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蔡邕、史大夫劉和、太僕孔融、廷尉張邈極力反對,連連上奏勸諫。廷尉張邈還親自趕到櫟呈述原因,認為不合律法。
長公主委決不下,私下召見大司農李瑋、府張范,徵詢意見。兩位大臣也認為此案應該由廷尉府審理。李瑋說,實在不行,就由殿下親審。殿下去一趟長安,個面,剩下的事就給廷尉府去辦。年底前,此案一定能水落石出。
長公主隨即做出決定,並讓中書監擬旨。
陳群聞訊,大驚失,連夜派人急報長安大將軍李弘。
=
十二月中,謀刺天子案發生的第五天,大司馬大將軍李弘上奏天子,請辭大司馬一職。
李弘在奏章中聲淚俱下,表示為了朝堂的穩定,為了中興大業的功,即使碎骨也在所不辭。今臣決心西征,西疆不平,則臣不歸。臣可能就此馬革裹,再無歸期,特辭去大司馬一職,以免貽誤國事。
朝堂震驚。
長公主手詔大將軍,極力安。和中書監、尚書臺等大臣仔細商議,但誰都猜不李弘的心思。難道他當真要放棄兵權?大將軍想幹什麼?
第二天一早,丞相蔡邕、代領太尉事的祿勛張燕、史大夫劉和等二十多位公卿大臣齊聚櫟宮。這次太傅楊彪來了,而且還是第一個到。大臣們急商議對策。
丞相蔡邕鼓掌相賀,認為此奏足見大將軍的忠誠,天子和朝廷應當接大將軍的辭呈,並建議廢除大司馬一職。
無人響應。
此時此刻,大將軍突然上奏請辭大司馬,絕不是出兵權這麼簡單的事,鬧得不好可能是一場腥殺戮。想想當年董卓在的暴行,大臣們就不寒而慄。現在還是應該保持絕對的沉默為上策,這等難題還是給長公主解決為好。
衛尉呂布上奏。雖然平定,但距離天下平定之日還遙遙無期,此刻萬萬不可拿去大將軍的兵權,以免搖軍心。
鮮於輔、徐榮、麴義、張燕、趙雲、袁耀、賈詡等大臣也急忙上奏,勸諫長公主不要接大將軍的辭呈。這裡面除了鮮於輔和徐榮,沒人知道大將軍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包括張燕聽到這個消息后,都是極度震駭。
太常許劭、大司農李瑋等大臣也接著上奏,認為長公主應該慎重,即使大將軍極力請辭,那最好也要等到天下平定后再接。
太傅楊彪突然說話了。
大將軍主要是太累,連連在外征戰,就算是鐵人也要累垮了,而且他回到長安后,日夜理政務,沒有休息過一天,尤其是最近,竟然還出現了謀刺天子的大案。他能不憂心如焚,急著要出征西疆嗎?所以,臣認為,殿下接大將軍的辭呈,那才是真正惜大將軍。至於大司馬一職,不能廢除,還是讓一位功勛卓著的將軍出任為好,一來可以分擔大將軍的憂苦,二來也能維持朝堂的穩定,有助於中興大業的推進。
長公主和大臣們商討了三天。期間大將軍又來了一封言辭懇切的奏章,再一次懇求天子和長公主接他的請辭。
長公主最後採納了楊彪的奏議,接大將軍的辭呈。
同日,長公主下旨,拜右車騎將軍徐榮為大司馬、參隸尚書事。
=
大將軍接到聖旨后,謝天子和長公主殿下的聖恩,並再次懇求親審謀刺天子案。
這次沒有任何大臣提出反對意見。
長公主下旨,大將軍李弘、中書右令劉放主審謀殺刺天子案。
=
荀彧、辛評、荀諶、審榮四人先後走進大堂的時候,他們先是看到了盛的酒菜。四個人又驚又怒,看樣子吃完要殺頭了,死得冤啊。十幾天前,他們在酒筵上被抓了進來,睡了十幾天的牢房,人沒有看到一個,話沒有說一句,接著又要吃斷頭飯走人了。
這時,他們看到大將軍李弘走了進來。李弘笑容滿面,熱招呼他們坐下。
荀彧冷冰冰地問道:「這是斷頭筵?」
李弘笑笑,「天子下旨,讓我主審此案。」
四個人喜出外。審榮大概太激了,竟然留下了眼淚。長安的事他們大概都清楚,設計陷害他們的肯定不是李弘,而是李弘的對手。把他們殺了,中原局勢立刻張,而且從此沒人相信李弘了,也沒人敢投降李弘了,將來南方的仗會打得非常艱苦,這是李弘絕對不願意看到的。現在李弘主審,此案可能徹底翻盤,他們的命不但能保住,就是他們在長安朝廷的宗族親人也能免除一場無妄之災。
辛評坐下后,激地說道:「這十幾天來,多虧了大將軍的照顧,否則我們……」
「慚愧,我沒能兌現承諾,很對不起你們。」李弘搖搖手,「你們暫時在這住一段時間。等過完年後,我再想辦法替你們罪。」
辛評等人連聲謝。
李弘指指荀彧:「荀大人,我想問一句,如果曹大人知道你因為牽扯到謀刺天子案被抓了牢房,生命岌岌可危,他會做出何種對策?」
荀彧大笑,「大將軍以為呢?」
「我想,襄的和談使者很快就要趕到長安了。」
荀彧稍顯驚愣,旋即恍然,臉敬佩之。
=
十二月下,李瑋找了個借口,親自趕到大將軍府拜會李弘。
李弘和他閑聊幾句后,突然說道:「仲淵,你是不是應該做丞相了?」
李瑋吃了一驚,連連搖手,「大將軍,我還想多活幾年,你不要嚇我。」
李弘大笑,「你應該考慮考慮,這是個好機會啊,否則,不要說修改《田律》了,就連丁立和朱魭的命都很危險啊。」
李瑋心中暗凜,臉上的笑容有些僵。
送走了李瑋,李弘急書大鴻臚袁耀,速來大將軍府一晤。
袁耀接到書信后,大喜,急忙驅車而來。他等這封書信等了十幾天,總算等到了。
=
(未完待續,如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