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如果問誰對於秋最瞭解的話,那肯定是非李秀寧莫屬。
雖然沒有經常跟於秋在一塊,但卻是從最開始認識他,就一直在分析他的做事意圖。
而得到的結論就是,於秋這個人心裡是有善念在的,甚至是一種對所有人類的大善。
雖然他在發起狠來的時候,連自己的親生父親和哥哥都殺,但是自從他開始聚集民百姓開始,走的其實一直是一條救民之路。
因爲在此之後,無論是拯救被瘟疫侵襲的百姓,還是抵抗突厥的侵,將他們道談判桌上,等等等等,最終的目的,無一不是想要救助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他這個人是並沒有什麼家國概念的,無論是突厥,吐蕃,高句麗,甚至是已經覆滅的吐谷渾和倭國,他都可以讓其爲自己所用,這一點,從洺山書院收納所有國籍的學子就可以看出。
也正因爲如此,李秀寧又可以約到於秋心裡的野心。
如果沒有吞併天下,或者說兼濟天下的野心,他又怎麼可能沒有家族,種族,國籍之分呢!
如果真要找什麼詞來定義於秋的話,李秀寧認爲應該是:梟雄。
在看來,一個做起事來可以極其狠辣,極其利己,有吞併天下的野心,卻又有著爲國爲民理念的人,就是梟雄。
這樣的人需要人在旁邊盯著,因爲,一旦他生出了什麼不好的想法,整個世界沒有人能阻止的了他。
自己在夏國待過一段時間,只是學習了夏國的皮,就用短短兩年時間,將公主府的產出翻了近十倍,可以說,太知道夏國的戰爭潛力有多大了。
而覺得,現在整個李唐,只有自己能夠勝任這份盯著於秋,甚至是引導於秋的工作。
他相信於秋心裡存在的那善念是真實存在的,相信自己從中調和,是能夠讓李唐和夏國繼續保持現在這樣和平發展的狀態的。
所以,即便全天下都知道,與於秋之間是一場政治聯姻,是一場沒有多支撐的婚姻,也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接。
對於兩國,對於整個東亞數千萬百姓的福祉來說,個人的,渺小的簡直不值一提。
所以,次日一早,李秀寧就隨李建進宮了,並且有史以來第一次的站在了太極殿上,以平安國公主的份,議政奏事。
“父皇,臣出嫁之前,有三件事要上奏,忘父皇準許。”一華貴的公主儀裝,看上去十分威嚴的李秀寧,在朝會開始以後,直接走到了大殿中央,拱手向李淵道。
“三娘且講來。”李淵眼神複雜的看向這個神看上去有些陌生的兒道。
“這第一事,便是父皇,乃至諸位臣工,今後治國理政,必須以民意爲重。”李秀寧十分簡略的道。
“善,古人常言:君者,舟也。民者,水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要君舟不覆,需得民心思定。
父皇,此一策,當立爲我大唐基本國策。”李世民在李秀寧講完之後開口讚道。
“準奏。”李淵點了點頭笑道。
過往的時候,任何一個帝王上位,都會喊出以民心爲重的口號,他覺得,這種場面上的話,講出來也是爲皇室臉上金,李秀寧既然鄭重其事的說了,自己怎麼有不順水推舟,往直接臉上金的道理。
不過,李秀寧在李世民說話之後,卻是轉頭白了他一眼,讓他閉,又轉頭拱手向李淵道,“父皇,臣所講的以民意爲重,可不是客套話。
民意和民心是兩碼事,民心安定和民生向好發展,也是兩碼事。
沒有人不想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好,尤其是底層的廣大老百姓,作爲百姓的君父,您應該要知道百姓們心裡想要什麼,儘可能的滿足他們,這才以民意爲重,而不是隻要他們不鬧事,不造反,就以爲天下民心安定了,自己的治理功了。
此外,請注意兒臣的用詞,是‘必須’,如果,未來我大唐做不到這一點,是很有可能被別的做到了這一點的人所取代的。
這裡面,我不專指夏國,因爲於秋此人,對於皇位並沒有什麼興趣。
父皇且請看看高句麗,新羅,百濟,甚至是吐蕃,他們在做什麼。
他們幾國的百姓,想與夏國通商,他們就開通了貿易。他們幾國的百姓,想去夏國做工,賺取比種田收更高的錢財收,他們就讓治下的百姓們去夏國做工,讓他們賺取更多的錢財,改善生活。
而我們李唐的政策呢?
是在對夏國做各種限制,寧願這些做工賺錢的機會,流落到高句麗,新羅百濟等國的百姓手中去,也要將百姓們困死在治下的州縣種田。
去年如若不是河南道旱災,朝廷無力賑濟,只怕也不會允許各個州縣的百姓,跑到夏國去做工,討食吧!
這,其實就是違背民意的錯誤政令。
朝廷用權威,阻止了他們向好發展,不僅讓自己更加窘迫,還讓百姓們生活的也窘迫,而其它各國,卻因爲順應了民意,越來越強,久而久之,叛自然會頻繁發,給別人可乘之機。
在兒臣看來,以往各的叛,肯定都是有各種起因的,或是稅賦不合理,或是判罰不公正,這世上,本沒有那麼多活的不耐煩的百姓,非要拿刀跟朝廷拼命。
政策的不合理,管理的不周到,纔是造就了這些叛發的最大因,父皇和朝堂諸公,至要爲此擔一大半的責任。
此外,咱們不能總是坐在朝堂之上,等叛發了再去平叛。
而是要主的去了解百姓心中所想,做民意調查,將各方面想細緻,做周到,提前預防叛的發生。”
李秀寧這一番話講下來,整個大殿上都是一片寂靜,將炮口對向了所有人,然而,卻沒有人能開口反駁。
“三娘,呃,三娘說的有理,父皇今後,定當多多徵求民意,將天下治理的更加海清河晏。”李淵在大殿安靜了差不多十息的時間之後,纔開口化解尷尬道。
“那臣,替天下百姓,多謝父皇了。此外,臣要上奏的第二件事,就是鼓勵大家學習先進的生產技,用之改善民生。
朝堂上諸位臣工中有一大部分,都有將家中子侄送往夏國的洺山書院讀書吧!這證明了什麼?
