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窗事發
張知魚懷揣地契船契, 一連幾日都在尋思怎麼跟家里說,眼見著天越來越熱,總不能船和鋪子白放著不住人, 那可不虧慘了,對于一個小財迷來說, 虧本比挖還疼吶。
幸而張家最近喜事多,整日又忙又樂, 就說張阿公吧, 自從一躍了竹枝巷子、大桃鄉乃至保和堂眾老頭里第一個寫書的,整個人的神面貌堪稱煥然一新,對著趙掌柜也敢聲趙老弟了。
又因置了幾百畝地,了結了好大一樁心事, 這老錢串子最近對錢都不甚上心了,蘿卜地也不管了, 只埋頭寫書, 筆桿子都咬壞幾只,還挑燈夜讀,托兒媳買了幾幅豬腦吃下去,企圖一書封神,二書得道。
只寫醫書是個慢活兒,跟張阿公一日神的心境很有些不搭,一著急他就有些上火,胡子焦黃, 上還起了一圈燎泡,又連吃幾幅黃連水平了心境, 才將初稿搞出來。
此書廢了這大忙人一個月的時間, 蘿卜地草都躥得比苗深時, 張阿公方滿面紅春風得意地宣布閉關結束。
張知魚抱著地契在阿公門口已溜達了不時日,因先前笑了他兩回,便始終沒敢邁出這步,要知這小老頭還很有些記仇,張知魚兩歲時在他院子里挖了一點土,都能添油加醋地嘰咕六年多,更別提傷了這顆充滿墨香味兒的書心了。
此日正逢張阿公完稿,心曠神怡之際揮手召了眾蘿卜開會,張知魚聽完一亮,笑道,就是今天了!
那頭端坐高堂的張阿公猛然打了個噴嚏,心說這是銀砸惦記他老人家啦。
一眾猢猻在底下捧書苦讀,張阿公將稿子小心翼翼地訂一摞,有心校稿前讓家里給點兒意見,誠然他自覺自己進步的空間已經很小,但始終還是有一余地不是。
當然,此事的真相是張阿公那打油詩給眾蘿卜在院里念了幾回,好幾次出門他都幻聽周圍有笑聲,日子一久就有些沒底,他又是個面子的小老頭,在外是萬萬丟不起這個人的,兒子兒媳就更不行了,若有個不是,他如何直了腰桿子做這個當家人。
遂眾猢猻便領了這頂要的差事,張知魚心里有事走得就慢些,張阿公又豈會專等一人,所以張知魚人還未至,就已經聽到阿公和小妹小姑嘰里咕嚕的討論聲。
張阿公道:“你們看前頭十頁紙也就罷了,后頭的東西你們看不懂,也不需要看。”
張知魚跟院子里散步的小關公公嘀咕: “阿公這是只要贊不要反對,也太□□。”
眾孩子也困:“怎不看后頭的,莫非于見人?”
張阿公險氣死,心說,專業意見問這幾個小猢猻,那不是對牛彈琴麼,保和堂眾大夫跟前兒還不夠他還顯擺的,跟幾個牙齒風的小破孩說什麼。
便罵:“你幾個至今連谷子都還分不清,倒想指點大夫行醫了。”
幾個小的憤憤:“我不會分,但我會吃!”
張阿公充耳不聞,訓道:“趕看。”
張知魚多也知道阿公怎麼寫的,畢竟這書的第一責編可是來著。
張阿公不僅對寫書有一套,對賣書也很有一套,不知是不是那箱金子的圣讓他得到了凈化,竟然無師自通地學起葉二郎賣貨的手段來。
那日小林掌柜說外頭有許多人想看他寫養娃經,張阿公便忽然開了竅,私下跟魚姐兒商量,不若序就寫如何養娃,兩兩捆綁,既想看孩子的有了想看的,又想看醫書的有了想看的,豈不是一書兩賺?
