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滉所築五城,是從大江邊側的落星山和四山開始,然後自北而南,貫穿整個上元縣地,夾在秦淮河、玄武湖(昆明湖)與蔣陵山(鐘山)間,各自以城堞甬道相連,目的就是控制長江和秦淮河間的航道。
先前李錡在和高岳對峙時,曾遣送麾下將領姚志安,領三千鎮海牙軍,乘坐大船浮江而來,駐防石頭五城。
可現在接連數城,都被反叛的採石軍給堵塞住,採石軍本兵數也就三千多,不足以構圍困,可隨採石軍來的「茶梟」、「鹽寇」、「白徒」、「鄉閭子弟」聲勢可就大了,不下萬人,且有更多的後繼正乘舟自丹湖而來(丹湖,唐時為大湖,在現在蕪湖、當塗、宜興、高淳間,後世圍湖造田,已然消失不存,只留石臼湖、固城湖和南漪湖數個小湖),至於江寧、上元還有溧水共三縣的百姓也紛紛來助拳,掘壕築籬,一下子就把石頭城圍得水泄不通。
「姚志安,看到了沒有,什麼是人心順逆,這就是人心的順逆!高衛公在淮南收錢稅,廢除榷,打畫田產,均節賦稅,人心無不歡悅;而李錡卻在宣潤間,是倒行逆施,橫徵暴斂,人心厭棄,當是必然之理。你等還想著助紂為的話,待到城破后,怕是追悔莫及。」三山門前壘起的土山上,採石軍兵馬使王棲矅對石頭城的城頭大呼不已。
而城上的姚志安,則是坐立不安,六神無主。
不一會兒,他聽說高岳方又有一支軍隊,輕足強悍,直接切到了蔣陵山下的清溪,切斷玄武湖和石頭城的聯繫時,便驚得趕往玄武湖東南角的覆舟山,遠這支兵馬的向。
只見此軍以銃手為先,舉著長矛、平隴刀、鏜鈀的步卒為中,護送輜重馱馬、車輛、輕炮,又有披甲騎兵為後,一字長蛇,逶迤於清溪曲垣之側,形如疾風般,對四面的民居邸肆是秋毫無犯,直撲蔣陵山的制高點而去——姚志安心驚膽落,對邊的軍校們說,這真正是高衛公的武毅軍,武毅軍到了,潤帥憑什麼四院子弟、挽、蕃落六屯兵,是本打不過的。
「那我們如何做?」
「暫且等一兩日再說......」姚志安決心稍微騎牆下。
其實此刻,李錡的大軍已順著京口以西的大路,到了寶華山下,再往前便是金陵的幕府山、落星山,此刻丹軍兵馬使柏良讓斥候來報告李錡:「高岳一支兵馬,橫出蔣陵山,進抵落星山南的桂林苑,橫著截斷我軍石頭城的道路,請節下發令出戰,我丹軍必守護好全軍的前鋒士氣!」
又聽到丹軍、守護什麼的,李錡心頗為惡之,既信不過柏良,可又不能束手無為,便詢問斥候:桂林苑立陣的武毅軍兵馬,共有多?
