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朝拿回了所有的相權,外朝有六位顧命大臣輔弼天子,參予國政的決策,拿到了一部分皇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但是,如果軍功階層大量湧進朝堂后,你再仔細研究一下外朝大臣的構,不難發現北疆人控制了外朝,北疆的士人和武人在這場危機中得到了最大的利益,換一句話說,大將軍的權勢不是削弱了,而是劇烈膨脹了。
所以,大將軍將會非常愉快地接這個方案。
=
「大將軍既然愉快地接這個方案,權勢極度膨脹,他的境還艱難嗎?」長公主坐在蔡邕邊,苦笑道,「大將軍吸取了當年董卓敗亡的教訓,把武人推上了朝堂,現在北疆人完全控制了朝政,避免了重蹈董卓敗亡的覆轍,他還有什麼艱難的?」
「殿下,大將軍雖然愉快地接了這個方案,但他心的惶恐,恐怕比當年的董卓更加不堪。」蔡邕嘆道,「你想想,六年後,他的權勢該有多大?他如何把軍隊給天子?如何把手裏的權力給天子?雖然大將軍正在竭盡全力扶持天子,但六年後,天子不過十三歲,他能有多大的威信?能有多大的功勛?天子敢收下大將軍的權力和軍隊嗎?大將軍又敢把權力和軍隊給天子嗎?」
「你再想想,朝堂上最尋常的事是什麼?權勢之爭。北疆人把持了朝政,北疆人高居公卿之位,他們還能齊心協力嗎?北疆的士人和武人已經分裂,此次北疆武人的分裂也已了事實,這麼多勢力同時衝進朝堂,怎能不天翻地覆?誰能鎮制他們?只有大將軍,但平叛大戰迫在眉睫,征伐之事將接踵而至,大將軍哪有時間待在朝堂上穩定朝局?朝堂上了,而大將軍再也無力舉起戰刀了,因為朝堂上幾乎所有的勢力都是北疆人,都是追隨他征戰天下的兄弟,他還能象過去一樣肆意殺戮嗎?他做不到,但他又不能讓這些人自相殘殺,他該怎麼辦?任由中興大業就此敗亡?」
長公主霍然驚醒,恐懼霎時掠過了的全。
「如果他沒有離開長安,此次長安兵變沒有發生,六年後的危機或許還有解決之道,但我們得太厲害了,他一氣之下甩手走了,以致於造了今天的死局、將來的災難。臣有責任啊,難辭其咎。」
蔡邕憂心忡忡,仰天長嘆,「當年,太傅袁隗大人策略錯誤,結果導致天下大;三年後,司徒王允大人犯了同樣的錯誤,結果徹底葬送了社稷,把社稷推進了傾覆的深淵;十一年後,我竟然再次犯了和他們同樣的錯誤,結果讓中興大業陷了深重的危機。」
「我走之後,朝堂上聲最大的就是太傅楊彪了,他應該是最佳的丞相人選,雖然楊彪是頭老狐貍,最善明哲保,但他和我們一樣,對武人懷有很深的戒心,對軍功階層把持朝政更是不滿,如果讓他出任丞相一職,恐怕六年後,、長安之禍將再次重演,而那時大將軍威力巨大,非董卓、李傕之流可以相提並論,一旦局勢不可挽救,則社稷將毀於旦夕之間,所以,這個丞相不能讓別人做,只能讓李瑋大人來做。」
「李瑋大人才智超絕,又是北疆人,而且他是最早追隨大將軍征戰天下的士人,其功勛極為顯赫,深得大將軍的信任,是最合適的丞相人選。如果六年後,他不能化解這場危機,那麼……」蔡邕沒有說下去,神沮喪,連連搖頭。
=
「老大人,那現在可有對策?」長公主垂著頭,小聲問道,「大將軍還能信任我嗎?」
「大將軍走了,他預料到了這場危機,為此他特意讓何風保護你,難道這還不夠嗎?他一直信任你,但你……」
「他既然知道會發生這場危機,為什麼還要走?」長公主抬頭著蔡邕,臉顯怒,「他是故意的,故意把你出朝堂,故意讓大臣們自相殘殺,故意造這種危局……現在好了,他滿意了。我倒要看看,他回來如何收拾殘局?」
