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夫郎家的贅婿首輔 第224章 盛世一統9

《夫郎家的贅婿首輔》 第224章 盛世一統9

第二百二十二章

今年村裡要蓋的東西多,還都是大傢伙的——原本村民想祠堂族學,那就是幾間大瓦房的事,結果沒想,蓋的都快鎮上老爺家的院子了。

還請了鎮上人手過來。

東西兩村男丁一看,還想著黎家真是客氣了,花這個錢請外人幹什麼,蓋屋砌磚,他們都會,哪用外頭人。結果就見那鎮上的,還將圖紙掏了出來,又是劃線,又是指揮,連著窗框木材都是雕花的,做的可緻了,跟村裡自家蓋的屋院可不同。

整個夏日就在忙忙碌碌中度過。

祠堂是起在兩村中間的山腳略高,底下散開就是過去埋人的墳地,這片平時除了節日祭拜燒香,兩村村民很來的,環境清幽,樹木枝繁葉茂,一的森森涼意,距離水源一刻左右的路。

緩山坡,從兩村底下看過去是橫著一長條,前頭是一個門牌宅門,三間瓦房,中間是過人的走道,左右兩間,一間是空房,隨便以後看門的,或是求庇護的都

往後越來越寬,是個凹字型,由主四間和左右四間側屋組的,裡頭靠牆壁一排排都是用青磚木頭搭建的隔板,用來放牌位的,牌位前放案桌,祭拜燒香用的。

主位正房間,擺著黎周周阿爹的牌位。

祠堂砌好后,兩村是一村一半,中間的四間正屋,那也是對開,不過黎顧兩家放在正中,這也是應該的,黎家出的錢,

請祖先牌位位。

屋裡冷意,案桌上香火繚繞。

顧阿被人扶著,著早去男人的靈牌,說:「好啊,有個地方遮風避雨的,我以後沒了就擱你旁邊。」

「娘你說什麼呢。」顧大嫂呸呸了唾沫,說:「現在是福的時候,兆兒升了,你也好,朗著,在這種地方說那晦氣的幹嘛。」

Advertisement

顧阿倒是不怕死,不過知道小輩們好心就不說這個。

「周周和福寶呢?」

「估計還在隔壁同他阿爹說說話。」

黎周周跪在團上,給阿爹磕了三個響頭,福寶也跟著做,上了香,黎周周側頭跟福寶說:「你去外頭看看爺爺和曾。」

「好。」福寶點點腦袋,便出去了。

屋裡沒旁人了,黎周周才著阿爹靈牌說:「阿爹,我聽杏哥兒說,黎三一家過的不好,那倆老的著補丁時時挨,討飯討到杏哥兒門前了,杏哥兒沒給,帶著王石頭上黎三家門罵,自此後就不敢再來了。」

「說這些造口孽,可每次想到模糊記憶的阿爹,我不說了,枉為人子。」

「阿爹,以前在昭州,現如今回來了,家裡日子很好,您看在眼底,只是要是有下輩子,還想一家人,多在您跟前儘儘孝心。」

黎周周說完又磕了頭,著阿爹的靈牌許久,這才出了門。

院子中間移植了一顆槐樹,圍著樹榦砌了一圈欄桿,顧阿同黎大一坐一站正低聲說話聊天,顧阿拉著福寶的手,說:「曾怎麼瞧都瞧不夠,你爺爺會養孩子,養的多好啊。」

黎大就笑,跟顧老太說:「子骨隨他阿爹。」

「那是,曾,福福可壯實啦,不信您。」黎照曦說話了幾分,哄得曾樂開了懷,連連說:

