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驚世駭俗的
跟隨揚州史王劭一同來到錢唐的還有以譜牒司令史賈弼之為首的祠部、吏部員一行十六人,他們是來為新進士族錢唐陳氏改注士籍、分發田的,錢唐八姓士族從此變為九姓,至於瑯琊孫泰一族,因其是暫居錢唐,瑯琊郡屬徐州,.
王邵名門高士,自然不耐親自鞠問審案,只是把丁異、杜炅等人請到館驛敘談片刻,便吩咐屬勘察審理擴建縣舍和魯氏冒注士籍案,到時向他稟報結果便是。
王劭也是服散的,急,來到錢唐的當日便要去訪陳之,丁異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讓兒子丁春秋領路,說丁春秋與陳之曾在吳郡同學。
王邵只帶了兩名隨從,與賈弼之一道跟隨丁春秋前往陳家塢,孟夏天氣,和風薰暖,一路行去,但見青山,綠水迢迢,隨可見茂樹繁花,讓人目不暇接。
來到楓林渡口,王劭手裡麈尾遙指道:「此非桓野王贈笛之乎?」
丁春秋答道:「是,前年四月末,子重在對岸等候渡江,全常侍與桓參軍適從江上過,聽到子重笛聲,讚嘆不已,桓參軍即以柯亭笛相贈,傳為佳話。」
王劭又問:「據說衛協畫了一幅《桓伊贈笛圖》,此畫在陳之否?」
丁春秋道:「此畫為吳郡陸使君收藏。」丁春秋應答如流,顯得與陳之知知底、匪淺,此刻的丁春秋的確是與有榮焉。
王劭道:「如此,回程時順道拜訪陸祖言,求畫一觀。」
賈弼之笑道:「這楓林渡口因桓伊贈笛,已錢唐名勝了,京中人士說起桓參軍的妙賞,必說起楓林渡口和陳之。」
一行人擺渡過江,錢唐江南岸風景更見秀,山石蒼翠,竹木掩映,流水澄潔,使人有世之思。
王劭微笑道:「這很有山中訪者的況味,陳之究竟有何可觀之現在尚不知,只這一路行來的山水花樹,就覺不虛此行啊。」
賈弼之道:「陳之結廬守墓,也可以說是者了,葛稚川的弟子、郗嘉賓、陸祖言、謝安石常識之人必有可觀之。」
斜煙柳,塢堡端凝,王劭不進大門,只在堡前觀賞風景,連聲讚。
丁春秋三步並作兩步進去報訊,陳尚聽說揚州史王劭、譜牒司令史賈弼之前來,大為驚喜,趕與老父一起出迎。
陳咸、陳尚父子在建康多蒙賈令史關照,甚是激,現在賈令史到了門前,豈有不熱相迎之理。
賈弼之看看王劭,王劭道:「乘興而來,只為陳之。」
賈弼之便笑道:「那先就不打擾陳公了,且去訪陳之。」
陳尚就陪著一道去,心知賈弼之此來是為陳氏士籍之事,而王劭,自然是為了褚氏之案而來,但現在這些事都不能提,一提就俗。
來到玉皇山下,夕西下,淡淡山嵐如煙似霧,翠竹松柏掩映的墓園草棚幽深寂靜。
來德獨自坐在,用小刀削制一些細長的竹片,見到三郎君、丁郎君陪著客人上山,趕放下竹刀,恭恭敬敬立著。
陳尚問:「十六弟何在?」
來德道:「小郎君去靈寺了。」
陳尚輕拍腦門,對王劭、賈弼之道:「是了,今日是四月初八佛誕,我七叔母生前囑咐過我十六弟,每年佛誕日要去靈寺上香布施——王史、賈令史且草棚暫歇,天已暮,十六弟應該就要歸來了。」
王劭遠道而來,訪人不遇,頗掃興,又覺得有些疲倦,便草棚坐著,來德趕給貴客上茶。
王劭服五石散,對飲食非常講究,見茶水翠綠、香氣濃郁、碗底茶葉舒展立,遲疑著不敢喝。
賈弼之品了一口,眼睛瞇起,贊道:「好茶,甘醇爽口,回味無窮,這是哪裡的茶,又是如何烹制的?」
來德道:「回貴客的話,這是清明前在寶石山初臺道院摘得的茶,是葛仙翁手植的,我家小郎君命人將采來的茶葉殺青、捻、乾燥后以沸水泡注,就是現在這樣的茶水。」
王劭、賈弼之大奇,這等飲茶法前所未見,王劭試著品了一口,果然清淡雋永,久而彌香。
草棚只有一張松木幾案,四個茶碗就擱在這松木案上,一邊就是厚厚一疊書稿,還有筆墨紙硯之類——
王劭隨手取過一卷書稿,見是王充的《論衡.卷一》,這書他讀過,無甚興趣,又取一卷書稿,還是《論衡.卷一》,只是前捲紙張墨跡都顯年深日久,而後面這一卷墨跡猶新,左伯紙上非王非謝的行楷英峻拔、獨樹一幟,不眼睛一亮,一邊欣賞一邊念誦道:
「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濁,不可保以必卑賤。或高才潔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濁,遇,在眾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進。進在遇,退在不遇。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這是王充論逢遇的開篇詞,王充出細族孤門,雖有大才,卻不得志,他認為高位者未必賢、位卑者未必愚,這是顯而易見的事,但出高門的王劭對這種說法就不喜了,他認為士族高門就是要比寒門庶族更高貴更有智慧,至於說陳之由庶士,那是因為錢唐陳氏乃穎川陳氏分支,也是有久遠的傳承和基的——
王劭合上書冊,放回原,問:「這是陳之所書吧?」
丁春秋答道:「是,上面這卷是葛稚川先生的藏書,子重每半月去一趟初臺道院,借來書籍閱讀、抄錄,今已抄錄了數百卷。」
王劭點頭道:「陳之書法大有可觀,勤勵苦學名不虛傳。」
賈弼之取過陳之手抄的《論衡》來欣賞其書法,說道:「傳聞陳之有左右開弓之能,哈哈,即雙手可以同時書寫,不知這行楷是左手還是右手所書?」
陳尚笑道:「這是行楷,自是十六弟右手所書,十六弟雙手亦有分工,左手善寫漢隸、大楷,右手於行楷、章草。」
王劭、賈弼之皆笑:「有趣有趣。」
賈弼之隨手翻看,看到書頁中夾著兩張書帖,雖然折著,亦可看出是謝安書,賈弼之亦是謝安隨意灑、圓勁古雅書的心儀手追者,當即展開書帖來看,右起第一列便是「英臺白」三個字——
賈弼之一愣,迅即想起郗超去年來建康時與他說起謝玄以祝英亭之名在吳郡徐氏草堂求學之事,與謝玄一道遊學的還有一個祝英臺的,不知是謝氏哪位子弟,既非謝韶、亦非謝朗,因為這兩位郗超都見過,在東山郗超曾問謝玄那祝英臺是誰?謝玄含糊說是其表兄,郗超一笑而罷,心知謝玄不肯實說,謝玄表兄應該是劉、姓王才對,這兩家子弟郗超沒有不識的,何曾有這個祝英臺!