「約莫兩千上下,自桂林苑起,往西背靠玄武湖湖堰,設下數重陣勢;似乎在蔣陵山上,也有旌旗伏兵。」
一時間李錡也不曉得該如何打,便只好把心腹李均、薛頡給喊來,大家一起伏在錦圖上研究,「從此大路到石頭城,非過落星山、蔣山間的桂林苑不可。」
「那本道按照事前規劃,不與高岳的兵馬戰,只在桂林苑對面深高壘又如何?」
原來,李錡被一群文膽吹捧為什麼「謝東山再世」,可真要臨了戰場,看到山峰壁立、柵縱橫、槍矛如林的猙獰景象,又開始猶豫不決起來。
「奈何丹軍頗有可疑向,讓他們掩護在我方側翼,太危險了......」薛頡憂心忡忡。
對此李錡也是無可奈何,嘆口氣說帶都帶出來了,留後在丹徒京口也不放心,只能夾著柏良,看時機沖桂林苑再說。
日中時分,李錡和麾下出馬,覘自蔣陵山到桂林苑,高岳武毅軍的陣營。
武毅軍的野戰工事不但修得快,且修得好:畢竟前是定武軍、義寧軍的將兵銳,先是在斜坡上掘壕,壘土垣,伐木立柵,然後用土石、竹筐壘起四炮位,左右翼各兩門中型長管銅炮,炮口在冬日下發著漂亮的芒;隨後三分之一的步卒持長矛、鏜鈀佔據山脊線,其他的人全在反斜坡搭起了營地,而三百名神雷銃手,則立在陣勢中央,站了錯的棋盤隊形,來保障發燃葯的空間,每人持著一短鏜,可在地上架銃發,死死控制著往下百步的界空地。
至於蔣陵山,半腰李錡也明顯發覺那裡同樣有武毅軍的營砦,但十分靜默,靜默得可怕。不甘心的李錡,便讓幾位幕僚對著武毅軍的野戍營地,高聲宣讀文狀,稱朝堂上皇帝已經裁決,罷黜高岳的淮南節度使,你等不必效尤,可放下武歸順投誠,不願為兵者即可放歸鄉里云云。
但武毅軍連「嗤之以鼻」的表示都全無,依舊非常靜默,只能聽到各戰旗在風中刮的聲響。
雖然李錡沒有實戰經驗,可是卻能到一凌厲的殺氣,一凜冬寒霜瞬間便能殺盡草木的那種殺氣,自山麓丘陵上捲起,是撲面而來!
這時,山上的蔣陵廟,明懷義和郭再貞同樣居高臨下,看著鎮海軍的陣勢。
「衛公說得無錯,韓晉公死後,鎮海軍真的是威勢不存,看李錡這陣勢如同兒戲般。」
「那便好辦,你在山峰上只要搖紅旗,我於湖堰下,便領鐵騎衝撞出來,擒殺李錡!」
「是也,等李錡營地時,便出擊。只要李錡敗走,石頭城自然不戰而下。」
然而讓郭再貞和明懷義都沒想到的是,李錡軍伍的崩潰速度比他們預料得還要快。
夜後,李錡坐在營帳,是心思不定。
忽然帳外急速的馬蹄聲響起,李錡失站起來,幾名斥候翻下馬,對他說大事不好:
行軍左司馬王緯,在節下出京口后,逾越城垣出逃;
常州刺史韋夏卿、蘇州刺史李士舉,隨即忽然召集鄉閭子弟和團結子弟,錮城門自守,對節下發起叛;
越州刺史李若初,及義勝軍都知兵馬使李尚容,也趁機起兵,越太湖來與逆賊們會合,自稱「東面招討使」,作勢要攻我丹徒京口。
「什麼,早該本道麾下軍將持劍去,依次把這群混賬給斬殺掉!」李錡悔恨莫及,自己後院的火勢已經迅速蔓延開來。
可話剛說完,就聽到營壘右側發風雷般的呼喊,「丹軍兵馬使柏良反矣!」
現代人穿越到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身上,有金手指,也有劍眉一軒或者仰天狂笑的幼稚舉動,更有動輒誅人九族的白癡行為;隻是憑藉著對曆史的瞭解和自己的思路來改造大明。本書內容儘量貼近曆史,不適合喜歡小白文的新人閱讀。
鑽石王老五李辰安穿越至寧國成了被趕出家門的棄子!這身世實在有些悲劇:三歲啟蒙至十一歲尚不能背下三字經。後學武三年依舊不得其門!文不成武不就遂放棄,再經商,...
公元622年,大唐武德五年,唐高祖李淵在位,未來威震四方的大唐剛剛建立,風雨飄雨。薛朗,一個現代青年穿越到此時的唐朝,生存是個大問題。 從孤身一人到安居樂業,這是一個男人的勵志史。 PS:想看王霸之氣一發,古人五體投地拜服的基本可以止步,生活從來都不容易,不管在哪里,能做的只是努力。本文主生活流。再P個S:略有存稿,放心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