見黎周周出來了,眼眶微紅,在場的誰也沒問多提。

顧阿就說:「周周是好孩子,福福隨著周周個頭長,可好了。」

「模樣像顧家的漂亮,兩頭挑好的長了。」黎周周扶著阿胳膊說。

顧阿一聽果然更高興,孫子顧兆贅,如今做到頂尖,這是整個顧家最難的事了,可也沒辦法,如今聽黎周周說福寶也占著顧家的好,自然高興。

Advertisement

福寶是姓黎,以後是黎家孩子黎家祖墳,可怎麼說里也流著顧家的。黎家得了兆兒,也沒忘了照拂顧家一把,已經很好了。

一大家子往出走,大夏天的,這祠堂不知道是新蓋的還是別的緣故,一進門就冷颼颼的冷,小輩們自然不敢讓顧老太多留——怕不幹凈,顧老太都八十多了,萬一被盯了去。

外頭大門口,顧大伯家兒子接人,長得結實壯碩,是下地種田的漢子,臉也曬得黝黑,見阿出來,說了兩句,便彎著背。顧阿在大傢伙幫忙下,巍巍的爬了上去。

「回吧。」顧阿說。

顧家小輩便同黎家告了別,兩家一東一西的回村。

沿著土路下去,這邊靠山的是祠堂,另一頭靠大路的地方就是新希了——族學。

族學也蓋的七七八八了。

其實黎周周看,就是很樸實的院子,沒村裡人說的什麼繁瑣氣派,有點像昭州的學校——比那個要小。

大門,長方形帶迴廊的院子,中間花園,栽種了矮松等。後頭沒多遠蓋了屋舍小院——這是夫子住的地方。

離河邊近,方便吃飯洗打水,正面過去遠是一無際的麥田,背後靠著水流。景緻上不如山上幽靜,但生機,充滿了希

八月末族學正式蓋好了,連著夫子屋舍,裡頭傢桌子都備好了。

杏哥兒自打聽了周周話,回去隔天就跟公婆說了,也確實如杏哥兒猜想那樣,兩老口很快便同意了。

這麼些年,小兒子同杏哥兒在府縣做買賣,省吃儉用的辛苦,每年給家裡捎回來一半銀子,老大一家也沒什麼話可說,田也有,底子也厚,分吧。

王家分家痛快乾脆也和氣,老兩口是隨著老大過日子,村裡的祖屋是王石頭大哥的,田地兩兄弟對半分。王大哥沒意見,這麼多年,他們家佔了弟弟便宜了。

Advertisement

宅地的錢是王家老兩口掏的,杏哥兒也沒推辭,上謝了公婆。之後蓋院子,杏哥兒想了下,沒蓋太大,王石頭還納悶,覺得不像杏哥兒了,手裡有錢,咋就不蓋個大的?

杏哥兒格其實有點像他娘,雖然做買賣學乖斂不,屬於有炫耀本錢了,劉花香是六分炫耀十二分,杏哥兒便是打個一半。

要是不炫耀,但得憋死杏哥兒了。

此時杏哥兒白王石頭,說:「你當我不樂意啊,咱倆在府縣做買賣,村裡人都想著咱們手裡多錢,不過沒明面,還能用元元上學花銷大貴堵塞回去,要是這次蓋個大院子,氣派的像大伯家,這村裡人肯定知道咱有錢了。」

「大伯家蓋的氣派,那是顧大人當的,咱們可比不得。」

當然村裡人知道這也不是最主要的。

「木三娘十一月就出了孝期,到時候年底婚事辦了,三娘同元元住在村裡,元元去上學,三娘照看家裡,二哥也住過來一起了。」

「咱們倆如今也算年輕還能幹幾年,給孩子攢攢底子,接著去府縣做買賣,過年回來就,院子蓋太氣派太大了,三娘是府縣人,一個新婚婦人,你不知道村裡婆娘的,就怕到時候兌三娘。」