「殿下……」蔡邕有心想勸,但這種事,他實在不宜多說,越說長公主和大將軍之間的誤會越深,「殿下,李瑋大人出任丞相,雖然可以暫保朝堂上的穩定,但由於這份制中的皇權和相權嚴重失衡,皇權威儀到重挫,將來李瑋大人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解決問題,所以要想解決六年後的危機,要想保證小天子順利主政,首先這份制就要重新修訂。」
「我不會答應的,等大將軍回來,我看他怎麼收場?他有本事,就把我殺掉算了。」話還沒有說完,長公主眼裏的淚水已經滾了下來。
蔡邕愣了半天,「殿下,目前形勢危急,穩定是重中之重,無論如何都要先答應修改制,等大將軍回來后,再從長計議,設法重修制。顧命大臣雖然有輔弼天子之責,但並不能完全代替朝決策,殿下只要得到大將軍相助,重新控制中書監,一樣能牢牢制衡相權。這事關係到社稷興亡,殿下千萬不能逞強一時意氣,壞了大事。」
長公主垂淚不語。
蔡邕又勸了一會兒。在他看來,長公主如果信任大將軍,兩人齊心協力,不但可以聯手捍衛皇權,穩定朝堂,還能有助於解決六年後的危機。六年後,小天子主政,長公主要出所有的權柄,大將軍也要出很大一部分權力,這時兩人之間的互相信任極其重要,直接關係到漢祚的興衰。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那個時候,還可能有信任嗎?
「將來怎麼辦?將來怎麼辦?」長公主傷心絕。
蔡邕長吁短嘆,彷徨無計。
=
八月初八日上午,長公主召見周忠和李瑋,聽取了他們對制修改的解釋和說明。長公主說,制修改事關重大,我要仔細考慮后再做出決定。至於彈劾丞相和史大夫的奏章,先放著,等事查清楚了再說。一次彈劾兩位上公大臣,在朝中也算是天大的事了,不能不慎重。
周忠和李瑋兩手空空地回去了。
=
八月初九日凌晨,太傅楊彪、大司馬徐榮再度召集公卿大臣議事。
長公主的拒絕在眾人意料之中。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太尉荀攸建議,即刻審結謀刺天子案,把呂布抓起來,以便讓何風迅速率軍進黎城,和南軍之間產生衝突,繼而形威脅。
八月初九,大司馬徐榮和代領史臺的老大臣司馬防親自坐鎮廷尉府,廷尉卿鮮於輔、廷尉丞陳好、治書史郗慮、司隸校尉王澤、京兆尹余鵬等大臣聯合審案。
當天下午,前太尉張溫的夫人趕到廷尉府,要求拜見大司馬徐榮。張溫的夫人是蔡瑁的姑姑,是來求的,希徐榮能看在張溫的面子上,網開一面,留蔡瑁一條命。徐榮滿口答應,命人把蔡瑁押回館驛,把另外一位特使韓嵩抓來了。蔡瑁,至今不肯招供,換一個穎川韓家的人,正好可以勸降,也好拿到口供,儘快結案。
=
八月十一,上午,大司馬徐榮、祿勛張燕、廷尉卿鮮於輔、大司農李瑋帶著奏章趕到櫟。
謀刺天子案已經水落石出。
襄特使徐庶、王朗、華歆等人奉命策劃謀刺天子。孔融、張邈、陳宮、張超、臧洪、禰衡、陳登等人因為不滿大將軍擅權禍國,試圖刺殺大將軍李弘。去年陷害辛評、荀諶等人正是為了轉移目標,打算趁行刺,不料張超貪贓枉法一事泄,致使行刺時間一再推遲。他們擔心郗慮獲知,派人刺殺,但因為部署失當,臧洪被抓。他們惶惶不可終日,打算叛逃襄,於是和襄人取得了聯繫。雙方一拍即合,隨即籌劃謀刺天子。
