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軍事歷史 我要做太孫 第572章 出宮見聞

《我要做太孫》 第572章 出宮見聞

 “陛下,給各位大臣的賞賜已經備下了,請陛下過目。”

 坤寧宮里,朱允熥用完了晚飯正坐在椅子上看書,徐妙錦將一份名冊遞到他面前。

 隨手接過,朱允熥將名冊放在一旁的茶幾上,“你安排好了就行,這件事你就做主吧。”

 “陛下,宮里給太監宮的賞賜,按照去年的如何?”

 “呵呵,我都說了讓你做主,你看著安排就是了,你是皇后,這點事就不用向我請示了。”

 “是,臣妾遵命!”

 朱允熥拉著的手,讓坐在自己旁邊道:“給你家的賞賜又減了?三還是一半?”

 徐妙錦巧笑道:“還說讓我做主,原來是看過了。”

 “我真沒看……你的心思我還不知道嗎,說吧,了三還是五啊?”

 徐妙錦回答道:“三……魏國公府家大業大不愁吃喝,給一點賞賜也無妨,省下的錢還不如用在別的地方……”

 朱允熥有些哭笑不得的道:“這是家業的問題嗎,給了賞賜了別人就該說你娘家的皇恩衰減,甚至會聯想到你在宮里不……

 為了一點東西,就讓他們這樣測度,實在有損朕的臉面,也有損你這位皇后的威儀,這樣吧,把缺的三補上,再加三……”

 “陛下……”

 徐妙錦想要出言攔阻,可是被朱允熥抬手給止住了,將的手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輕輕的婆娑著,

 “別想那麼多了,自從你宮做了皇后,徐輝祖就一直稱病在家,閉門修養,幾乎不見外客……

 你兄長已經這麼謹慎了,你又何必再多慮呢,聽我的,這件事就這麼定了!”

 徐妙錦知道這里面的輕重,他們二人所說的都不是財的問題,而是各自的擔心。

Advertisement

 徐妙錦擔心的是自己娘家恩榮泰盛,難免會讓家人恃寵而驕,也會讓其他人心生妒忌。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一旦為別人十分矚目的對象,無論在什麼朝代都不是一件好事……

 也正是為此,所以徐妙錦進宮之后也許是例常的有一點賞賜,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別的恩待。

 朱允熥擔心的是有人編排猜測帝后之間的關系,所以該有的恩榮還是要給的。

 自家的事自然抵不過皇家之事,所以徐妙錦遲疑了一下,還是點點頭道:“是,臣妾遵命……不過與其他國公賞賜的一樣也就是了,不能在加了……”

 “哈哈哈,呵呵呵……”朱允熥不自覺的笑了起來。

 “你笑什麼?”

 “我笑你真會持家,不錯,一心想著夫家,胳膊肘沒往外拐……哈哈哈……”

 “陛下,你再笑!不許笑!……不許再笑了……

 嗯,嗚……嗯”

 徐妙錦還要再說,可是一雙紅已經被堵住了,子也立刻癱了下來……

 伺候在一旁的小青見狀,趕招呼其他宮悄無聲息的退下,順便把門給關上了。

 朱允熥可不習慣自己在殷勤耕耘的時候,被多雙眼睛盯著,那和拍攝某種片子的男主角有什麼兩樣?

 就是被別人清晰的聽在耳中,也不習慣!

 站在寢殿外面,小青摳著手,臉上微微有些發燙……

 朱允熥這個勤勤懇懇的老黃牛,在把土地來回犁了兩遍之后,累得氣吁吁,渾冒出細汗,這才停下來口氣歇一歇。

 “過年了,京城的街市上比較熱鬧,你宮之后還沒有出去過吧,改天帶你出去逛逛。”

 “陛下……”

 徐妙錦從被子里出一個頭,趴在他的臂彎里道:“按照宮中的規矩,后宮嬪妃是不能擅自出宮的……”

Advertisement

 “朕帶著你,就不擅自出宮。”

 “可是……”

 一想到街市上的熱鬧,徐妙錦就有些心生向往,畢竟那才是市井煙火氣,那才是吸引人的地方。

 可是礙于自己的份,又有些拘謹了,母儀天下,是一種尊貴同時也是一種約束,不想因為自己壞了規矩。

 “別可是了,朕帶著你你就去,這皇宮之中宮墻林立,規矩森嚴,你又謹慎守禮,時間久了,我真怕你變只知道守規矩,卻無生活調,臉上再也笑不出來……”

 徐妙錦心中甚是,陛下能夠設地的為他考慮,不僅給予皇后的尊重和意,還有那份……

 “多謝陛下……”

 “謝什麼……嗯,你怎麼謝?”

