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初唐大農梟 第四百一十四章 經濟控制基本完成

《初唐大農梟》 第四百一十四章 經濟控制基本完成

一旦有了可以在海上肆意航行的船,那麼整個世界的格局就變了,大海變了一片坦途,去往任何一個地方,大致都可以計算直線距離,於秋命名的這個新加坡的位置,簡直是太好了,從這裡起航,無論是到東亞,南亞,西亞,甚至非洲都不算太遠。

只要控制住了這個地方……

李世民腦海裡現在有無限遐想,都不消於秋說什麼,他就決定了,必須去新加坡。

只是,去到新加坡需要怎麼幹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他卻是要好好請教請教於秋。

讓他想象不到的是,於秋讓他帶著足夠多的樂師和歌舞團隊去,以文化宣傳主,至於建設方面,給夏國的工程師做主導,來引領當地人做就行了。

“想要一個地方的人民徹底歸心,有一點必須做到,那就是文化相同,而想要文化相同,就需要有不斷的文化薰陶,如果你能將中土的語言,文字,服飾等等等等習俗帶到那裡去,在那邊紮下,那裡就很難再與中土分開了。

如何能讓他們更加喜歡,接我們的語言,文字,服飾等各方面呢?

得用音樂,歌舞,甚至電影。

你這次去新加坡,我除了會派船給你,還會支援你十臺發電機和十套電影放映設備,你們設置好了府之後,不要急著找他們收稅,也不要將建設任務排的太慢,每天兩三個時辰的勞作之後,讓他們學習歌舞,文化,多看看電影就行了。

人只需要一兩年的時間,就能形一些習慣和好,三到五年的時間,就能懂得練一門語言……”

於秋說了很多,李世民也領悟了很多,這也就是夏國分不出太多人手來幹這些事,否則,也不到他來撿便宜。

Advertisement

“那個,飛艇……”

“飛艇的事就別想了,明年一年我屬下的人都會忙活的很,機組人員大多都要用於培訓新人,你最好能儘快把那邊穩定下來,因爲,我明年下半年可能還有其它地方讓你去拓展。”

“什麼地方。”

於秋指了指地圖上道,“呂宋,我們去南洲的一個非常好的補給點,那邊應該也有幾十萬民衆,設幾個州是沒有問題的。

你再往更遠的地方看,這邊隨便一個島,都比朝廷治下的一個州道還大,還有這裡,澳洲,比整個中原還大,而且,這裡現在很可能是無主的地方,這麼大一片土地,上面有多礦產資源,多適合開發種植業的土地,難以想象,你難道不想佔?”

“呃……”

李世民看了看那些海島的大小,又看了看大唐現在的版圖的大小,嚥了咽口水,心無法用言語表達。

現在,夏國有了那麼犀利的船,這些地方不佔,可就白瞎了,可是,這麼佔下去,啥時候是個頭啊!

這些地方要是全部都歸到李唐,那麼,李唐現在的疆域直接就會翻兩三倍,這得多人去治理,開發啊!

“你現在是不是覺得,自己屬下的人才不夠了?”看到李世民的表,於秋笑了笑道。

李世民點了點頭,同樣不知道說什麼好。

“所以,推行全民教育,勢在必行了。”於秋又道。

“可是,朝廷沒有那麼多錢啊!”李世民鬱悶道。

“我們夏國銀行在長安的分行已經開業了,我給於知行的批款權限是兩千萬貫,在的分行也即將開業,我給盧的批款權限,也是兩千萬貫。

揚州,荊州,蜀中的分行,在明年下半年也會開業,我給他們各個分行的行長的批款權限,是一千萬貫。

Advertisement

將其中一部分借出來,你就可以在所有的縣,甚至鄉里修建學校,讓所有適齡的孩子上學了,有我打招呼,他們不會不借的。”於秋看向李世民問道。

“七,七千萬貫,你,你們夏國銀行,怎麼會有這麼多錢?”李世民的頭連續嚥了三下口水道。

“年初拿下倭國之後,四五月份開始,倭國的金銀礦石,就在不斷的往我們夏國的冶煉作坊拉,按照流水上面來看,每個月至五百船,而且每船的運送量都在百噸以上,你說能冶煉出多金銀?

我們去大食的兩艘三千噸貨,雖然都只裝了半船的貨,卻即將拉回來兩滿船的金銀銅,足足六千噸,你說可以鑄造多錢?

當然,這都不算,夏國的二十多個集團產業,每一個的年盈利都在三百萬貫以上,你說,一年能盈利多錢?”

於秋一連串的問題,問的李世民更加發懵了,李唐的稅收漲三以上,他都已經欣喜若狂了,而夏國的收,不是每年漲三倍,而是至每年翻三翻,這簡直是太恐怖了。

要知道,現在的錢幣的購買力,可是比兩三年前戰頻繁的時候大了很多,夏國鑄造這麼多錢是想……

李世民現在突然知道於秋爲什麼在那些錢幣上印上簡單易懂的數字符,標示公元紀年了,他是想全世界都使用夏國的貨幣。

“所以,你這是錢太多,怕它貶值,來向我推銷貸款的嘍?”李世民的腦筋確實發達,居然讓他想到了這個層面上來。

“怕貶值?”

於秋笑了笑又道,“你覺得,要是我不想讓錢貶值,誰能讓錢貶值?”

