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生於望族 第264章 二房賀禮

《生於望族》 第264章 二房賀禮

“誰?你說誰來了?”文怡驚訝地看向潤心,有些不敢相信自己方纔聽到的話。

潤心臉上也帶著幾分茫然,但還是重複了一遍:“是學士府的俊二爺與大小姐……帶了滿滿三大車東西,因外頭天不好,瞧著象是快要下雨的樣子,王爺爺便自作主張,讓他們進來了,正在前院客廳裡候著呢……”

俊二爺?柳東俊?這個小叔文怡自打嫁進柳家後,就沒正式照過面,幾乎忘了還有這麼一個人。至於柳素,好好的大家姑娘,沒有長輩眷領著,怎會出門?還有,那三大車東西又是怎麼回事?

不過人來了,總不能不見。文怡不及多想,便吩咐荷香與潤心兩人:“快把大小姐請進來,再讓舒伯出面去招呼俊二爺,務必要弄清楚他們的來意。”頓了頓,“再個人去客院一趟,看七老爺七太太今日可在家,把事跟他們說一聲,看他們有什麼打算。”

荷香與潤心領命去了,不一會兒,西廂房已得了消息,盧老夫人遣了趙嬤嬤來道:“不管他們有何來意,只管依禮行事,若他們提了什麼過分的要求,無須多理會。最好請柳七太太一道過來見客。”文怡笑說:“已經讓人去請了。我知道該怎麼做,祖母和嬤嬤不必擔心。”

然而趙嬤嬤辦好了差事,卻沒打算就此離開,反而拿了張小杌子坐到鄰屋裡去,瞧那架勢,似乎隨時都準備跑出來護住文怡。文怡心下溫暖,便命丫頭送去茶點,供趙嬤嬤等待時“消遣”。

不一會兒,柳素便在丫環們的引領下進來了,今日穿著一鵝黃紗衫,下系蔥綠挑金線的百褶羅,只戴了幾樣式樣簡單的翠玉首飾,整個人清清爽爽,得水蔥兒一般,人一見,便如同大熱天裡吃了碗湃涼的酸梅湯,縱使有滿肚子火氣,也在不知不覺中滅了一半。文怡本就對印象不錯,今日一見,臉上就有了笑模樣:“大妹妹今兒怎麼會來?”

Advertisement

柳素甜甜笑著向行禮問好:“見過大嫂子。聽說大嫂前些日子到府裡去了,怎麼沒來找我說話?我一個人在家裡悶得慌,正想嫂子呢。”又從袖裡掏出一對繡著蓮花的荷包來,雙手捧著遞到面前:“瞧,這是我給大嫂子做的,就是用的上一回你提過的那種針法,繡得不好,大嫂子可別笑話我。”

文怡先前與初次見面,是在路王府的賞花會上,不過是閒談間,偶而說過些刺繡針法的閒話,卻不料到今日還記得,再看那荷包上頭繡了碧葉蓮花,花芯都是的蓮子孔兒,碧葉下方,還約可見兩條大紅鯉魚,不但寓意吉祥,做工、彩都是上佳的,便知道柳素必然花了大功夫。文怡心中不由得有些疑,雖說自己與柳素並未惡,但素來是個看慣嫡母眼度日的聰明人,又一向親近柳東寧多過柳東行,爲何會爲自己花如此大功夫做一對荷包?

心下雖有疑,但文怡面上卻半點不,親親熱熱地笑著收下了荷包,拉著柳素坐下,把的針線活誇了又誇,又說了幾句姑嫂間的場面話。柳素在一旁應和著,幾次想要開口說些什麼,都被文怡岔過去了,臉上不由得出幾分焦急之

文怡看得分明,心下明白,今日前來,必是奉父母之命前來的,只是不知道背後的人是柳二叔,還是柳二嬸?

