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生於望族 第200章 好意進言

《生於望族》 第200章 好意進言

文怡心中有幾分驚喜,忙答應了,跟阮家姐妹打一聲招呼,便隨著小檗離開了燈會的場地,來到花園邊上的一舍中。

牆烏瓦,裡頭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牆上掛了字畫,堂中燃了薰香,屋角的花瓶裡著新鮮折枝花,兩側的大書架上滿是新書古籍,只間中點綴著幾件不俗的古玩,裝點得十分清雅,儼然是個書房的模樣,只是東次間用一座四扇的大理石山水屏風隔絕開來,看不到後頭的形。文怡瞥見窗臺下的炕上,有擺放了熱茶水與點心的小桌,還有引枕、手爐、腳爐、人錘等,西次間同樣用屏風隔了,卻能約瞥見臉盆架、手巾、炭爐、水桶與黃銅大提壺等,便知道這裡應該是供杜淵如更小歇的場所。

小檗請文怡在炕邊坐了,倒了茶,請自便,就退了下去。文怡瀏覽了一會兒書架上的典籍,杜淵如便到了,進門見正朝書架上瞧,便笑說:“讓妹妹見笑了,這都是我平日打發時間用的。此靠近園門,離我屋子倒近,又比別清靜些,因此我閒了便到此看書,只是已有些日子沒來了,今日若不是爲了能在燈會期間有個地方歇歇腳換換裳,府裡也不會讓人把這裡打掃乾淨。因時間趕得,還有些不大齊整,妹妹別嫌棄。”

文怡忙道:“這樣的好地方我若還嫌棄,這世上就沒有好的了。這裡果然清靜,我瞧著也覺得心裡歡喜。沒想到杜小姐如此博學,看這些書,就佩服不已了。”書架上的書本從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到天文地理歷史典故,無所不包,而且全都是半舊的,沒一本嶄新。可見都是讀過的,還不止讀了一遍。這位未來的太子妃,果然是位博學的閨秀,真不愧是東侯的,家學淵緣。

Advertisement

杜淵如笑了笑:“不過是多幾本書罷了,哪裡就敢稱博學?妹妹別笑話我了。如今沒外人在。你在我跟前何必如此拘?難不也象別人似的,因爲我份有變。就疏遠了不?”

文怡一時語塞,訕訕笑著說:“怎麼會呢?只是份有別,我可不敢仗著你的好意,便兀自輕狂起來,沒個上下禮數,那反倒是辜負了你了。”

杜淵如笑道:“行啦,不必如此。我知道你素來是個圖省事的,與別人不一樣。那些看到我要嫁進東宮,便一改先前的臉。對我另眼相待的,我也不會真心待他們,自然是按規矩禮數來,可若你們幾個在我跟前,也要講究這些,我的日子還怎麼過呢?”說罷也不管其他。拉過文怡的手,便一起坐上了炕。

文怡見狀,也就沒再堅持下去。以後能再見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又何必拘泥於禮數,便惹這位貴人不快?

杜淵如問了近來的經歷,又問鄭家小姐事後是否有難爲:“我聽說了令姐的事了,本來我還以爲令姐與鄭家小姐本是好友。那嫁禍之舉未必是有意的,卻不曾想鄭家小姐與令姐竟象是翻了臉一般。聽說後來路王府派人去查訪時,鄭家人還是一再否認曾借用令姐的丫環送信?”

文怡想了想才道:“我家六姐姐起初也是不明白的,爲此疑了好久,後來四打聽了,才知道原來只是因爲那日在路王府時,曾出言不慎,得罪了鄭家小姐。六姐姐那天本沒發覺有不對,過了好久纔想起來,心裡十分難過,沒想到結十多年,鄭小姐居然因爲一句無心的話,便把往日份通通都拋開了。”頓了頓,看向杜淵如,“六姐姐素來是個莽撞的,小時候與鄭家小姐相得多了,在家又寵,不免太縱了些,有時候得罪了人,也沒放在心上。我聽說六姐姐從前也曾冒犯過杜小姐,還請你看在那時不更事的份上,不要與一般見識。”

Advertisement

杜淵如笑道:“哪裡就到這個地步了?我知道令姐的子,以前不過是小孩子家鬧脾氣罷了,本就沒放在心上。其實與別人比起來,令姐這樣的,只是任縱些,卻是個直腸子,倒還能讓人放心結呢。”

