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漸暖的風里,流言不控制地漫開。引得街頭坊間議論紛紛,滿朝文武噤若寒蟬。
楚沁聽說這個消息是在兩日之后。那天裴硯鮮見的晌午就回了家,臉卻極其難看,楚沁追問之下,他便將近來那些流言盡與說了,末了一嘆:“陛下大為火。今日早朝時……申斥了太子。”
楚沁抿。
他們幾個太子侍中都是沒資格去早朝的,按份只能在東宮議事。可這種大事,注定不可能只被留在早朝所用的宣政殿,多半是還沒下朝,整個皇宮就都傳遍了。
楚沁不頭皮發麻:“那怎麼辦?”
“咱們做不了什麼。”裴硯頹然搖頭,“所幸……太子一貫勤勉,霍棲那日又喝了酒,說起話來添油加醋,也不可信。或許等陛下消了氣,事就過去了。”
“若是那樣便好。”楚沁勉強安了些心。
再過兩日,就連的母親郭大娘子與素日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安氏也聽說這事了,郭大娘子聞訊后眉頭皺得極,安氏卻不明白:“妾怎麼覺著,太子殿下也沒說什麼出格的話?”
茫然地停下手中的繡活,看看郭大娘子,又看看楚沁:“若他太子之位穩固,這天下的確遲早都是他的。儲君廢立又關系重大,陛下也的確不能肆意妄為……”
安氏一邊說一邊掰著指頭數,數來數去,覺得哪句話都是在理的。
楚沁笑嘆:“道理是這樣,可這些話,就是不能明著說的。”
尤其是那句“這天下遲早都是他的”。雖然皇帝駕崩、儲君繼位,乃是合理合法的事,可若明著說出來,聽起來就像是兒子盼著當爹的早亡,那是大不孝。
況且皇帝還剛大病了一場,此時正是對生死之事最為敏的時候,哪里聽得了這個?
但裴硯說太子沒說過,楚沁也是信的。太子這個人把溫潤與仁善都刻進了骨子里,素日行事也謹慎,這樣口無遮攔的話,屬實不像他說的。
那若真是霍棲在信口胡言——楚沁雖住著人家的宅子,心底也還是忍不住地想,很該讓霍棲吃點教訓。
然而,又幾日過去,不僅是霍棲吃了教訓,整個事都有點往他們意想不到的局面發展了。
首先是他們聽聞霍棲挨了板子。這板子不是皇帝打的,也不是太子打的,是昌宜伯爵府知道兒子惹了禍,直接向東宮告了假,把人扣在府里教訓了一頓。
至此還算正常。但接著,皇帝下旨去行宮避暑,闔宮幾乎都去,隨駕名單里卻獨獨沒有太子的名字。
這樣的事,幾乎是在明晃晃地表明皇帝的態度,京中一時之間議論四起。
太子不去,如裴硯這樣的太子近臣自然也不能去,可這卻不影響皇帝下恩旨命重臣隨行。為著從前延綿數代的,如今的定國公雖未朝為,卻也得以伴駕,連帶著底下的幾個兒子也都同往。
如此這般,裴硯就了唯獨被丟下的那一個。
再然后,楚沁又聽裴硯說,霍棲了詔獄。
“詔獄?!”楚沁直被這兩個字嚇得骨悚然,目瞪口呆地盯了裴硯半天才問出下一句,“當真的?!”