小關公公聞言便說:“你們家人真的是天生的錢串子。”又云,“江南人果然風氣不同,寫書的考學的說起生意,都一套一套的。”
屋里已經討論開了,張知魚還在院子里磨蹭,鬼鬼祟祟地蹭到小關公公邊,小聲說,:“小仁叔。你幫幫我,到時候給我求。”
小關公公不樂:“什麼小仁叔,聽起來一下像鄉口挑大糞。”
張知魚從善如流:“關大俠,眼前有一位小子正需要你的拯救。”
關大俠聽人耳,沉思片刻,終是點頭應了下來笑:“到時挨打,我可以將你提到房梁上坐著,干爹自然就打不著你了。”
張知魚才不愿意站在房梁上,心說,這聲大俠還不如說給夏姐兒聽,起碼夏姐兒能為站起來跟阿公對打,且阿公點燈熬油眼下青黑,夏姐兒還有些勝算。
小關公公笑:“君子口不手,我給你琢磨琢磨。”
話音未落,張阿公瞟到了門口的大孫,笑:“張知魚,請坐。”
張知魚同手同腳含淚席。
張阿公皺眉,覺得這孩子今日有些上不得臺面,不就是在眾人跟前說說自己的想法麼,這就怯場了,看來以后還得練練。
張知魚正想開口,張阿公數了數,見人到齊了,清咳一聲后便挨個點名,大桃今日回鄉去了,張阿公在本子上狠狠記了一筆方看著下頭須笑問眾人,言道有什麼需要改的地方,大家都提出來他瞧瞧。
張知魚每次想都被阿公按了下去。
阿公覺得,最好的捧哏得留到最后,那時,才一個掌聲如雷呢。
夏姐兒幾個,字還認得不大全,阿公還寫得跟鬼畫符似的,幾人又不敢吱聲看不懂,遂連蒙帶猜囫圇念了一遍,也不知寫了個甚意思,只見上頭有好些骨人骨圖。
幾個孩子用手臨摹一回,都笑開了,覺得可怕沒有,可倒是有一點。
夏姐兒看著骨頭就想起外頭的走地,想起走地就想起娘做的蘑菇,開堂不過幾分鐘竟咽起了口水,給張知魚嚇得直把的脈,懷疑小妹是得了癔癥。
夏姐兒好容易收回口水,便站起來沖阿公提議:“阿公,我有話兒說。”
張阿公笑瞇瞇地看,覺得小孫也進步了不,果然讀書使人知禮吶,便和藹地回:“說來給阿公聽聽。”
夏姐兒頓時眼冒綠:“我想吃兩只看看骨頭,不然怕玷污了阿公的書。”
“兩只?”張阿公破了音,“這般大的肚皮,倒要兩只來填它,再大的家業到你們手上,我看轉眼也得敗個!”
又道:“簡直是夏蟲不可語于冰!”
說完,揮手讓夏蟲坐下,又看了水蟲一眼,暗暗揣測,這個是兩只,這個就是兩頭牛了,一屋子家禽走,不聽也罷。
思來想去,張阿公覺得還得問魚姐兒,便是夸贊這孩子也能夸到點子上些,就是闖禍時鬧得也比這幾個大,但最近家里一片欣欣向榮之景,完全沒有可供闖的禍,便樂呵呵地指著魚姐兒起來說說。
張知魚看了姑姑和妹妹一眼,皺眉思索了一下,想著阿公今兒神不錯,子骨也還算強健,方說:“阿公,我對你的書沒有意見,但我給娘買了船,還給小舅買了個院子。”
“買船買屋子啊,不錯不錯,坐下。”張阿公笑著點頭,又道:“原來有問題的是你啊。”
說完,眼前一黑,問:“你說什麼?”