賈弼之匆匆一覽,但覺文詞清麗,思細膩,似是子意緒,傷悼其父,又解陳之喪母之痛,意態殷殷,深摯——
陳尚這時正取陳之畫的《孟夏草木圖》請王劭賞鑒,沒有注意賈弼之正看他帶回來的那封信,那是年前謝玄表兄祝英臺寫給十六弟的信。
賈弼之不聲地折好書帖夾回《論衡》書冊,放回原,心裡卻是波瀾大起,這祝英臺信中提到的亡父分明就是鎮西將軍謝奕啊,賈弼是管譜牒的,對這些士族子弟了如指掌,謝奕有三子二,其中一子一已夭,長謝道韞生於建元初年,今年十八歲,其次便是謝玄,生於建元二年,還有一個年齡尚小,如此說這個祝英臺極有可能是謝道韞的化名——
聯想起謝道韞拒絕王凝之的婚姻,還有眼前這封雖未涉及兒私、但明顯意深切的信,賈弼之若有所悟,不目瞪口呆,吳郡陸氏郎傾心陳之之事已傳至建康,賈弼之也有耳聞,今日更發現謝道韞拒婚的,這北地和江左兩大門閥之都傾心於陳之嗎?驚世駭俗也不足以形容此事給賈弼之造的震撼——
王劭見賈弼之瞠目張口的樣子,奇道:「賈兄,何故怔忡?」
賈弼之定下神來,掩飾道:「陳之書法果然清峻俗,自一,弼之嘗聞全常侍持陳之書帖去郯縣拜訪令從兄王右軍,王右軍亦頗讚賞陳之,不知傳聞確否?」
王劭點頭道:「確有此事,我九兄說日後有機緣還想見見這個陳之,獨創書可不是易事,更何況是一個弱冠年!」
正說著,來德在外面道:「小郎君回來了,各位尊客,我家小郎君回來了。」
王劭便與賈弼之起出了草棚,朝山下,暮蒼茫中,一個麻繩履、量秀頎的俊年正快步上山,後跟著的是一個高在七尺五寸開外的大漢,到近前,才發現那魁梧大漢面容猶有稚氣,是個年大漢。
還沒來得及去實現整日無事生非、溜狗養鳥、調戲年輕婦女的舉人老爺夢想,林縛就因迷戀禍國傾城的江寧名妓蘇湄給捲入一場由當今名士、地方豪強、朝中權宦、割據梟雄、東海兇盜等諸多勢力參與的爭奪逐色的旋渦中去。 不甘心做太平犬,也不甘淪落爲離亂人,且看兩世爲人的林縛如何從權力金字塔的最底層開始翻雲覆雨,在“哪識羅裙裡、銷魂別有香”的香豔生涯中,完成從“治世之能臣”到“亂世之s梟雄”的華麗轉變。
【種田】+【輕鬆】+【架空】+【無系統】 秦羽穿越了,開局秦王府二公子。他爹是大魏異姓王,戶部尚書。他娘是江南世家女,多財多億。他哥是鎮疆大將軍,舉世無雙。面對如此深厚的背影,超然的地位,秦羽原地擺爛,聲色犬馬,醉臥美人膝。但一次意外,讓他進入了魏皇視野,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魏皇:秦羽,朕的公主,你自己看著辦!皇后:羽兒,誰欺負你,本宮為你撐腰!太子:老秦,你說的全都對!公主:秦郎,此生非你不嫁!
武朝如詩篇,風姿美如畫。 穿越了?還是庶子?沒關係,因為方正只想過悠閑的生活。 可越不想參與朝廷的事情,它就越就越陰錯陽差的糾纏你。 武朝有江湖,空有一副行俠仗義之心,卻無練武之資。 不過一切都沒有關係,擁有超時代知識的方正能在爾虞我詐的朝廷活的如魚得水,在武力為尊的江湖,他能收強者為己用。 有才子,就有佳人,朝廷丞相之女、書院院長之女、武林聖女、神女圍繞其間,到底他又會選擇誰呢?還是一網打盡?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