“嗯。”裴硯面沉沉,默了許久,又道,“陛下親自下旨,讓軍去拿的人,昌宜伯已趕去行宮陳了,但……”他搖搖頭,“陛下在氣頭上,只怕是不會聽。”
一派張里,夏日里的第一場細雨就這樣落下來。那日的天沉得很,沉甸甸地往下著,悶熱蔓延了大半日。
但待到雨水落下,那雨卻下得淅淅瀝瀝的,怎麼也下不暢快。楚沁坐在廊下著滿眼蔥郁發呆,眼看著雨水一點點將沾染灰塵的枝葉沖洗干凈,分辨不清自己心底在想些什麼。
行宮之中,皇后思索再三,還是出了殿門,在宮人們的前呼后擁下去往清涼殿。還沒到殿門口,就看到昌宜伯在殿檐下跪著。
看這架勢不用問也知道,陛下這是沒見他。皇后心下一喟,舉步上前,卻沒底氣停下來與昌宜伯多說一句話就直接邁進了殿門去。
邁進殿門的瞬間,發覺心底竟是慌的。與皇帝當了二十幾載投意合的夫妻,不論是宮中紫宸殿還是行宮清涼殿的殿門都已不知出過多次,但現下竟然怕了。
因為近來愈發覺得自己不清皇帝的心思。從他上一場大病開始,就不清楚他在想些什麼了。
皇后就這樣心神不寧地走到殿門口。自婚后不多久就得了恩旨,出天子寢殿不必通稟,二十多年來都進出自如,現下卻頓住了腳,遲疑再三還是跟殿門口的宦道了句:“幫本宮稟個話吧。”
那宦不自覺地屏住呼吸,繼而躬著子推開殿門,舉步殿:“陛下,皇后娘娘求見。”
殿之中,正坐于案前讀書的皇帝聞言一怔,目抬起,見皇后真在殿門外候著,心下一喟:“進來。”
皇后這才敢殿,皇帝不作聲地屏退宮人,開門見山地問:“怎麼讓宮人傳起話了?”
皇后低著眼簾:“臣妾怕陛下忙著,不敢攪擾。”
皇帝搖搖頭,起迎上前,引去側旁的茶榻上落座,又徑自坐到旁,若無其事地笑道:“朕進來忙,一時不得空去看你。怎麼,二十幾年的夫妻,十幾天不見就生分了?”
皇后抬起眼睛,目不轉睛地著他:“臣妾不曾與陛下生分,只怕是陛下心里與臣妾生分了。”
皇帝想著近來的紛擾,對這話并不意外,舒了口氣,勸道:“你不要多心。”
皇后眉目間愁緒未散:“是臣妾多心,還是陛下真了旁的心思?”仍那樣盯著他,眸愈發深沉,“陛下若真有別的打算,不如直言告訴臣妾與凌兒。其實……臣妾也覺得凌兒子過于和,陛下若想另立儲君,臣妾也……”
“好了。”皇帝攥住妻子的手,截斷了的話。
二人四目相對,他緩緩搖頭:“你的話不恰當,若要朕說——凌兒是都好,唯獨子過于和。”
“可……”皇后急于爭辯,皇帝卻又搶白:“朕早與你說過,朕要磨煉他的心,讓你不要多心。”
皇后深吸氣:“陛下昔日所言,可還作數?”
皇帝反問:“若不作數,你當朕現下在做什麼?”
他的話擲地有聲,皇后心下沉了沉,不安漸消,但擔憂仍在:“他這麼大了,又不是不懂事的三歲小兒。陛下這樣他,何不先將事與他說清楚,再教他該如何做就是了。”
皇帝失笑:“你這是關心則了。”
皇后不怔忪,皇帝握住的手,語重心長道:“所謂‘江山易改,本難移’。朝政上的事朕可以教他,子上的事卻不是說就能說通的。這些道理若只是講給他聽,哪怕他依著朕的意思去做了,心里也未見得有多贊同,唯有著他自己出手,他才能邁過這一道坎兒去,打從心底生出一狠勁兒。”
為帝王者,必須得有那狠勁兒。慈悲對著黎民百姓,狠勁兒沖著朝中政敵。
“可是勵王……”皇后還想說,就算這都是為著衛凌好,那你就這樣拿勵王衛沖給衛凌磨刀?
但轉念,就把這話忍住了。
在后位上坐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里見過那麼多大風大浪,就算是夫妻再恩,也不會天真得一心向善了。
權力爭奪之間本就填著一樁樁取舍,皇帝若要舍衛沖來給衛凌磨刀,自然也只能選衛凌。
說到底,衛沖不是所生。若皇帝這個當父親的都舍得,又憑什麼說舍不得?