“呃……”

李世民不得不承認,於秋這句話雖然囂張了一些,但確實是實話。

Advertisement

以夏國的經濟量,已經足以做整個東亞經濟的話事人,什麼貴,什麼便宜,於秋都有話語權。

所以,對現階段的於秋來說,錢已經只是一個數字,怎麼樣讓這個經濟制更加穩固,利用這麼強大的資本發展下去,纔是於秋下一步要考慮的問題。

在於秋的帳篷裡討論了兩天之後,李世民有些鬱悶的走了,大唐確實在夏國的幫助下,越發強大了,然而,他卻覺,自己和於秋的差距卻越來越遠了。

李唐明明是夏國的宗主國,然而,卻是然他覺,李唐像是幫夏國打雜的小弟,只要於秋不願意幹,不出人手乾的事,纔會給自己幹。

這讓他有種自己是電影故事裡的小配角的覺,很不爽。

最關鍵的是,目前這個況究竟是好是壞,他說不上來。

反對於秋?

他確實是讓李唐的百姓的日子過的更加好了,甚至,都快要讓普通百姓讀上書,普及全民教育了。

支持於秋?

他最終可能強大到可以任意指使大唐,將宗主國和藩屬國的位置顛倒的地步。

而實際上,他們連選擇反對的權力都沒有。

所以,他真的上奏朝廷,自請出海了。

而且,出發的時間,還定在了年前,他要儘快的按照於秋的意願完任務,這樣或許結果能更好一些。

至於代表李唐的首席議員,他建議讓房玄齡擔任,因爲,他邊最能接於秋的思維的,也就房玄齡,杜如晦和長孫無忌三人了。

長孫無忌他要留下來打理秦王府名下的各種產業,由於有了之前了一千多萬貫貸款,今年他也算是狠狠的擴張了一撥。

杜如晦,則是他選定的推廣教育的人,畢竟,京兆杜氏的能量,還是比較大的。

Advertisement

時間進臘月之後,於秋依舊在玉龍雪山這邊挨凍,夏國,李唐朝廷,乃至東亞各國,都進了年底的清點盤算期,而且果非常喜人。

李唐朝廷今年的稅收結餘,居然達到了六百萬貫,其中來自於商稅的收,高達四百萬貫,一下子比農稅多出了一倍,而由於降稅的政策,導致了李唐的耕種面積和納稅人口增多的況下,農稅方面的總額,也出現了好幾十萬貫的下降,只有兩百萬貫左右。

將近八的稅收增長,果還是十分喜人的。

當然,相比於夏國各個集團產業開啓的第一年終分紅,這六百萬貫,其實也算不得什麼。

幾乎在夏國各個集團都佔有一定份的李淵,在長孫無忌送過來了夏國這邊各個產業的財報和分紅後,看長孫無忌的眼神頓時就親切了好多。

國稅才收六百萬貫,府庫來自夏國的分紅,卻達到了七百五十多萬貫,這他怎麼不喜,大宴羣臣慶祝一番是必須的,給將這麼多錢弄到府庫來的長孫無忌升加爵是必須的,宰相之位或許還不夠資格,當一個主管天下財權的民部尚書,這小子絕對能行。

只是他沒有考慮到,這個任命對於李建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甚至險些讓李建繃不住了。

長孫無忌當了民部尚書,那麼東宮想要用錢的時候,還能寬鬆?

人家上任之後的第一項政策,就是減除國庫對於諸宮和府庫的用度供應,因爲,李淵拿分紅都能拿到七百五十多萬貫,比國庫的稅收結餘還多了,諸宮這兩年又因爲養鴨,養牛羊牲畜,種高產作所得的收,何必再要國庫的供養呢!

人家夏王府,就不要夏國的財政收供養。

拿到了比國庫的錢還多的錢的李淵對此自然是沒有什麼意見的,可李建就苦了。

國庫不給諸宮撥錢,他一年至了幾十萬貫的份例,長孫無忌把國庫卡死,他想調用公款都不能,這讓他以後要錢的時候,就必須得去找李淵,從府庫撥出,誰喜歡一個老找自己要錢的兒子啊?

李世民出這招也算是真狠,因爲,他自己可以在夏國分好幾百萬貫的紅,而且他自己諸多產業的盈利,也多達數百萬貫,年總收近千萬貫。

而有了這麼多錢,他明年不僅可以還夏國的一部分欠債,又可以做更多的產業,來賺更多的錢,自己這輸在了原始資本累積上,以後在財力方面,就完全無法跟李世民比較了。

現在,他覺什麼五姓七,簡直是弱了,跟著於秋混的那些個關中家族,僅僅是一兩年的時間,就在財力上追趕上來了,再過兩年,說不定就會全面超越他們,他們繼續抱守著那些農奴,田地和傳統產業,只能勉強養活自己,甚至,因爲開銷的不斷增大,他們會出現不敷出,啃老本的現象。

所以,東宮也急召開了一次會議,李建準備大量集資,來夏國未來開辦的產業,全面跟夏國合作做生意了,而且,他的集資目標不小,最低三千萬貫。

因爲只有這個規模的投資,才能讓他追上李世民在夏國產業中的投資,在未來,收與李世民比肩。

趙郡李,滎鄭,太原王,以及山東那邊保存下來的各個世家,幾乎要將一大半,甚至八九的現金供應出來,才能湊齊這麼多的錢。

口袋裡裝著一大疊夏國剛印出來的新版不記名存票,又稱之爲鈔票的長安夏國銀行分行長於知行在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呵呵一笑的就準備給於秋寫信,他之前待的任務,自己差不多完了,等將這些家族的現金收攏了之後,夏國銀行全面發行紙鈔的問題應該就不大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