這時,柳七太太過來了。柳素忙起見禮,十分恭敬。

柳七太太對柳素印象似乎平平,淡淡應了,隨口寒暄幾句,三人重又落座,丫頭上茶。

不等文怡再開口,柳素便飛快地對們道:“侄兒今日前來,原是奉了父親之命,前來送賀禮的。”

Advertisement

“送禮?”文怡與柳七太太雙雙問出聲來。

柳素忙笑道:“七叔高升了,不日就要赴任,大哥哥也立了軍功,升了正五品,連先人都得了面。如此大喜事,怎能不賀?若不是母親上不好,一時顧不上,早就要來的,拖到今日,已經十分不好意思了。還請七叔七嬸、大哥大嫂勿怪。”

文怡眨了眨眼,沒說話。柳七太太倒是出一嘲諷的笑意來。

聖旨封賞柳東行,是在十日之前;柳七老爺升,則是在七日之前。如今京裡的人都不再關注柳東行,反而議論起東平王府匆匆離京,又有兩家藩王上書皇帝請求就藩的事了,而柳七老爺一家,更是收拾好了行李,又尋好了船家,只等著與幾個舊友相聚過,又吃了侄兒喜酒後,便要啓程南下。學士府到這時候才送賀禮來,不覺得太晚了些麼?

柳七太太是長輩,沒那麼多顧忌:“我還以爲二哥二嫂不知道這兩件事呢,畢竟,無論是同知,還是武德將軍,都不過是區區五品罷了,跟一部尚書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們可沒那麼厚的臉皮,以爲二哥二嫂會覺得這是喜事,因此也沒料到府上還會送賀禮來呢”接著又笑了笑,“再說了,聽人說二哥也高升了,如今可是一殿大學士呢,尚書府也了學士府,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面。我們夫妻原有心上門賀喜,卻又怕二哥二嫂看不上我們,也就不去自討沒趣了。”

柳素的臉一下漲紅了,咬著脣低下了頭。

文怡倒不忍心見爲難,說到底,也不過是個可憐人罷了,便岔開話題:“大妹妹方纔說,二嬸孃病了?不知病得怎樣?可請過大夫了?”

Advertisement

柳七太太笑瞇瞇地說:“是呀,二嫂病了,可要好好治,不然,族裡誰家有點喜事,二嫂都要病一場,大家心裡再高興,也都不好意思聲張了。”

這話聽得柳素越發愧難當,只能支支唔唔地答道:“不是什麼大病……原是陳年舊疾,看過大夫吃過藥,已經好多了……”

柳七太太臉上仍舊掛著笑:“那就好,我還擔心二嫂仍舊病著,不然也不會你一個小孩兒出來走親戚送禮了,原來已經好了麼?”

柳素目閃爍,遲疑地點了點頭。

文怡心中雖覺得的神有些古怪,也只當是柳顧氏藉口生病不肯親自跑這一趟,因此柳素覺得不好開口而已,並沒多想,便道:“大妹妹回去後,替我問候二嬸孃一聲,就說……請好生養著,多多保重。眼看二弟的好日子就要到了,二嬸孃怎麼也得好起來呀?”

這話原不過是場面話,誰知柳素聽了,神越發古怪起來,竟是先愣了一愣,方纔應聲。

柳七太太見了,眉間也出幾分疑,飛快地朝門外看了一眼。的丫頭原本守在門邊,見狀便匆匆轉離去。

文怡看見了,不得要多留個心,便拉著柳素,說些家常話,不著痕跡地打聽著學士府裡到底出了什麼事,與柳東俊兄妹此番前來,除了送禮之外,還有什麼用意。但出乎意料的是,柳素,明明是再自然不過的說笑了,但總是能躲過關鍵的問題,半天下來,幾乎沒問到什麼有用的消息,只知道他們兄妹帶來的三大車東西里頭,除了兩車賀禮外,剩下的那車,其實是柳家大房當年本該分到的古董字畫,就是柳二叔先前說,留在老家的那部分。

Advertisement

柳素笑道:“這幾件東西一直收在老家,因此前番父親沒有連著其他東西一併分給大哥哥,只說等得了空,必要派人回去拉來的。正巧,四叔四嬸上京幫忙辦哥哥的婚事,父親便託人捎了信回去,讓他們順道帶來了。好容易收拾完,就趕送過來了,大嫂子不妨去清點清點,看有沒有的?”說罷又命丫頭送上了清單。

文怡掃了那清單一眼,看到上頭寫了十二件古字畫,都不是凡品,心下越發疑,不明白柳二叔此番究竟有何用意,便小心探問:“這事兒說來也不急,倒勞累二叔、四叔與四嬸了,不知……二叔可有什麼訓誡?”