可皇帝還是敏銳捕捉到了那一劃而過的善念,了然笑道:“你放心,虎毒不食子。朕雖是拿沖兒給凌兒鋪路,事畢之后也不會虧了他。他的野心朕清楚,他若手里有權,凌兒便不能安心,朕到時會撤了他的實權,加食邑給他,讓他舒舒服服地當個閑散親王。這樣待朕百年之后,你這個當嫡母的見了他也不必心里有愧。”
這話前面還算正經,末一句卻忽而帶了調笑的意味。皇后雙頰驟紅,咬牙道:“臣妾何時擔心過這個?陛下別拿臣妾說笑!”
不及說完,自己就忍不住笑了。皇帝見寬了心,便也松了口氣:“你安心回去吧。如今這個局面,朕也不好多去見你,你自己好好的,別讓朕費神。”
皇后心下一聲哀嘆:“陛下也別之過急。凌兒……”無可奈何地搖頭,“其實怪不得他,是咱們做爹娘的從前想得不夠周全,將他護得太好了。”
“朕知道。”皇帝頷首。
皇后不再多說什麼,便告了退。皇帝猶自在茶榻上坐了良久,繼而喚了梁玉才進殿,語中再沒有適才與方才皇后說話時的和氣,冷聲道:“去告訴昌宜伯,朕不會見他。再將太子前幾日那本關于京中衛戍的折子發回去,告訴太子,既連自己邊的人都約束不住,就不要在朕的事上多。”
“諾。”梁玉才大氣都不敢出地走向案,去尋那本太子早先呈上來的奏章。
皇帝又道;“你親自去與太子說清楚,霍棲的事朕由他審,讓他給朕一個滿意的答復。”
“諾。”梁玉才又應了聲,捧著那本奏章便退出了殿門。太子被留在京里,他要親自傳話就得離開行宮幾天,想著近來的風波,他就在出宮前將前宮人都喊到了跟前,好一番耳提面命,讓他們謹慎伺候。
.
行宮山腳下的宅院里,裴煜近來春風得意。
這大概就一人得道犬升天,勵王得了勢,他們這一干人都跟著風。從前旁人若來登門,大多是瞧著他們定國公府的門楣,如今前來拜見的卻已大多都是沖著他了。
而這于裴煜而言,只是個開始。他眼看著太子一日不如一日,心里已琢磨起了來日勵王接替儲位的鮮。到時他們這些早就鞍前馬后效力的便起碼也是個近臣了,裴硯現在的那點得意他再也不必計較。
想起裴硯這個三弟,裴煜心里就氣得很。早些日子父母前去探卻不歡而散的事他原原本本地聽說了,心下只覺裴硯不識抬舉,若非有太子在背后撐腰,估計父親早就要將人拎回來揍一頓。
但,人總是會遭報應的。
裴煜現下就這樣寬著自己說裴硯會有報應,等太子徹底失勢,自有他的好果子吃。
不遠的銀桂閣里,裴煜的母親胡大娘子卻沒有他這樣的好心。
自晨起就皺著眉,三個兒媳都在邊陪著,也難有半分笑意。
原因有二,一則是那個逍遙的夫君定國公又出去云游去了,還給丟下了一個有了孕的小妾寧氏。本不喜歡這寧氏,嫌寧氏眼皮子太淺又太巧言令,可現下被丟下的寧氏日日悶在屋里哭,怕寧氏的胎有閃失,只得耐著子去安,實在煩不勝煩。
二則是,二兒媳苗氏與四兒媳謝氏明擺著愈發的不對付。
這原也是難免的,因為謝氏是皇后的本家侄、太子的表妹,裴煜卻投了勵王的門。胡大娘子在裴煜向勵王示好時原也猶豫過,要不要擋了他,最終卻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做父母的總是要放手讓孩子去闖的,而且他們的人家,孩子能自己去謀差事是件好事,總比當個紈绔子弟強。
只是那個時候,胡大娘子沒想到謝氏脾氣這麼,當著的面都敢鬧得妯娌不睦。而還偏不好說謝氏什麼,因為謝氏這份不痛快是為太子不忿,若出言管教,傳到皇后耳朵里,豈不是這個做母親的也去偏幫了勵王?