王石頭聽了,直誇杏哥兒說得對。

「那當然了。咱們手裡有錢,以後回村養老,還怕蓋不起大屋住?」杏哥兒也為自己思慮周道而得意。

宅地略偏了幾分,但離著族學倒是很近。

小院子蓋了四間正屋,一排灶屋和糧庫,杏哥兒王石頭一間,中間一間堂屋,小夫妻一間,還有木三娘娘家二哥一間房。還真沒多蓋。

蓋的簡單速度也快,村裡人瞧見了,難免在劉花香跟前念叨:「你家杏哥兒咋就蓋這麼點屋,王家分家的時候,你也不給杏哥兒主意。」

Advertisement

還有說王家老兩口不公道的。

然後沒兩日,王石頭爹娘就找上來了,給了倆孩子銀錢,讓把灶屋對面的側屋給補齊了,原話很氣,「蓋這樣,像什麼話,你們是不是對分家我偏你大哥有意見?」

王石頭杏哥兒:……

當然是沒啊,這分家都說好了,心裡沒委屈沒怨懟的。

他們是拿銀錢回去,可這麼多年在村裡伺候照顧爹娘二老的也是大哥大嫂,老人家不舒服了,有時候找事撒火了,全是大房著,給銀錢那也是孝順父母,敬兄長。

這沒啥。

王石頭自然不肯要爹娘銀子給他們補齊側屋,最後好聲好氣送走爹娘。

王家老兩口差點委屈氣背過去。杏哥兒哪敢擔著責任。

「……蓋、蓋吧,是我沒想到這面。」杏哥兒慫了,也是臉皮火辣辣的。

後來側屋補了,後院茅廁豬圈都給齊活了,傢也是新打的——王大哥給送了幾個大件柜子床。

如此全村才沒人說王老頭老太是學黎狗子——黎大爹的名字。

黎家那老兩口分家偏頗,鬧得兄弟反目,老年凄苦,都已經了東西坪兩村的教訓經驗模板了。背地編排孩子不孝順孽障,那就拎出王二狗,說你第二個王二狗,遲早死在水田裡。

說長輩偏心到胳肢窩,那就拎黎家上輩說事。

九月初,兩位夫子風塵僕僕的前後腳到了,還帶著家僕。這村裡人一看,咋還有馬車有僕人的,跟著一般的夫子不同,黎家人還去接了。

瞧熱鬧回來的就說:「可不得了了,我聽周周喊人進士呢。」

「還有舉人,這舉人是不是哪個舉人老爺?」

「應當是的吧?」

村裡唯有秀才,哪裡見過舉人,聽說舉人老爺就能當了,如今到他們村裡族學來教學,這下次兩村再次到『顧閣老"的威力了。

元元問過周周叔,周周叔說不礙事,才給府縣的同窗妻兄寫了信,讓其速速到他們村,還留了

木二郎是八月中到的,不僅自己來了,他娘、還有妹妹也跟著過來了。

杏哥兒家裡屋子那時候蓋了,正好能住下。

兩家親家見了面,木母有些誠惶誠恐的,說:「……不知道親家你家這麼大的關係,咋、咋就——」

「也不是我家,親家母別這般說,咱們倆家親事定了,我現在就等三娘出了孝期,好把婚事辦完,不然我可不放心,三娘這麼好的姑娘。」杏哥兒這麼多年買賣沒白做,安了木家的心。

木母心也定了下來,在府縣接到西坪村來信,二郎看完大驚失措,一問竟是這麼大的關係,以前兩家也算門當戶對,如今就怕人家嫌他們家了。

二郎見家裡人面上憂心忡忡,便說:「我知道王元秉,斷不會是慕虛榮嫌貧富攀高枝的人,不然當初也不會把三妹說給王元的。」

「他是好的,可就怕他家裡人。」木大郎說。

二郎思慮一下,便說:「不然這次我帶母親和三妹一同過去,咱們倆家本來就定了親事,如今王元替我引薦族學,便由這個名頭,母親同我謝首輔夫人,帶上妹妹就說散散心。」也好讓妹妹安心。