張知魚有些肝:“我買了鋪子和船給小舅和娘。”
孫婆子火速起關了大門,如今張家也算有些臉面了,打孩子都不哭聲傳出去。
張阿公倒沒發火,只問:“你買了多錢。”
張知魚對家里是不會撒謊的,遂老老實實地說:“不多不多,也就四百兩吧。”
“四百兩還不多!”張阿公險痰卡住嗓子。
其實張知魚說的是真心話,如今張家還真拿得出這筆錢。
雖然跟別的富戶還不能比,但他們家也是吃喝不愁的小康之家了。
有地請人種,春秋就有了收,紫茉莉再過幾月賣了也是進項,況且屋子里還剩了百多兩銀子沒,家里還有百多兩,阿公寫書賺的二百兩還不見他拿出來花呢。
所以,無論如何這四百兩對如今的張家來說,都是能拿得出而不用傷筋骨的錢。
只是張家一直掙扎在溫飽線上,除了買地還從來沒有一下子花過這麼大筆的錢。張阿公先前還給二百兩嚇了,四百兩豈不是兩只手也嚇了,倒時寫書用就是造孽了。
顯然張阿公也非吳下阿蒙了,有那七百兩銀子打底,他老人家聽后雖然心已經跳到嗓子眼,但想到家里的存銀到底咽了下去。
只孤零零地對著門神像拜了兩拜,再回首已是老花眼,想起往日的王阿婆買藥都得讓兒媳婦做活補家用,忍不住慨道:“咱們家前十年,拼了老命,屎都恨不得存起來賣,最后才攢下幾十兩銀子,如今竟然已拿得出四百兩來買船買鋪了,可見我這個當家人做得還不算差,閉了眼也對得起列祖列宗了。”
眾孩子都記不得往日苦了,聽阿公一說也嘆起來,夏姐兒笑兩聲道:“阿公怎娶上媳婦兒的,我娘說不我嫁窮漢子呢。”
張阿公給這孩子問得一愣,仔細琢磨一回,才臉紅道:“約莫我那會兒長得俊吧。”
王阿婆正靠門上看他幾個演大戲,聞言忍無可忍留了一句話:“傻子,那是因為我瞎!”說完拉著兒便回了房。
前世不修,這輩子遇見這麼個老冤家!
幾個孩子哈哈大笑,唯獨魚姐兒憋出傷,還有事兒在,很不敢得罪阿公吶。
張阿公臉皮跟小庫房似的都蹭蹭長,當下便宣布散會,面如常地拉著魚姐兒嘆一回后,又問買的是什麼鋪子什麼船,待魚姐兒一一說了,他就孩子的頭道:“你帶著小姑妹妹去玩兒吧,這些事暫時還用不著你心。”
先前他就知道,這孩子一直心心念念要給娘買船開鋪子做生意,心里也有點兒數,此時得了消息也不算特別驚訝,怎麼說也是他教過的孩子,是個什麼子自己還是知道的。
而且魚姐兒賺的錢,大頭已經拿給了家里,想補外家和娘,也是的孝心,世上哪有不許孩子親外家的道理呢。
晚上李氏回來知道了這事兒便忍不住紅了眼睛,想著兒不僅給買船,還連李家都考慮到了,便將人攬在懷里道:“那你上豈不是沒錢了。”
張知魚笑:“還有呢,沒有我也會賺,如今給娘買鋪子,以后我還能給家里買更多。”
“那爹呢?”張大郎見兒向娘,難免吃醋:“如今魚姐兒已經記不著爹了。”
張知魚皺眉道:“爹,沒找到好腰刀給你呢,等以后去府城見著好的就給爹買。”
張大郎笑:“轉眼就推到府城去了,等到猴年馬月才爹吃著你一點孝心。”
“這般大的人,還是老子呢,倒跟兒要起東西了!”李氏此時正偏兒,轉頭對著丈夫就是一頓罵。
張大郎素來是個妻管嚴,又是兒奴,為怕以后在家連飯都吃不上,只得歇了氣,不敢再提啦。
張知魚有驚無險度過這事兒,心頭松了好大一口氣。
但是麼,船跟置宅是一樣的,就算同意花了,大家也要去看看長什麼樣子。
那船小關公公后頭去看過了,他也覺得不錯,不然也不能魚姐兒花了這筆銀子,早便提刀跟榮家算賬去了。
次日下午,一家人得了空便一起去河上看魚姐兒買的船,院子麼,張阿公表示除非他中風了,不然打死他也不往那跟前兒走一遭。
實在是再好也不是自己的。
既已經給了李家,他怕看到院子太好,眼睛滴人看出來,說自個兒是兔子的。
實則他老人家不知,兔子這事兒有他家幾個孩子幫忙,這花名早就在竹枝巷子傳開了,就連大桃鄉也有人跟著種蘿卜的,世事難料,搞不好就有人種蘿卜開的竅,得了兔仙青睞,夢說了如何發財呢?