鬧到那個份上,整個定國公府的面就都不好看了。
胡大娘子于是只得眼看著兩個兒媳在面前明爭暗斗。
們本是為了寬別跟寧氏計較才來的,可苗氏堆笑說著話,謝氏就在旁邊一臉不屑;等到謝氏開口,苗氏又暗地里翻白眼。
胡大娘子心中疲憊,猶豫了幾番,到底是什麼也沒說。末了倒是們告退之后,于氏私下里勸了勸謝氏。
于氏說:“弟妹別跟爭。這說到底是男人們之間的事,咱們宅眷,和和氣氣地過日子就行了,何苦自找不快?”
謝氏快人快語地道:“嫂嫂這話就錯了,這事打從一開始就不是我要與爭,是覺得勵王得勢,偏要在我面前耀武揚威。不止是,就連二哥也是個拎不清的,明知家里有我這麼一個太子的表妹在,還偏要把炫耀都寫在臉上。這若說是不顧和氣,那也是他們先不顧和氣,嫂嫂總不能勸我一味地忍讓。”
于氏聽這麼說就不好再勸了,好在謝氏是個敞亮的人,雖嫌這話不公道,卻也不因此對生怨,還是好好的與同行了一段,又聊了些有的沒的,才各自回房。
·
京中,愁云慘霧在東宮里彌漫了幾日,除卻押在牢里的霍棲,另三位侍中都尋由頭告了假避風頭,唯裴硯還在若無其事地日日進宮。
他自知這樣危險,可許是因為兒時看盡了冷暖,他實在看不起那些當墻頭草的,更不愿自己也變那樣的人。楚沁也支持他這樣做,半是因為也愿意爭一口氣,不愿見風使舵,半也是知道這波折牽連不到裴硯上。
上輩子的這一年,太子就過得不太好。但裴硯沒什麼影響,那就沒什麼可擔心。
是以行宮發回的折子送到東宮的時候,裴硯正與太子一同在書房讀書。梁玉才稟話時提心吊膽,連眼簾都沒敢抬一下,但說完之后,整間書房還是陷了死一般的寂靜。
裴硯倒吸著冷氣看向太子,太子強著驚意,看向梁玉才:“父皇要我審霍棲?”
“是。”梁玉才垂眸,思慮再三,還是勸了句,“孰輕孰重,求殿下三思。”
太子咬牙,心下的千言萬語都被生生忍住。
他想說,這事審無可審,擺明了只是霍棲酒后胡言,何必如此大干戈?
他想說父皇自上次一病之后就像變了個人,行事愈發沒有分寸,讓人不安。
他還想說,若父皇當真對他如此不滿,不妨直接廢了他的儲位,換勵王來做,不必拿霍棲他。
但這一切終究是被他咽了回去。因為他還記得自己是太子,太子是不能肆意妄為的,尤其是在皇帝行事昏聵的時候,太子就愈發要穩住陣腳,以免江山大。
衛凌重重沉息:“知道了。勞煩公公請父皇息怒,我必定問個明白。”
人人都說丞相府的三小姐,是個無才無德隻會追著太子殿下犯花癡的草包廢物,太子殿下不喜,她一輩子也別想嫁出去。靠。純屬胡說八道!她花癡?夏思竹入宮第一件事,就是退了太子的婚事。她廢物?煉毒製毒,她哪樣不拿手!說她嫁不出去?那赫赫有名的戰神東方夜,對她百般追求又是怎麼回事!「東方夜,算我我求你,求你別追我了好嗎?」男人勾唇笑了笑,危險又張揚:「不好,阿竹,你不讓我追,難不成看上旁人了不成?」