柳素怔了怔:“沒有呀,父親只說,這都是大哥哥該得的,讓大哥哥、大嫂子好好收藏,別糟蹋了。”

文怡又看了看的眼神,見不象是僞裝的,想了想,便決定只當柳二叔是聽說柳東行賞之事,起意好,纔會特地把這件東西送來就算了。只要學士府的人不說,就當他們家沒別的用意。

柳七太太捧起茶碗,微微笑了笑:“原來四哥四嫂上京時,還帶了這麼多東西?難爲他們那幾箱子行李裡頭,居然放得下這些。”

柳素尷尬地笑了笑,低頭吃茶。

不一會兒,柳七太太的丫頭過來求見,在的耳邊低語幾聲。原本守在門邊的秋果,也走到文怡後,小聲回話:“方纔荷香來報,說是從學士府的人那裡打聽到,二夫人五天前就回了孃家,一直沒回學士府。二老爺派人過去接,也不肯回來,因此今日二老爺纔會讓俊二爺與大小姐上門的。”

文怡好不容易纔掩飾住臉上的驚訝之。柳顧氏居然在這時候回孃家?難道忘了,自己的兒子很快就要娶顧家兒爲妻了麼?可是正經婆婆,哪有婆婆在大婚前住到媳婦家中去的?

不等說什麼,柳七太太那邊就先開了口:“怎麼回事?二嫂也太不講究了,哪有做婆婆的還未喝媳婦茶,便住到親家家裡去的?”見柳素的臉一下漲紅了,低下頭不敢再說話,便直接轉向文怡:“行哥兒媳婦,你也是顧家兒,難道沒聽見人說起?”

文怡也覺得臉上發熱,忙道:“真的不曾聽說,這幾日,侄兒媳婦都沒打發人去孃家長房請安,因此對那邊的事不大清楚。上一回祖母派人去侍郎府說話,已經是聖旨下來第二天的事了。”雖然問題出在長房,但也不能坐視不理,忙起向柳七太太賠罪:“侄兒媳婦去跟祖母說一聲,還請嬸孃恕罪。”

“快去快去。這樣的事,我們柳家可從沒有過”柳七太太也有些急了,瞥了柳素一眼,“素丫頭,若我們不問,你可是打算一直瞞著我們?這種事傳出去,我們整個柳家都要人笑話死了”

柳素咬著脣,仍舊低著頭不說話。文怡見狀暗歎,知道也是爲難,便對柳七太太道:“大妹妹是小輩,還能說什麼呢?這事兒說來,侄兒媳婦也一樣沒臉。眼看著寧弟的大喜之日距今只有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了,再怎麼樣,也得把二嬸孃歡回去才行。不過,我們旁人說再多的話,只怕都不如二叔的話管用,還是讓大妹妹和俊哥兒早些回府去,勸說二叔前去接人吧。”

柳七太太想想也是,便放柳素走了,自己也匆匆閒話兩句,便趕回客院與人商議,文怡則趕去了西廂房,見趙嬤嬤已不知幾時回來了,想是已經將事告訴了祖母。

盧老夫人冷笑道:“這事兒真真不象話,長房既是親家,又是孃家,居然你三姑母住了五日。你大伯祖母也不爲自家孫好好想想,這事兒鬧出去了,丟臉的是誰?”

文怡思索片刻,提出一點疑問:“照理說,即便大伯祖母心疼兒,大伯父、大伯母、二伯父與二伯母也該勸一勸纔是。尤其是二伯父,如今出嫁的可是他的兒,若是失了臉面,他不是正當其衝麼?而且,二嬸孃究竟是爲了什麼緣故,纔會回孃家住了這麼久?連二叔派人去接都不理會,難不是夫妻二人有了口角?”

盧老夫人搖搖頭:“有沒有口角,錯的都是無論事如何結局,親家二老爺臉上都會無就是了。”

文怡無奈地笑了笑:“從前,侍郎府事事都要依仗尚書府,因此,哪怕是在兒婚事上,長房都願意一讓再讓,隨尚書府挑哪一個兒做媳婦。可如今,尚書府了學士府,雖然表面風,權柄卻弱了許多,反不如一個侍郎職管用。長房的長輩們,卻仍舊對學士府萬分退讓,甚至願意縱容二嬸孃做這樣落婆家臉的事,這究竟是怎麼了?”

顧氏,明明是比恆安柳氏還要歷史悠久、聲名顯赫的世家族。

這個答案一直想不明白,但到了晚上,從侍郎府來的一封帖子,讓停止了猜度。

蔣氏、段氏聯名,請盧老夫人與文怡祖孫倆過府,參加文嫺的大定禮。

章節報錯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