,也就只好對不起魏廷瑜了!

 竇昭去向祖母辭行:“六伯母讓陳先生帶信給我,我無論如何也要去趟京都,說是濟寧侯府的大姑,就是那位嫁進景國公府做了世子夫人的,不止一次地向五伯母提起我,問我怎麼還在真定。六伯母的意思,是讓我提前進京。”

 這本是祖母一直以來的愿,自然是連聲應允。

 竇昭給六伯母寫了一封信,說祖母催著讓上京。

 六伯母聞音知雅,立刻回信,問上京的日子。

 竇昭又拿著六伯母的信去見了二太夫人。

 二太夫人和竇昭到底在一起生活了十幾年,若說沒有一點,那也太絕對,只不過是因為有時候敵不過理智與利益罷了,在沒有了利益算計的前提之下,就變得溫脈脈起來。

 “這就是為什麼這人都不喜歡自己的閨遠嫁!”拉著竇昭的手,對陪坐在邊的二太太慨道,“壽姑這麼一去,只怕我這輩子也見不著了。”

 二太太連聲安二太夫人:“過兩年,壽姑肯定會帶著姑爺來給您做壽的。您說是不是?”

Advertisement

 竇昭聽著卻心中一

 宋墨能看出破綻,其他人遲遲早早也能看出破綻。在之前的計策沒能奏效的況之下,只能改弦易轍另謀出路,如果能把水攪渾了,機會肯定比現在多……

 也勸著二太夫人:“您不如和我一起去京都吧!我聽人說,仁宗皇帝的時候,太后娘娘曾下懿旨,讓閣首輔梁青的母親進京面圣。那梁青是南昌府人士,南昌府離京都可有千里之遙,真定離京都不過四、五天的路程,您何不隨我一起去看看五伯父?你已經有些年沒有見到五伯父了吧?五伯父如今已是閣大學士了,公務繁忙,就算想在您跟前盡孝,只怕也走不開……”

 二太夫人聽著不由心

 “就是,就是!”二太太在一旁湊趣,“您還可以親眼看著壽姑出嫁。”

 二太夫人不點了點頭。

 竇昭忙笑道:“那就這樣說定了!我這就去給六伯母和父親寫封信去。”

 行船走馬三分險,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有出過家門。年邁的二太夫人到京都,是件大事。

 在京都的竇氏三兄弟得到了消息,商量著讓竇昭陪二太夫人就住竇世樞府中,六太太暫時也搬到槐樹胡同去住,貓兒胡同那邊的中饋,由進門不久的兒媳韓氏打理。

 竇世橫連連點頭,親自送了紀氏到槐樹胡同。

 五太太自打嫁進來就沒有和二太夫人正經地一起生活過,心里頭正在打鼓,紀氏的到來讓喜出外,客氣話說了一大籮。將正房騰了出來,拉著紀氏一起指派人手院子,布置房間,訂菜譜,安排服侍的丫鬟、媳婦、婆子,聯系真定那邊要隨行的名單,忙得團團轉。的兩個兒媳郭氏和蔡氏也在一旁幫忙,韓氏也不時過來看看,沒幾日,就把事安排妥當了。

 庚申年八月四日,竇昭隨著二太夫人回到實際上已久別十四年,但在別人眼中卻是從來不曾到過的京都。

 ※

 姊妹們,不好意思,寫完文已經凌晨三、四點了,困得不行了,迷迷糊糊的,沒點發布,今天早上朋友發短訊,問我為什麼沒發文……⊙﹏⊙b汗……

 還欠大家一章1號的更新,等會還要和樓下的鄰居商量水的賠償問題,時間上難以有保證,大家這兩天先多多包涵。

 ~~~~(>_<>

 ※(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力。)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