文怡明白,這話裡的“別人”,指的自然是鄭麗君了,便稍稍低了聲音:“如今六姐姐也知道該結什麼樣的朋友了,想必以後不會再犯從前的錯誤。”

“如此大善。”杜淵如用四個字把這個話題帶了過去,又問,“這麼說來,鄭家果然沒再難爲你了?這樣就好,我馬上就要進宮,以後要知道宮外的事就沒那麼方便了,父親又說等開春後便要與母親、哥哥一道回鄉去,若是到時候,你在京中有個好歹,我可就得後悔莫及了。我雖有心託阮家兩位表妹照顧你,又怕深閨,行事未必方便。”

文怡心道原來如此,倒有幾分:“自打路王府茶會後,也過了這麼久了,並不見鄭家人有何靜,想來是沒有大礙的。如今鄭家也將要嫁,想必顧不上別的……”其實鄭麗君的謀一曝,鄭家便行事收斂了許多,上回在大護國寺時,鄭麗君與肩而過,連個眼神都沒給,後來又接連出事,鄭家自顧不暇,哪裡騰得出手來報復?猶豫了一下,還是坦白道:“我開春後……興許也要回鄉了。”

“呀!這麼快就要走?”杜淵如面,微微有些憾,“可惜了,若是你在京裡多待些時日,我還想請你跟其他姐妹們一齊到東宮說話呢。我記得你是訂了親的人,早已經預備好了,將來你出嫁時,我一定要給你添妝的!”

Advertisement

文怡雙頰微微一紅,小聲回答:“多謝了。”怎會不明白杜淵如的意思?以這樣的出,未婚夫柳東行又是那樣的份,若是出嫁時,能得當朝太子妃添妝,以後不管是在婆家還是外人面前,都沒人敢輕易欺負,而那鄭太尉一家。若有報復的念頭,更是得掂量再三。

這麼想著,便從袖中掏出一個小布包來,遞到杜淵如面前:“這個……是我自己做的,原本想著尋機送你,沒想到一直找不到跟你說話的機會。我又不好意思讓丫頭們代送……”

杜淵如接過來一看。原來是一塊一尺見方的錦帕,上頭地繡滿了蠅頭小字。卻是祈求福壽康寧的經文,邊上又繡滿了吉祥花紋,當下萬分:“這是妹妹親手做的麼?這怎麼使得?倒讓妹妹費心了!”

文怡有些心虛,其實這原本只是爲了打發時間繡的,後來想起沒準備送杜淵如的賀禮,便把原本繡好的帕子綴上些繡邊,又供在佛前唸了一千遍經文,方纔收拾得乾乾淨淨地帶來,跟其他客人送的貴重品完全不能相比。論心意又不算誠,因爲沒找到面對面說話的機會,本來都打消送禮的念頭了,反正蔣氏已經替預備了禮不另外送一份,也不算失禮。眼下見杜淵如這般高興。便有些不好意思:“這是以前做的,上不得檯面……”

“妹妹何必過謙?”杜淵如高興地說,“難道這上頭一針一線不是妹妹親手繡的?多謝你了,我很喜歡!”還小心地將帕子疊好,放進袖裡帶著。

文怡見狀,便道:“這帕子手藝倒在其次,我挑了它送來。本是想著,我曾把它供在佛前,唸了一千次經文,雖比不得那些大寺廟裡的護符,好歹也是沾過佛香的,比別的俗略強些。你不嫌棄,便是我的造化了。”

Advertisement

杜淵如聽了更加高興:“如此更難得了!我定會好好保存的!”又關心地問了回鄉的日子,以及家裡都有些什麼人,是否有什麼困難,等等。文怡一一答了,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困難,但杜淵如還是許諾道:“若有難,只管來尋我,若是遞信進宮不方便,便去找阮家表妹。們與我不同,我父親不久就要回鄉繼續編書,但滬國公卻因爲北疆將有戰事的緣故,需得長長久久地留在京裡。我知道孟萱與你相,你若有事,也無須有所顧忌,只管去向求助。至於鄭家……”頓了頓,“說到底,他們是自作孽,怪不得別人,只是需防有人無撒氣,便找人泄憤。”