顏家一夜之間泯於大火,獨留下個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顏婧兒。於是,她只好收拾包袱去上京投奔自己的未婚夫婿。 顧景塵剛下朝回到府上,就見個小姑娘嬌嬌氣氣地坐在椅子上抹淚。 顧景塵:“這是......” 管家道:“說是您未過門的妻子。” 顧景塵:? 小姑娘哭得眼眶紅腫,拿一雙靈動如鹿的眼怯怯看他。 沉默片刻,顧景塵淡淡點頭,那就先養着吧。 * 上京的貴女們都知道顧丞相有個年幼的異姓妹妹,於是爭相討好,使得顏婧兒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各種宴會上的寵兒。直到那年宮宴,顧丞相牽着她的手入席,有人驚詫不解。 顧景塵:“這是我未過門的妻子。” 貴女們:??? 小劇場一: 爲了讓她上學方便,每天送去的路上,顧景塵都交代得好好的:“若是有人問起,你就說我是哥哥。” 顏婧兒乖巧點頭:“好。” 有一天,顧景塵下職,順道去接人下學,看見個小郎君拿零嘴哄他小未婚妻。 小郎君問:“這人是誰?” 顏婧兒笑得眉眼彎彎:“是我哥哥。” 小郎君正色,恭敬地喊:“哥哥好。” 顧景塵:...... 小劇場二: 顏婧兒考試前臨時抱佛腳,抱到了顧景塵這裏。 “夫君,這題我不懂你給我講講——” 她推開門,見書房裏許多官員在議事。 顧景塵捏了捏眉心,無奈揮退衆人:“今日就議到這,諸位大人先回。” 次日,下人們交頭接耳:“聽說丞相大人給夫人補課到天亮,還打夫人手板心,夫人都哭了呢。”
林如昭是丞相之女,生得玉雪可愛,被嬌養長大,從小摘星摘月,人生順遂。 唯獨一件,於婚事上,林如昭倒了個大黴。 皇帝賜婚,將她許給了陸勁。 陸勁其人,人稱‘鬼夜啼’,顧名思義,兇狠殘忍到連鬼看到他也要哭出聲來。 林如昭出閣前曾偷偷跑去看他,一身腱子肉,硬臉冷情,一拳砸碎巨石。 林如昭嚇得暈厥。 出閣那日,婢女在新房哭作一團,不知道的還以爲林家在準備林如昭的葬禮。 林如昭心想,她大抵離死也不遠了吧。 * 陸家滿門忠烈,只留下陸勁一個獨苗苗,皇帝上心,害怕陸家香火斷絕,問陸勁喜歡怎樣的女子。他便是開口討要公主,皇帝都能立刻賜婚。 陸勁想起夢中點滴,提出要求來。 他喜歡的姑娘很白,和雪一樣白。有一雙圓眼,和小鹿一樣。笑起來時,有兩粒酒窩。嬌聲嬌氣的,超級容易臉紅,看着就想讓人欺負。 末了他道,這樣的女子大約是仙女,人世間沒有的。 皇帝古怪地看了他一眼:“還真有。” 陸勁:?
容鶯喜歡當朝帝師這件事,本是沒多少人知曉的,連她也只敢對自己的貓唸叨。只因她是個極不起眼,又不被在意的人物。 也只有她記得與聞人湙在瓏山寺的朝夕相伴,記得患難中的不離不棄與真心相付。 —— 叛軍攻入皇城的那一日春光正好,青牆映着雪似的杏花。叛軍統帥奉帝師之命捉拿皇室子弟,以做到斬草除根。 容鶯面對着追來的叛軍,鼓起勇氣問道:“是帝師要我死嗎?” “這是自然。” 直到那一刻,她才恍然夢醒,原來在聞人湙眼裏,她也算不上什麼要緊的人。 所謂真心交付,不如說是一廂情願,自作多情。 —— 潔白的杏花飄落在血染的衣衫,映入聞人湙寒涼深邃的眼眸。他想不通,這樣怯懦膽小的一個人,怎麼會有勇氣自刎。 遂問向侍從:“公主沒有哭鬧嗎?” 侍從答道:“未曾。” 他愣了一下,忽然心中一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