張知魚看阿公一張老臉忽喜忽憂傷,跟川劇似的,心說真不愧是張家第一戲,就他一個人也能有這麼多花樣。
有阿公的臉解悶,路也短了,一晃就到了月湖,這頭離著衙門近,張家人除了張大郎都不怎麼過來。
所以張阿公看到是在這兒買的船,心頭還很有些吃驚,等走上船吃驚的就不是他一個人了。
幾個小的沖上便撒了歡地跑,以前李氏的船們不是沒去過,但都知道不是自己的,所以從來都不敢在上頭隨便跑,萬一弄壞了也要銀子賠呢。
自己的麼,挨頓打就好啦。
張知魚已經十來日不曾見到這艘二層大船,它變得更不一樣了。
帳幔已經被榮家取下來變賣換了銀子,里頭只有些有些枯萎的花草盆栽,地方看起來比那日更加寬闊了。
張家一行人走在上頭都不覺得擁。四面許多地方都是敞開的,廚房在二樓,就是自家人住在上頭也不嫌擁。
張阿公看著這艘大船臉上也笑起來,覺得這孩子還有些運道,能買這麼大艘船回來,他老人家也是水上飄過的,這麼大這麼亮地段這麼好,不用細看就知一定是好船啦!
眾人在船上逛過一回,都春風得意地站在二樓巡視周圍的船家,只覺得再沒有比小張更可的的船啦。
小關公公忍笑,張家人見只耗子也得取個名兒方便記。先前還說要他救麼,這才多大會兒功夫,這船都姓了張了。
月湖四都是畫舫,四個角都掛了紅燈,白日還不顯,天黑了就很好看了,張阿公覺得自家的船這麼好,明兒他怎麼也得掛幾個好的,把這些船都給比沉嘍。
張知魚看著亮起來的燈,也湊到小關公公跟前笑:“小仁叔不是想吃大螃蟹麼,我聽說晚上在船上點了燈,悄悄的等著就有螃蟹爬上船。”
小關公公臉也跟燈籠似的,都不用火就將船里照得燈火通明,心頭想玩想得要死,臉上還假惺惺地說:“我長在宮闈也沒什麼耍子,哪里知道這個快樂呢?但總不好大家跟我一塊兒熬夜。”
他生得清秀,世還慘,又不日將走,李氏婆媳頓時憐心大起,笑:“今兒晚些家去,你也玩一回。”
這日張家人便在新置來的船上待至夜深,等得四周俱暗,只剩漁晚歌,方點了一站豆燈放在前頭。
風中豆火飄搖,漸漸有悉悉索索的聲音爬上船來,張知魚提燈拽住一只螃蟹腳遞到小關公公跟前,笑道:“你有螃蟹吃了。”
四周琴聲渺渺,張阿公跟也跟只老板鴨似的躺在船上,子隨著水流微微晃,心說,這輩子還沒過過這麼好的日子呢。
張知魚和姊妹們并排坐到一起,到看有沒有螃蟹上岸,可惜等得半夜也只有那一直小青殼給小關公公玩。
齊悅一腳跌進了陌生時空 梳著婦人頭,不見丈夫麵 獨居彆院,冷鍋冷灶冷眼 開什麼玩笑 既然我是這家中的大婦 自然我說了算 好吃好喝好住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再跟我鬥再跟我鬥 外科聖手嚇死你們
姜蜜是太后侄女,是硬塞給皇帝的女人。縱使知道皇帝表哥不喜歡她,她還是一廂情願的入了他的后宮。可惜費盡心機,下場卻不怎麼好。重生後姜蜜想通了,與其跟無心的帝王耗一輩子,不如找個對自己好的人嫁了。閣老家的公子溫潤有禮,忠勇侯家的公子英勇俊俏,鎮國公家的世子溫柔和氣,姜蜜掰著指頭算著可謀劃的人選。當太后為了侄女向新帝討要恩賜時,眾人皆以為姜家會趁機求得讓姜蜜入主后宮的機會。新帝平靜地看著姜蜜紅著臉小聲的回道:“臣女,想……想求陛下給臣女賜婚。”平日里溫潤寬和的皇帝眼中乍現戾色,手中把玩的玉扳指碾個粉碎。