文怡想了想,便答應下來。

兩人已聊了好一會兒了,小檗過來催促道:“阮家大小姐問小姐怎的還不回去呢,虞長公主家的小姐與人吵了起來,又鬧著要走,如今是疇城伯家的大小姐在主持大局。”

杜淵如微微皺了皺眉,對文怡嘆道:“以後有機會再聊吧,我得換裳回去了。一想到以後都要過這樣的日子,心裡便提不起勁兒來。”

文怡只能溫言安幾句,見杜淵如起到山石大屏風後頭,由小檗侍候著更便低頭沉思了好一會兒,方纔對著換好裳出來的杜淵如道:“有一件事……我不知當不當說,只怕有些失禮……”

杜淵如面好奇:“是什麼事?你只管說吧,小檗也不是外人。”

文怡躊躇著道:“方纔在府上大門口……我遇見了一件事……”便將目睹的經過都一一說了,“我早聽說康王世子是個不重視的,子又乖張,很不討喜,只是……好歹是宗室貴胄,他了驚嚇摔了馬,府上那位親戚卻沒問一聲他傷得重不重……若在平時,或許算不得什麼,但若是遇到有心人尋事,一個輕慢宗室的罪名便下來了……”

話還未說完,杜淵如已皺起了眉頭,回頭問小檗:“聽著象是疇城伯府上所爲?”小檗點點頭:“門房那裡也報上來了,說是二表爺今日一直在追問魯小姐的事,想必就是從此而來。”

杜淵如嘆了口氣,對文怡道:“這疇城伯府是我們家的老親,他家已故的老太太便是先祖父的親妹,只是姑祖母去得早,他家老太爺後來又續了弦,兩家久不走了,直到先前母親帶我回京,方又重新往來。他家的爵位傳到如今,代代遞減,其實已經是一等將軍了,只是外頭還以伯府相稱。母親喜他家大小姐穩重,有心爲哥哥聘來做妻子,因家裡事多忙,還不曾議定呢。看在親戚面上,我們雖覺得他家行事有些不妥當,卻也不好多加規勸,如今看來,卻有些太過了。”

文怡嚇了一跳,忙道:“我方纔在燈會上也見過他家的大小姐,確實是穩重大方,才貌雙全。想來京中輕慢那位康王世子的,也不是一家兩家……”

杜淵如擡手攔住了底下的話:“不單爲此一事,我只是覺得,親事明明還未說定,他家倒先傳得人盡皆知的,行事未免太過輕浮,與我們家家風不合呢。”

文怡猶豫了一下,沒再說什麼。這件事是東侯府的家務事,說什麼都是失禮。轉開了話題:“我其實只是擔心那位康王世子……上回在查家的莊子時,我就遇見過他,知道他是個子刁鑽的,恐怕會有些記仇,若是牽連到府上,就不好了。再則……我在查家莊子上,見過他的聲音,覺得耳,後來纔想起……他就是那次咱們在路王府花園裡遇見過的那個小廝——怕是穿了王府小廝的裳想溜出去玩的,因怕你認出來,方纔遮住臉。他應該聽到了咱們那天說的話……”

杜淵如肅然道:“原來如此,我事後就有幾分疑心,覺得那是個人。聽妹妹這麼一說,應該就是他了!”低頭想了想,“這事兒我心裡有數,妹妹不必擔心。”

文怡聽了,便不再多問,先走一步回花園裡去了,不一會兒,杜淵如也再度回到人羣中去。

燈會持續到一更天方纔結束。文怡告別的阮家姐妹與幾位新認識的閨秀,準備坐上馬車回家,方纔聽到冬葵報告在丫環們的下聽到的小道消息:東侯世子爲了康王世子在侯府門前到的驚嚇親自賠禮道歉,並且拉了疇城伯府的二爺一道,後者尷尬非常,不一會兒便找藉口逃了席,跑到外頭對著自己的小廝了幾鞭子,發了一頓脾氣,沒想到卻侯撞了個正著,捱了半天訓。

文怡心知這定是杜淵如給兄長捎話了,暗暗鬆了口氣,卻不知道康王世子那頭在疑:“東侯府早就知道了,先前也不見有什麼話說,爲何臨到將要宴罷,卻忽然向我賠禮了呢?”(未完待續,)

ps:

(有時候,好心也會引發誤會的……)

章節報錯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