 “……”

 “嘶……”

 (此省略一萬字)

 第二天一早,朱允熥對“只有累壞的牛沒有耕壞的地”這句話有了更進一步的悟。

 馬車里面,看著雖然一普通便服,卻容煥發、神采奕奕,簡直比服了許多靈丹妙藥還要有效得徐妙錦,

 朱允熥特意把手放到了后面的腰子上……

 這一個作,讓徐妙錦立刻就想到了昨夜風疏雨驟、雨打芭蕉的場景,臉上瞬間就微微發紅……

 接著就送給了他一個含脈脈、飽含深意的白眼……

 把馬車的簾子開一條,看著外面車水馬龍,比肩接踵的人群,以及沿著街道所擺設的攤位上賣著各種各樣的東西,這讓徐妙錦的心也變得有些歡欣雀躍。

 走到人多的地方,馬車實在通行不便,朱允熥便帶著下車步行,沿街觀

 只不過為了防止有人沖撞陛下,也是為了防止有人擾皇后,因此在他們二人前后左右都遍滿了宮里的太監和宮

Advertisement

 而外面一層,則是錦衛和宮里的護衛組的人墻。

 其間徐妙錦也買了冰糖葫蘆,和兩樣糕點來吃,都是接頭上比較歡迎的小吃零食,還很心的給了朱允熥這兒。

 “累了嗎?要不歇一歇再逛?”

 逛了許久,朱允熥很心的道。

 徐妙錦也怕他累了,于是點頭應下。朱允熥見旁邊有一個書店,便帶著進去了。

 京城的賣書鋪子來的客人都是文人雅士,而古代也講究雅致,所以鋪子里的掌柜只是抬頭看了看,并沒有那麼市儈迎來送往。

 這間書店很大,有好幾個貨架上面都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書籍,另外一邊設了兩個用屏風遮擋起來的雅座。

 這是為了方便文人們在此談論學問,也是為了方便讀書人帶著家卷而來的時候,可以讓家卷在此等候。

 把徐妙錦帶進雅座以后,這里有小青伺候,倒不必擔心。

 所以朱允熥道:“你在這里稍坐,我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書。”

 門若單純為了歇腳,一般人也拉不下這樣的臉面,所以徐妙錦點了點頭,讓他不用擔心。

 此時瞿陶和王忠也穿著便服進店鋪,不的來到書架那里假意觀看,以做保護。

 朱允熥看著書架上的書籍,不由得頻頻點頭,這里所賣的書品種還是非常齊全的,盡管以儒家著作居多,可是墨家、兵家、法家的著作都有一些,還有算、天文、地理方面的書籍也有。

 想起自己在宮里的時候正在讀麗道元的水經注,還沒有讀完,便在架子上山川地里那一類找了起來,

 不過眼睛掃視了兩三遍,也沒有找到那本書。

 旁邊一位店鋪的伙計見狀就知道怎麼回事了,見他穿錦華服,就知道必然是貴客,

Advertisement

 上前道,“客,您想要找什麼書?可以告訴小的。”

 “麗道元的水晶注,你們這里有嗎?”

 “有有有,客稍等,小的這就取來!”說著就往最后面一個書架的角落里走去。

 朱允熥目也隨之而去,見角落里的小凳子上坐著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人,頭上帶著讀書人的青巾,一裳打了好幾個補丁,不過倒也干凈,并不邋遢。

 他并沒有發現有人走到他跟前,直到伙計把本不甚明亮的線都給有意的遮住了,他這才抬起頭來。

 伙計道:“王公子,這書你看完了吧,有客人要看,你先拿來吧。”

 他并沒有說什麼污言穢語,畢竟來往的都是讀書人,他可不敢明目張膽的責罵眼前這個窮鬼,盡管知道他買不起書,

 因為讀書人總有些惺惺相惜,還喜歡打抱不平,你對一個讀書人態度惡劣,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和憤慨,這是會得罪人的,那店鋪的生意就沒法做了。

 所以盡管沒有出言諷刺,可是對這麼一個窮困之人稱呼一句“公子”,其中的鄙夷就很明確了!