目前主要涉案叛逆都已被抓,孔融等十七位大臣供認不諱,罪證確鑿。經過朝廷諸府聯合商議,奏請天子和長公主下旨,即刻予以誅殺。
史臺上奏彈劾蔡邕、劉和、呂布等七位大臣,認為他們對天子遇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失察、包庇、縱容、泄國政機等諸多罪責,應該立即罷職,羈押於廷尉府審訊。
長公主急於穩定局勢,當即下旨,接朝廷奏議,七日後,誅殺孔融等十七位叛逆,九族皆滅。
罷免丞相蔡邕、史大夫劉和等六位大臣,即刻羈押於廷尉府。
辛評、荀諶、審榮等人無罪釋放,復原職,並給予一定的賞賜以示安。
所有襄特使全部關進廷尉府,嚴加審訊,務必徹查藏匿在朝中的叛逆,以免天子和朝中大臣再遇不測。
長公主認為衛尉呂布忠誠可靠,駁回彈劾。
對制修改一事,拒絕做出回應。
左衛將軍、執金吾趙雲迴避,由右將軍楊暫時代領執金吾,督領北軍。
=
八月十二,長安。
朝中大臣們有些著急了,代丞相周忠、太尉荀攸、祿勛張燕等大臣要求廷尉府立即羅列罪名,誅殺呂布。太傅楊彪、大司馬徐榮、廷尉卿鮮於輔和大司農李瑋堅決反對。
要呂布,首先就要調整軍中將領,張遼現在不領兵了,但魏續、宋憲、李封等人都是統軍大將,先不把這些人解決了,呂布就不能,否則極有可能引發叛,局勢將一發不可收拾。另外,呂布的夫人小月是老大臣張喜的侄,張喜家是關大族,和關西楊家、關中馬家、河東衛家都是姻親,殺呂布影響太大。
大臣們爭執不下,這時司馬防出了個主意。南軍四營主將除了張隼是盧植的弟子外,其它郭勛、楊意、劉遇都是張燕的人。讓張燕利用私人關係告郭勛、楊意等人,讓他們在城先鬧起來。呂布無力彈,治軍不嚴,威脅到皇宮安全,長公主想保他也保不住了。
=
八月十三,太尉荀攸、代史大夫司馬防、祿勛張燕、大司農李瑋急赴櫟,再度和長公主商量制修改一事,並上奏彈劾呂布,要求即刻調換南軍統帥。
長公主斷然拒絕。
呂布和天子謀刺案有牽連、遭到大臣連番彈劾的事迅速傳遍了南軍各營,將士們當即鬧了起來。
呂布如果參予了謀刺天子,他的手下肯定要到牽連,首當其衝的就是南軍各營大將,到時腦袋搬家了都無訴冤。郭勛、楊意、劉遇、張隼聯名上奏,要求呂布主請辭,免得害死了無辜兄弟。長公主好言安,但此刻軍心已,城形勢極度張。
呂布迫不得已,上奏請辭衛尉一職,但要求以左衛將軍的份,繼續留在長公主邊保護的安全。
長公主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現在境非常危險,朝中大臣正在步步進,虎賁、羽林又不值得信任,南軍將士已經了,而何風的軍隊滯留在城外本進不來,唯一能相信的人就是呂布了。
長公主急召祿勛張燕、右中郎將田豫,命令他們從皇宮撤出虎賁羽林,皇宮的戍衛之責給呂布、何風,否則下旨急調龐德、衛峻的鐵騎進京護駕。
張燕、田豫拒絕接旨。這聖旨一接,自己的腦袋也就岌岌可危了。虎賁羽林竟然置長公主的安危於不顧,棄守皇宮,將來就是死罪啊。自己寧願背上抗旨的罪名,也不能讓虎賁羽林離開皇宮半步。
司馬防急忙出面調停。何風的軍隊還是不要進城,這有違律法,尤其是在現今這個敏時期,更不能進城。虎賁羽林也不能離開皇宮,這也違背律法,張燕和田豫兩位大人本承擔不起這樣的罪責。至於呂布大人,殿下可以留在邊。在這個特殊時期,呂布大人和他的親衛悍卒可以留在宮,但只能戍守殿下的金華殿,其它地方不許去。
長公主氣得恨不得拔劍殺人。何風的軍隊不給進,呂布的軍隊只能守在金華殿,那自己豈不同於自囚於金華殿?
