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使的后續審問由大理寺接了手, 晏昰清閑了幾天,早早下值回了府。路過疊落山墻旁的磚花時,聽到幾個影衛在閑嘮。
“那唐姑娘駕了輛騾車往火場上沖, 一手提一個漢子——好家伙,二百斤的壯漢被拎著后襟提溜了起來, 一路就這麼提著人往車上扔。”
“修羅在世都未必有這樣的力氣!這還是個十四歲大的丫頭, 等再長長,力氣更大,那還了得?能一拳斃馬的力!”
每個影衛都不是功夫厲害,都有些別的特技, 像這名影衛最擅長學舌,學人聲音、調子、語氣能學得惟妙惟肖, 口才好又話嘮, 講故事不比外頭的說書人差。
廿一瞧了瞧主子的神, 見主子臉上并未出不虞, 反而饒有興致地站在墻下聽了會兒, 知道這是主子聽的。
另一個影衛緩聲說:“姑娘心細, 傍晚總是要在院子里熏香驅蚊的。夜里還會留些湯粥點心,放在庫房中等我們自取。”
“前兒個夜里給我留了苓膏。”
晏昰不再聽了, 舉步離開, 走著走著自己笑了聲:還沒倆月呢,就把他手下的人心給收買了。
廿一也笑了:“叁鷹了些傷,這半月沒派活, 他已經把這故事翻來覆去講了好幾遍了, 府里人人都知道了。”
倭使的事兒不解決,總覺夜長夢多。晏昰問:“大理寺的判文遞上去了麼?”
廿一道:“進了閣了,批紅本送了書房, 皇上留中不發,還沒批答。”
晏昰:“皇兄催催罷。”
父皇年紀越大,越被仁善名聲所累,拿個主意溫吞得人心煩。
他在太子的位置上坐了二十年,手里握著儲權的時間太長了,而皇爺爺春秋鼎盛,到老才因為肝病要了命。
幾位皇叔死得死,瞎得瞎,還在世的幾位都是早早被皇爺爺著就了藩的。父皇靠仁善之名做了二十年的太子,骨子里的銳氣和磨平,滿腦子就只剩下“孝”與“慈”。
萬事有得必有失。
晏昰走過一排花磚格窗,往左校場馴馬去了。
今日,馬監送來一匹純的蒙古馬,那提督太監笑說:“這是蒙古大疆節的賽駒,野不馴,棚一個月了,連牽著走都不讓——老奴實在沒法兒,給殿下牽來了,殿下瞧瞧不得眼?”
他們一年會送來十幾匹所謂“野不馴”的馬,等二殿下馴服了,再大夸特夸一番,下次再送匹“野不馴”的來——也不知是誰在哄誰玩。
晏昰哂了一聲,心里門兒清,卻依舊改不了心。
這回的蒙古馬還真有些不馴的味道,個頭足有八尺,上個鞍都似要它的命,狂躁地甩著頭尥蹶子,把幾個馴馬的太監拉了個仰翻,哎唷聲一片。
“不必上鞍了。”
晏昰踩著上馬石借了一腳力,翻上去了。任憑野馬高仰著脖子,后蹄踢,他也雙死夾馬腹,坐得穩穩當當。
跑了十幾圈,一人一馬總算磨合出兩分默契。
晏昰拿了塊布巾去馬脖上的汗水。這畜牲佯裝乖巧,睜著一雙大眼湊上來,忽然聳了聳鼻孔。
提督太監笑著拍馬屁:“哎喲,這是認主了!殿下龍虎猛,馬中之王也不敢不臣啊!”
認主麼?這詞兒用得微妙。
這野馬鼻孔聳得更大了,晏昰心生不妙,一錯,躲閃得及時。
“呼啾——”
他旁邊的大公公被這馬噴了一臉鼻涕星子。
公公張就想罵畜牲,當著二殿下的面兒又不敢罵,皺出了一臉老褶,惹得周圍侍衛都哈哈大笑起來。
晏昰心松快了幾分,把這匹蒙古馬留下了。
“吩咐人,去給唐二傳句口信兒。”
*
牧先生跑了一整天,把自己了解的幾家大文社都跑遍了,幾條門路沒一條通,全堵得嚴實。
他是一頭熱汗回來的,知道二姑娘等得急,牧掛書不敢耽擱,拿涼井水了帕子抹了把臉,就匆匆往爺院兒里走。
二姑娘年歲大了,進院子不方便,兩人總是在唐厚孜的院子里頭。
唐荼荼正拿哥哥小時候留下來的描紅帖練字,練的是一寸見方的正楷字。坐姿端正,以雙鉤握筆法懸腕執筆,要不是那一手的狗爬字實在不堪目,這姿勢能拿去做兒啟蒙模范了。
“二姑娘。”牧掛書深深一揖,慚愧道:“我沒能找著合適的私刻主。”
唐荼荼:“別急,你慢慢說。”
唐荼荼給他泡了一壺茶。至今也沒學會泡茶的手藝,心不靜,也一直沒什麼空閑,顧不上學這門這修養的藝。
起一撮茶葉往壺里一扔,滾水澆進去,澆出什麼樣算什麼樣。
沸騰的滾水把茶葉燙得焦卷,茶香還沒出來,茶已經了老氣,遠遠超過了適宜水溫。
這是今年的明前茶,中上品質的顧渚紫筍,老爺給爺買了三兩,爺學學茶藝,拿去文社會友時不丟人……
牧掛書雙眼直了一直,一句“暴殄天”差點口而出。
可他瞧二姑娘也不像是會聽他嘮叨茶葉價值的人,只好艱難地挪開目,揭過這茬,倒起自己的苦水來。
“私刻比坊刻更貴,多是有大才的鴻儒們刻印自己的文稿,要麼就是大戶人家刻家塾本——姑娘既然有錢,我想著價錢貴點也不怕,可一聽姑娘要印一百多冊,沒一家文社敢接這活,全當我在逗趣兒!”