大將軍只喜歡他的劍,不喜歡女人。 老夫人擔心兒子身有隱疾,自作主張,給兒子房裏塞了一個人。 將軍征戰歸來,就多了一個小通房,豐肌豔骨、媚眼桃腮,一看就不是正經姑娘。 —— 小宮女阿檀生性膽小害羞,只因容貌妖嬈,被當作玩物賜給了將軍。 將軍其人,冷面冷心、鐵血鐵腕,世人畏其如修羅。 阿檀嚇得要命,戰戰兢兢地討好將軍:“奴婢伺候您更衣,奴婢很能幹的。” 一不小心,把將軍的腰帶扯了下來。 這婢子一來就解他的戰袍,果然不正經。 將軍沉下了臉。 —— 日子久了,將軍想,小通房雖然不正經,但是對他百般愛慕,他很受用。 他時常欺負她,看她紅着臉、淚汪汪的模樣,偶爾還會覺得,這個女人或許和他的劍差不多重要。 直到有一天,皇帝要給將軍賜婚,將軍前腳拒了婚,後腳回到將軍府…… 他的阿檀呢? 她跑了,不要他了! 將軍赤紅着眼,折斷了他的劍。 —— 武安侯傅家被抱錯的嫡女回來了。 衆人嘆息,可憐美人絕色,卻在外流落多年,還生了孩子,此生討不得好姻緣了。 誰知道,在那日賞花宴上,京城最出色的兩個兒郎,大將軍和崔少卿拔劍相向,爭着給傅娘子的孩子當爹。 *帶球跑的火葬場,十分正經的笨蛋美人和假裝正經的傲嬌將軍*
威平侯被歹人設計戰死沙場,皇帝昏庸,長公主爲保威平侯家業,咬牙把剛生下的女兒謊報爲兒子,承襲世子之位。 鍾華甄重活一世,作爲世子,被選入宮中做太子伴讀。 太子大她兩歲,最喜她識趣,尤愛帶她四處玩。 鍾華甄看着眼前這位纔不到十歲的小太子,一時無言,難以想象二十年後,他將會是統一九州的鐵血霸王,手段狠辣,殺戮無數。 …… 鍾華甄不喜血腥,長公主對她也沒有要求,她準備在未來皇帝面前刷個竹馬分,在京城過個平安日子。 但她長相越來越出衆,十五歲那年,身形同樣越發窈窕。 爲護住身份,她故意與太子鬧翻,藉故稱病,從此以後,府門緊閉,不再出門。 未曾料太子竟腆着臉把自己灌醉,半夜翻|牆跑到她房間向她道歉。 他喝得太醉,一夜醒來後不記得自己做過什麼,只發現自己衣衫不整趴在她床上,背上的血痕疼得厲害。 鍾華甄身體似乎真的不太好,披着斗篷衣,蒼白着臉皺眉朝他道:“殿下來我屋子,就是爲了動我寵婢?” 太子坐起來,臉又紅又白,不情不願向她低頭致歉。 鍾華甄后退一步,謹慎道:“那是我最寵愛的婢子,便是出了此事,也請殿下勿要奪人所愛。” 太子不在乎說:“你的便是我的,分那麼清楚做什麼?” ——鍾華甄收到的第一封情箋(jian),來自還沒長大的臭屁太子。
蕭窈記恨崔循,是因初到建鄴的一場雅集。 她遭了好一通奚落,沒忍住,扯了王四娘子的珠花,鬧得人仰馬翻。 這場鬧劇因崔循的到來戛然而止,原本在她面前高貴自矜、眼高於頂的世家閨秀們紛紛變了臉,溫柔小意得令人牙酸。 因崔氏是世家中的世家,崔循是族中最看重的嫡長公子。 他是天上月、高嶺雪, 是芝蘭玉樹中最高不可攀的那枝。 一句“公主年少輕狂”,蕭窈回宮罰跪了一宿。 頭髮花白的父皇看着她直嘆氣:“你回武陵,挑個表兄嫁了吧。” 蕭窈恨恨道:“我偏要折了他。” * 崔循自少時起,便是世家子弟的典範,規行矩步,令聞令望。 直至遇到蕭窈。 他曾親眼見蕭窈才收了族中五郎的桃花,轉頭又拿了謝三郎的杏花,眉眼彎彎,笑得比花還要嬌豔。 胸無點墨,輕浮、嬌縱。 罰她抄再多遍經書,依舊屢教不改。 後來,仲夏風荷宴。 被下了藥的蕭窈撲在他懷中,釵斜鬢亂,杏眼迷離:“你不幫,我就另找旁人去了……” 崔循這才知道,他不喜的,只是蕭窈對旁人嬌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