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軍事歷史 大唐官 15.韋執誼從誡

《大唐官》 15.韋執誼從誡

此刻陸贄回說,太子司經局能擇選年輕賢士,這是好事,不過臣覺得還是該有個考核的過程。

皇帝說對,那麼就由陸九你來考校,京當中的年輕才俊,不問是否進士出,只要能通經史的,都有機會太子司經局。

另外為表示公正,朕再讓翰林學士韋執誼覆核。

當晚,恰逢下直的韋執誼,騎馬和妻子一道來岳父宅第里作客,杜黃裳語氣便很不友善,公然批評韋執誼:

「你在翰苑掌握的是王言草詔,除去工作外不要牽扯其他方面,尤其是東宮的事,這是陛下的家事,瞬息萬變,稍有不慎,便有傾覆的危險。」

韋執誼心中不服,便對岳父解釋說:「翰林學士本就伴隨在聖主旁,極為親近,是聖主先問小婿的,延英殿聖主又問宰相執政,足見太子學業方面,聖主並未將其目為家中事,而是當作天下的大事來看待的。」

「你最近難道不是與翰林待詔王叔文、王伾走得非常近?二王之所以親近你,不過是想拉攏和你關係近的高衛公和我,聖主在延英殿公然詢問宰相這件事,其實也是在看我的反應。」

這下韋執誼才稍微有些吃驚。

因為他和太子、王叔文私下地串通好,劉禹錫是定要拉攏的,非但因劉禹錫本人有才學,更因他家和杜佑、權德輿間的關係親,所以才想劉禹錫司經局。

就在韋執誼不言時,杜黃裳勸說婿:「這江山本就是皇太子的,他安心等待就是,如果做事太顯,行事太躁,反倒會激起反彈,事與願違。」

「太子確實只是想求賢才主持東宮講筵。」韋執誼沒改口風。

杜黃裳嘆氣,然後給婿指了條道路:這次臨時選舉,聲勢得造得大,但最後定下的人選,必須麟角,得讓聖主既滿意又心安,你明白嗎?

Advertisement

韋執誼這才恍然大悟,便對岳父致謝。

「不用謝,你年紀輕輕,得蒙高衛公賞識,一路是超擢進,從興元赤縣南鄭令,現在又是翰林承旨學士,不出五年,說不定就能中書門下平章事,可這也會養你輕躁的格,以後你得好自為之......」隨後杜黃裳低聲音,算是給婿底,「高衛公為何不被聖主猜忌?是因他是營田、練兵、征戰,一步步走上來的,是實打實的,聖主和天下離不得他。像你這樣的,一路清貴而上,歷任職,雖容易得寵,但終究不過是個文士,朝廷哪日要殺你便殺你,要流你便流你,可曾有回還的餘地?楊炎就是前車之鑒哇!」

一席話說得韋執誼悚然......

杜黃裳的告誡是出於好心,而婿韋執誼隨後也真的聽取了岳父的良言。

可誰想到,事態到最後卻發展走樣,出乎人的意料。

太子司經局校書,雖然只是正九品,但因為其地位的特殊,故而頓時為京城子弟們激烈角逐的焦點。

比如裴延齡,就極其想讓自己的兒子裴,謀取到這個職。

但當他知道是陸贄為主司,頓時泄氣。

不過裴延齡之所以是裴延齡,就在於他是不折不饒的。

他索厚起臉皮,給陸贄直接寫了封信,語氣哀憐,說自己兒子裴確有才華,況且我們家也是因通經史而小有名氣(畢竟裴延齡注過史記,號稱小裴學士),這孩子還算有些家學,敬輿你主持貢舉和銓選數年,向來以清正著稱,想必也不會因私人恩怨放棄賢才——當然我也不是說我兒就必須中選,只是誠惶誠恐給您寫信,希得到個公允的答覆。

陸贄很快便回信,對裴延齡的答覆十分磊落,稱若經過考核,裴真的是才學橫溢,必然會取他。

Advertisement

其實陸贄之所以如此,還是聽了高岳離京前的勸告:對裴延齡這樣的人,適當給他點面子,不要過分刺激他,搞些魑魅魍魎的伎倆。

詐的裴延齡拿到陸贄的回信后,私下地到宣揚,表面激涕零,說陸門郎當真是寬宏大量,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實則在造勢,潛臺詞就是:陸贄若真的顧惜名聲,便該取我家的裴

不久,陸贄親自來到吏部南曹院,主持考試。

這次的競爭非常激烈。

不但劉禹錫、崔群這批剛剛在京華蜚聲的俊秀才子來了。

且頗有家學的裴,還有剛剛前往淄青去定兩稅的高郢之子高定也來參與。

高定對經書的研究很是深,據說他七歲大讀《尚書.湯誓》時,曾問父親說「奈何以臣伐君?」(為什麼商湯為夏的封臣,打主君打得那麼義正言辭啊?)

高郢就仿效孟子的理論,回答兒子說「應天順人,不為非道。」

一般的孩子到這裡也就為止,可高定卻指著《尚書.甘誓》說:「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是順人乎?」(這篇誓里說,願意跟著我商湯去伐夏的,就在祖先神主前接賞賜;不願意的,便在神主前殺掉,既然父親你說伐夏是順應了人民的呼聲,那怎麼會有不願意效命的?既然有人不願意,要用殺戮來脅迫他們願意,那還妄稱什麼應天順人呢?所以父親你治學,是不是有點先為主按圖索驥,缺乏自己的質疑思考啊!)

高郢瞠目結舌,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可比小朋友問孫悟空有幾個妖朋友難多了)。

而此次考試,陸贄所出的題目也很震撼。

「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何篇可刪?三傳(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何者可廢?墨家非樂,其禮何以?儒家委命,此言當否?」

Advertisement

公開問儒家經典可以刪廢哪一篇,公開質疑孔子的言論是否妥當。

這種試題的出現,實則呼應了風雨來的大變革時代——察覺舊日經典並不能救世而產生的焦灼猜疑,以及對未來新走向的恐懼和期盼,已從人們的潛在思想中,反應到朝堂的策里來。

諸位應舉的年輕人揮毫潑墨,洋洋而就。

而後陸贄細心評判,認為太子司經校書可有三人:

劉禹錫、裴、高定。

當這三位的名單送到韋執誼前時,韋是抓耳撓腮,難以定奪。

要是全取的話,便使得太子有邀買人心的嫌疑,很可能會被皇帝猜忌。

取二去一,不妥。

還是聽岳父的,取一去二最好。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