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表哥萬福 第921章:過河拆橋

《表哥萬福》 第921章:過河拆橋

 這也讓韓氏的辯解之詞,變得白無力。

 這種辯解的話,同時也在北境數萬文人墨學子的聯合上疏,萬民請命的呼聲之中,徹底變了狡辯。

 群從的眼睛是雪亮的。

 韓氏犯了眾怒,也事實事。

 病臥在榻的太后娘娘,也躺不住了。

 第二日早朝,就讓沈姑姑扶上了金殿:“案件的真相如何,眼下葉大人還在調查,在案件徹底查清之前,韓閣老并朝中所有韓氏子弟,都回府好好歇著去,也別在朝中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爭端,以免誤了朝事。”

 韓閣老自然不服,當即跪地:“太后娘娘此舉,實在有所偏頗……”

 虞閣老當即忍不住了,懟了他一臉:“你韓氏族,可是西安響當當的名門族,堪稱北境士族之典范。”

 韓閣老敏銳地覺,這恐怕不是什麼好話,但這也是事實,他也不能說一個“不”字,一起打起了神來應對。

 果然!

 “但是,”虞閣老話鋒一轉,言辭一下變得犀利:“前有北境士紳聯合偽造莫須有的罪名,殘害周厲王闔府,后有你北境士紳故態復萌,污蔑中傷韶懿郡主,陷害武穆王,北境士紳藐視朝綱法紀,挑釁天家威嚴,無視皇家統,欺君犯上,是為大逆不道,這也是事實。”

 這一番話,直接到了韓閣老的肺管子:“虞閣老,你莫要信口開河,周厲王一案,所有涉案人員皆已……”

 齊大人截斷了他的話:“微臣以為,虞閣老所言甚是,韓氏既然以陜西第一世族自詡,那麼所代表的就是陜西所有士族,眼下劉大一案,害的是韶懿郡主和武穆定北王,茲事大,韓氏族在洗嫌疑之前,沒有資格繼續參與朝事。”

Advertisement

 朝臣們紛紛附合。

 韓閣老一行人,“撲通”地跪到地上:“太后娘娘,我韓氏族世代忠君,對朝廷,對天家,絕對半分不敬之心……”

 “住口,”太后娘娘厲聲喝止:“韶懿郡主去北境,是哀家并朝臣們一致促,你北境士紳大肆宣揚韶懿郡主目無綱常,禍法紀,是不是也要扣哀家一頂后宮干政,禍綱常,牝司晨的罪名?”

 韓閣老雖然不滿保皇黨,借著韶懿郡主的盛名,在朝中無往不利,但也只敢在心里不滿,頓時不敢再說半句。

 “北方十余地區,皆遭了旱災,災的百姓高達了二千多萬,逃荒的百姓達到四五百萬,可真正活著逃荒到遼東的,卻不足二百萬人,龍城正是京三地的門戶,眼下正聚集了一百多萬災民,與京兆只隔了一道門戶,”太后娘娘聲音淡淡地:“流民一天得不到安置,在座的各位就能高枕無憂?”

 韓閣老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里,太后娘娘的意思很明顯,百姓們正在災,可北境的士紳,卻不思捐助災民,還在忙著爭斗。

 置百姓死活于何地?

 置朝廷法度于何地?

 置大周社稷于何地?

 太后娘娘沉聲問:“敢問諸卿,當初朝廷為什麼要頒下國策,將災民安置到遼東?”

 滿朝上下,無人敢接此話。

 太后娘娘也不在意,只道:“其一,災民們大肆涌京兆,在城外集結勢,已經嚴重威脅了京中的安穩;”

 “其二,遼東一帶,距離災的北方地區較近,災民們逃荒到遼東,尚有一條活路;”

 “其三,遼東地廣人稀,可以容納百萬以計的災民,三十萬幽軍也能震懾災民,以免災民聚集勢,暴頻發;”

Advertisement

 “其四,遼東一帶并沒有到旱災影響,韶懿郡主種出了高產的番薯,可以在遼東推廣種植,長遠打算,災民們可以在那兒休養生息;”

 “其五,是北境有商道,士紳們手中的資,可以援助災民。”

 蔓帳里傳出急促的咳嗽聲,太后娘娘也并沒有遮掩。

 聽著這一聲趕一聲,仿佛一時半會也止不住的咳嗽,以及蔓帳后面,影影綽綽伺候的人影,朝臣們心思各異,各懷鬼胎。

 咳嗽又持續了一小會,漸漸低了下來,太后娘娘嘶啞的聲音再度傳出:“當時提議在北境頒發國策,將災民安置到遼東時,在座的眾卿,都是雙手贊,這并不是哀家獨斷專行,也不是后宮干政后的結果。”

 災的正是北方地區,而京兆又是大周朝的都城,乃天子治下,權貴云集之地,是整個大周朝最繁榮之地。

 在老百姓看來,京里的大老爺們,就是從指點吃的,也夠他們過活了,百姓們了災,不往京兆跑?還能往哪跑?

 如果當時,不頒發國策,京郊外的流民,只會越來越多,而關閉城門,只是一時之計,若朝廷一直不作為,不想辦法安置災民,始終將流民拒之門外,大周朝將會暴發一場,反周的風,后果不堪設想。

 而當時,整個大周朝北方地區,只有遼東一帶還肯收容流民,設了流民收容營,朝臣們這才想出了這招“禍水東引”的法子。

 太后娘娘停了一下話,又道:“如今百多萬流民,都到了遼東,流民到流竄,聚眾勢,暴頻發的局面是解決了,你們一個個安穩了,踏實了,就想過河拆橋,撂挑子不管了,將這燙手的山芋,徹底仍給武穆王?”

Advertisement

 這話說得直白,令人無法反駁。

 韓閣老為首的北方士紳,之所以膽敢敷衍國策,是因為收容營里出不出事,那都是武穆王和地方府的責任。

 武穆王就算拼著不被朝廷問罪,也會將流民的事擺平。

 當然了,就算出點什麼事,三十萬幽軍呢?也不至于鎮不了一幫暴民,橫豎也威脅不了他們。

 事后武穆王被朝廷問罪,那就更好了。

 不然武穆王收容了流民,在大周名水漲船高,到時候藩王的份,對武穆王就不是掣臟,被制的反倒會為北境士紳。

 比起藩王,士紳對朝廷的威脅就小了很多。

 朝廷也不會真的拿士紳怎麼樣。

 大不了,等士紳敷衍國策一事東窗事發了,就推一幫小士紳出來背鍋當替死鬼。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