木母有點怕沒規矩,讓王家看輕了他們木家,可思來想去還是咬牙贊同了二兒子說法,就去看看吧。要是人王家嫌了他們家,那就希看在二郎面上,好好說,別壞了家三娘名聲。

誰知到了村中,王家十分看重,還蓋了新屋,給二郎都留了屋子,還說親后,小兩口同二郎搬到村中,長輩還要去府縣做買賣。

木母心便安定下來了,王家蓋屋前就想的周道,家三娘著想,還替二郎想著,這麼好的親家,可是上輩子修了福氣來的。

黎周周聽說木家人來了,便說一起吃個飯。

「我和福寶不日要回京里去了,本來想跟爹一起走的,爹在村裡待得樂呵了,說等院子收拾整齊了他再過去。」黎周周無奈沒法子,可在村裡住久了,他想相公了。

「正好看看元元未過門的媳婦兒,孩子親怕是趕不及了,現在見了面,送了禮,就當提前祝賀了。」

木家人聽聞首輔夫人請客吃飯,當即是忐忑拘束,哪怕是木二郎也沒了讀書人往日的『坐得住"了。木三娘更是害怕,怕自己失禮,怕夫人瞧不上

元元便說:「周周叔人很隨和明禮的。」見兄妹二人還是張,想了下,岔開了話題說:「你不知道吧,我那堂弟福寶讀書學問可好了。」

「我雖是年長他許多,可學問上比不過。」

木二郎三娘紛紛引起了好奇。

元元見三娘不擔憂了,便繼續道:「當時我們才回來時,阿爹當著周周叔面還說,元元學問好,福寶要是有什麼不會的,儘管來問。我那時候想福寶才十三歲,我都二十了,是大哥哥,自然要多照顧福寶。」

「後來呢?」木二郎追問。

元元實話實說:「比不得。福寶記很好,讀書比我多還雜,寫文章天然去雕飾,沒那麼多繁瑣匠氣,水到渠,對事更是言之有,字也寫的比我好。」

「真有你說的這般厲害?文章就不說了,你說對事言之有,他一小孩子,哪裡來的見識?」木二郎倒是想辯一辨,「定是你護著小孩。」

他沒說因為顧念福寶是首輔家的哥兒,才諸多誇讚。

元元哪裡看不出二郎所想,他原先也是如二郎一般自大,覺得自己比福寶年長,又是男子能外出見識,苦讀多年,可最後不服不認輸不

他說:「我那堂弟,四歲時在京中,而後隨家裡人去了昭州,聽他說便開始隨著父親啟蒙識字,六歲時,跟著阿爹外出去底下幾個府縣遊玩,七歲時昭州建了學,夫子皆是舉人進士之列,沒幾年,滁州孫大家到昭州,教他學問,還有其夫人白先生教福寶作畫……」

一頓下來,木二郎聽得目瞪口呆怔住了。

王元說:「夫子奉為圭臬的《三年兩考》——」他並未說,二郎已經明白過來,臉上皆是愧。

「我不該先為主,覺得他年齡小,是個哥兒就輕視他。」木二郎愧反省。

王元就說:「二郎,咱們要學的還多著,能自省就好,不為晚,甚至此時當頭一棒,以後定要更為努力。」

「自當。」木二郎也正了。

這番話說完,木家兄妹便不張忐忑了。木二郎是一心為了學問,想見見王元口中所說的福寶,木三娘則是看完聽完,覺得未來夫君是個正直自謙的人。

這頓飯吃的賓主盡歡。

飯後,三家大人坐在一起閑聊,外頭院子樹下,桌上放著西瓜。福寶拿了一小牙慢慢的啃著,一邊聽木家二哥說文章,其實他興緻缺缺,這個文章可無趣了,還了人說什麼子哥兒應當如何如何。

「聽他胡說八道放屁。」

木二郎:……

讀書人辯駁沒什麼,可咋就髒話出來了。

福寶說:「照他所說,那他娘就不該生了他下來,人-沒有了,他從哪裡來?前幾年打仗,戰士死傷許多,若是把子哥兒束之高閣,從一而終約束禮教人-,大曆如何發展?」

「往小了說,人這輩子這麼久,我今日喜歡吃西瓜,明日喜歡吃梨子,我總不能要吃一輩子西瓜,吃個梨子就要被打死?要為西瓜守一輩子,要是西瓜壞了爛了,我還要留著啊?想得。」

「大家都是人,憑什麼男子就能想吃什麼吃什麼。」

「我才不樂意呢。」

福寶咔啃完了西瓜,說:「這天下寫書的大多是男子,寫的容也多是偏頗男子的,我也要寫個文章,就寫子哥兒吃什麼吃什麼,同誰玩同誰玩。」

哼!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