證明你們知道夏國洺山書院教授的學問厲害,能夠放大我們的生產,方便我們的出行,增強我們的武備……
可是,你們只是自己知道,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朝廷卻不知道。
高句麗,新羅,百濟,甚至吐蕃,這些國家都沒有我們朝廷的財政富裕,然而,他們卻拿出了全國收的很大一部分,供其國學習能力強的學子,到洺山書院讀書。
可是,我們大唐朝廷沒有。
我無法想象,五年八年以後,當週邊各國都有從洺山書院學,掌握了各種先進的科學生產技的學子回國幫助朝廷發展各個方面時候。
而我們大唐,卻因爲是由各家自費供應孩子上學,回來的都是一些只爲了家族謀利益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什麼樣的局面。1
他們人人只思報家,不思報國,是他們的錯嗎?
未必。
朝廷沒有恩德給他們,他們爲什麼要回報朝廷?是他們的家族,花巨大的代價培育了他們,他們自然要回報他們的家族。
所以,我懇請父皇,將鼓勵學習先進的科學生產技,定爲一項長期國策,每年,撥一定的經費,資助一些貧寒學子到洺山書院讀書,爲未來的發展做準備。”
李秀寧這一段話講完,有頭腦的人,都開始點起了頭,因爲不僅說的有道理,而且,也不用大臣們自己掏錢,說不定國庫出錢,他們還能撈一些免費送子孫去洺山書院讀書的機會。
這也是爲什麼,李秀寧專門要說‘貧寒’學子的原因。
當一個人,做到了高顯貴的位置,就爲了國家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思考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利益。
“父皇,朝廷目下沒有戰事,國庫寬鬆,可以自今年起,每年撥付至二百萬貫,用於資助貧寒子弟到洺山書院讀書。”李世民作爲尚書令,率先跳出來支持李秀寧道。
“準奏。”
雖然每年二百萬貫有點多,讓李淵有點心疼,但是,他還是很痛快的答應了,他不能寒了李秀寧的心,寒了天下貧寒學子的心。
“臣要奏的第三事,便是摒棄現有戶籍政策,使士農工商四民不分彼此,自由發展,以開放的姿態……”
李秀寧說了很多,但是,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學習夏國的各項管理制度”。
如果,這樣的提議,在兩年前提出來,朝堂上恐怕會有一個算一個,都會向開噴,但是現在嘛!
羣臣雖然私下裡頭接耳,議論紛紛,但是,卻並沒有跳出來跟李秀寧唱反調。
因爲,去夏國過一兩次那種自由的氛圍的他們,覺好像還不錯,並非是沒有特權,自己就會寸步難行了。
被暗器所傷,失去意識。醒來後自己在蘇大勇家,渾身傷痕,趙氏還在毒打自己,女主躲避後用暗器打傷趙氏,得以逃脫。女主突然穿越,一時難以適應,得知蘇香被蘇大勇一家凌虐致死,女主決定要反擊。在蘇倩兒來找自己麻煩時,女主用自己的手段毀了蘇倩兒的臉,趙氏來尋仇,被女主反擊。女主突然變強,讓蘇家忌憚不已。
一個優秀的首飾技師,因爲一個意外,穿越到了唐朝一個苦逼的學徒身上.一間生意淡薄、瀕臨倒閉的金店.一個遊手好閒、水平一般偏偏又脾氣暴躁的師傅還有二個談不來的師兄.最慘的,還簽了一份打死勿論的學徒契約.幸好,還有一個美麗又對自己暗生情愫的小娘.劉遠還沒決定以後的路,沒想到一夜劇變,兩個師兄殺了師父捲了黃金細軟跑路.留下一個負債累累的爛攤子、欠下的貨款、借下的債務、快要到期的租金等等,讓小娘無計可施.要抄家、變賣家產?
(正文已完結!!!)特戰女王戚流月穿越成了暴君棄妃,強者的尊嚴豈能被人踐踏!為了美好的生活,我們還是好聚好散離婚吧! 某暴君冷冷的看著她:想和離?冇門! 於是戚流月在某暴君的縱容下,開始了禍國禍民禍天下的道路…… “王爺,王妃在城南開了一家男妓院。” “嗯,封了吧。” “王爺,王妃幫你找了一堆的妾室回來。” “嗯,休了吧。” “王爺,王妃把皇上的寵妃給揍了。” “嗯,揍的好。” “王爺,王妃她扔下和離書跟人私奔了。” “臥槽,她還反了不成?”
顧卿卿穿越了,還被她后奶賣給一個病秧子沖喜。隔壁村的徐行,常年吃藥還短命,十里八鄉都知道徐家是個火坑。顧卿卿嫁到徐家,都說她要當小瓜婦!結果作為天才毒醫的她,不僅治好了那個病秧子相公的病,還開鋪子,做生意,將小日子越過越紅火。就連她那病秧子相公,也考中科舉,一步一步權傾朝野。只是,位極人臣的他,此刻卻在她的耳邊低喃。“卿卿,該給我生個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