 這位年輕人了一下手中的書,知道自己應該送回去,可又有些不忍心,有些為難的道:“我還有一小會兒就看完了,能等一等嗎……”

 “客人要看,王公子別耽擱了,或者您買下也行!”伙計明顯有些不耐煩了,臉上的表也越發難看。

 “我……我還沒有攢夠錢……”他的臉上已經發紅了。

 “那就對不住了,拿來吧!”

 那個年輕人朝著朱允熥這邊看了看,知道這本書如果被人買去,那麼自己再看就不方便了,可現在自己理虧,因此咬咬牙也只好把書本遞了過去。

 伙計接過書,并沒有立刻離開,而是斜著眼睛說了一句,“小店地方狹小,王公子下次來就別帶小凳子了,放不下。”

 一句話把那位姓王的年輕人說得低下了頭,彎腰拿起自己的小凳就要準備離開。

 “客您久等了,書給你找來了您看是不是這一本……”伙計陪著笑臉把書雙手奉上。

 朱允熥接過來點了點頭并沒有說什麼。

 捧高踩低是人之常態,人在落魄的時候這種冷眼和嘲諷是常有的事,并不足為奇。

 “兄臺留步。”

 朱允熥住了那位青年人。

 “你是我?請問有何指教?”反應過來之后,年輕人趕回禮道。

 朱允熥說道:“剛才見兄臺看這本書看得出神,想必對書中的事頗為了解了,正好在下有些不懂的地方,想向兄臺請教請教。”

 “不敢不敢。”

 他連連擺手道,“嗯,我也就是涉獵廣泛而已,并不十分通,你那里不懂?說不定也是我不明白的地方,倒是可以探討一下。”

 “兄臺這邊請,伙計,上壺好茶!”

 在伙計和掌柜有些錯愕的表當中,朱允熥把他帶進另一個雅座。

 二人落座之后,朱允熥問道:“還沒有請問兄臺高姓大名?仙府何在?”

 那位青年紅著臉說道:“哪里哪里……在下姓王名[gèn],江西吉水縣人,就是一個普通百姓,喜歡讀書而已……”

 “哦……”

 朱允熥明白了,這又是一位忠臣孝子啊!

 王艮字敬止、號止齋,江西吉水人帶源人,是明建文二年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明福王弘帝時,追謚為文節。

 王艮很小就失去父親,是母親宋氏把他培養長大。剛仕途,被授為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太祖實錄》、《類要》、《時政記》等書。

 王艮對朝庭忠心耿耿,恪盡職守,經常上書談論時政,無所回避。

 聽說燕王朱棣“靖難”兵起,王艮是每日寢食不安,心急如焚,還向朝庭呈奏《平燕十策》,

 說“燕王嫻于兵事,多奇謀,又以姚廣孝調度于其,張朱譚李折沖于其外”,朝庭要謹慎應付,“乾綱,選將材,早平強藩。”

 在他上還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故事。

 燕王朱棣的軍隊近京城,京城被攻陷前的那天夜晚,解縉、胡廣和王艮三人在老鄉吳溥家里聚會,商議何去何從。

 會上,解縉陳說君臣大義,胡廣更是康慨激昂,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只有王艮默默無言,獨自流淚。

 吳溥說:“你們是皇上知遇之恩最深的大臣,何去何從?的確不能馬虎,我只是一名小臣,還可以靜觀其變。”

 三人隨后離去,吳溥的兒子吳與弼只有十四歲,見狀嘆說:“胡叔叔能仗義,的確是件千古留名的好事!”

 吳溥對兒子說:“不,只有王叔叔一人肯死。”

 話音剛落,便聽到隔壁胡廣在喊:“外面糟糟的,看看豬跑了沒有?”

 吳溥回頭對兒子笑道:“一只豬都放不下,還能舍得自己的生命嗎?”

 又過了一會兒,便聽到了王艮家傳來哭聲。

 原來王艮回家后,便向母親表明志向,母親也勉勵兒子以忠盡節。與妻子訣別后,王艮就飲鴆而亡。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