長公主忍氣吞聲,答應了。
=
八月十五,太傅楊彪、大司馬徐榮、太常郭策等朝中十幾位大臣聯袂趕到櫟,勸諫長公主修改制。
長公主要求天子返駕,然後再談修改制的事。
八月十六,小天子接到了長公主的書信。此刻他正在右將軍楊、中壘將軍於毒等人的指導下,演練攻防戰,「戰場」上一萬多將士正在他的指揮下勇「作戰」。小天子「戰」興正濃,本不想回去,他眉頭一皺,寫了封回書,姑姑,朕這幾天上吐下瀉,發熱不止,行走不便,過幾天再說。為了讓自己的謊話真一點,他故意把字寫得歪歪扭扭的,但他覺得還不夠真,又在絹布上滴了很多水珠,充做眼淚,表示自己很痛苦。
趙松看他鬼鬼祟祟的,很不放心,陛下,你剛才寫了什麼?給臣看看?小天子哈哈一笑,沒什麼,沒什麼,秀兒說要來,一來,朕豈不慘了?所以,朕寫了回書,說朕生病了,過幾天再來。
八月十六晚上,這份書信送到了長公主手上。
長公主大吃一驚,然大怒,把太傅、大司馬等公卿大臣們一頓臭罵,「你們好大的膽子,竟敢拿陛下威脅我?立即把他接回櫟,否則我殺了你們。」
大臣們嚇壞了,急忙書告楊,立即把天子送回來。
八月十九日上午,楊督請天子返駕。小天子生氣了,這大漢的天子是朕,不是朕的姑姑,你到底聽誰的?朕難道在北軍大營學習兵法、演練戰陣也不行?你要是敢把朕送回去,等到朕主政了,朕就把你的腦袋砍了。
楊頭暈了。他想了想,給天子出了個主意。陛下,你要是不回去,估計殿下會親自來,所以你最好現在把秀兒接來,這樣殿下生氣的時候,你和臣都好有個擋箭牌啊。
高,好計。小天子大喜,連聲答應。楊以最快的速度把秀兒接來了。秀兒對小天子嗤之以鼻,打仗,就要衝鋒陷陣,你站在這裏揮個小旗,一輩子也就是個令旗兵,有啥出息。小天子氣壞了,好,咱們比騎戰。秀兒揮揮馬鞭,調侃道,打騎戰就要出營比試,你敢嗎?
小天子肺都氣炸了,一頓狂吼,帶著一隊羽林騎率先衝出了大營。
楊要哭了。這下麻煩大了,不死也要層皮。我什麼主意不好出,為什麼偏偏出這麼個餿主意,把這個小祖宗請來啊?我完了……
八月二十,長公主再次接到小天子的書信。朕給秀兒打敗了,活捉了,臉丟大了,我一定要贏一次,求你再給我幾天時間,求你了。
長公主投降了。知道,如果自己不同意修改制,大概永遠見不到小天子了。
八月二十一,長公主下旨,同意修改制。
=
(未完待續,如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近衛軍團何在,可敢隨我馳騁漠北疆場,馬踏燕戎王帳」 一個身披紅袍的將軍立馬橫刀,「願往」 身前的百戰之卒異口同聲的應答。 一個由小山村走出來的少年,從軍只為給家裡省點賦稅,只想攢錢娶青梅竹馬為妻,隨著軍功不斷,一步步陞官,大權在握之時卻山河破碎,城破國亡。 他登高一呼,起兵抗敵,他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王朝! 他要給自己心愛的女人一個天下!
武朝末年,天下紛亂。 現代農大研究生魂穿而來,成為一個家徒四壁的農三代。 什麼,飯都吃不飽,還要養活童養媳?什麼,稅都交不起,還要服徭役?什麼,匪都剿不完,異族還要來搗亂?你們都別逼我,逼急了要你們好看! 本書又名《這個農家子明明很強卻不講武德》、《穿越亂世開局一個童養媳》、《回到古代的農大研究生》、《穿越亂世從種田開始》、《這不是水滸》……好看,很好看,30章后如果覺得不好看,請將作者吊打! 警告:書中反派智商普遍較高,邏輯性較強,喜歡看無腦爽的朋友謹慎入坑!
建安十二年,郭嘉病重,生命即將走到盡頭。臨死前,郭嘉拉著曹操的手,說出了一個秘密:吾弟郭泰,才能勝吾十倍,可助主公成就霸業!曹操悲痛之餘,三次到訪,請郭泰出山,開局便是赤壁之戰前夕。面對諸葛亮草船借箭,郭泰直接送他十萬隻火箭!周瑜:諸葛軍師,這就是你的十萬支箭?劉備:軍師,你不是自稱臥龍,怎麼從來沒有成功過?司馬懿:丞相為何要滅我滿門?曹操:吾有文政,猶魚之有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