唐荼荼不算太失,心里預料到了這個結果。
私刻,簡而言之就是私人刻書,有的是窮書生自己接活,有的是小書舍空閑時候做代工。印量很低,一本書撐死了雕個幾十頁,一兩個月就能辦了事。
而那位先賢留下的外科醫書整整三箱,量二百萬字的巨作,哪怕放后世拿米粒大的小字印出來,書都得擺滿一層書架,更別說是字如拇指肚大的現在。
除了私刻,民間有許多坊刻鋪子,類似于作坊工場,雇傭大量的工匠,還有配套而完整的印刷流程,印量很大。
唐荼荼幾人在東市上走過的幾家都是坊刻鋪,價錢讓人而卻步,還隔著個天大的誤會——邪書。
要是坊刻都不行,私刻想是更不得行,就那麼幾個匠人得做到天荒地老去。
那……活字印刷呢?唐荼荼心思微轉。
穿來八個月,對世的了解都是一棱一塊的——好奇農耕,就走遍糧鋪研究雜谷;好奇律法,就去周家書樓看了半月法典;好奇文化,就去講學壇聽講;好奇市場價,就每月去東西市上記錄價變,自己算通脹率,琢磨影響定價的因素。
時間太短,還不系,刨去這些,唐荼荼對別的各行各業知之甚,只有個簡單的印象。
只清楚記得歷史書上學過——北宋慶歷年間1045年前后,畢昇——一個雕版工匠發明了活字印刷。
可大唐以后沒了宋朝,而是支棱出來一個興朝,二百年后王朝更迭,又變了盛朝,生生把兩宋給弄沒了。
唐荼荼分不清時間,按著時下的世俗風貌來看,如果把盛朝拉到正史上,應該是在1300年左右,那活字印刷出現了麼?
怕蹦出什麼新詞來,含糊問:“咱們……有活字印刷了嗎?”
“有的。”牧掛書神自然,啜了兩口茶:“二姑娘別想活字了,民間沒哪家坊刻鋪用活字的。”
唐荼荼愣住:“為什麼?”
能簡化人力的厲害技,為什麼不用?
牧掛書放下茶盞,“這就說來話長了。”
他不防備二姑娘忽然問起這個,細想了半天,努力說得條理清晰點:“活字是前朝就有了的技藝,姑娘知道活字是怎麼造的麼?”
唐荼荼:“用膠泥?”
牧掛書點頭:“膠泥字是燒出來的。先泥坯,再刻字,最后用火燒。神匠畢昇統一了字模大小,字畫凸起也全都統一如銅錢厚,所以字模高低能一致;燒字的火候高不得,也低不得,不然要麼字模燒裂,要麼皺塌陷。”
聽著不算復雜,規定了字模尺寸和大小了,只是火候難把握。
唐荼荼忙問:“然后呢?”
牧掛書道:“各家書坊聽說了這等工藝,都恍然稱奇,紛紛去畢先生的書社學這門技藝,可學回去了,用得卻不如何。”
“一來,字模難燒,不同的木頭紋理疏不同、含水也不同,燒出的字模高低都是不一樣的,放在一塊高低錯落,印出來就會缺字,得多次修整,讓字模擺放齊平。”
“二來,是排文布字。自興朝以來,好書都講究疏得當,要義需得顯眼,一本書上的字大小時常變化——先賢原文用大字,后儒筆記是小字;正文用歐,落款用行草。”
“大小疏、甚至字都不同,這就需要刻許多版字模。要是有圖有畫的書,排版更難,常常有字模填塞不進版中,需得反復調整。”
唐荼荼眉又皺了一重。
時下的書是講究排版的,甚至讀書人平時自個兒寫文章,也有變換字字號的意識,標題和重點用大字,說理容用小字。
用活字排這樣的版,刻字量立刻翻了幾倍。而通篇字號全都一樣的刻板,可以用來印孔孟,可以印佛經,印醫書是決計不行的。
一套排版不好的外科手教材書,意味著沒有大小標題和重點文字,也就沒有條理,不方便理解。
牧掛書接著道。
“三來,活字工量龐大。尋常一本書五千字左右就夠用,民間坊刻鋪的存字量也大概就是這個數;再厲害些的大書坊,存字量會達到八千到一萬五,但依舊不夠。倘若一本書里遇上反復多次使用的字,如之乎者也,還得再加刻。”
“像姑娘這套醫書,里頭有許多生僻字,醫理又雜,沒有幾萬、十幾萬字模是刻不下來的——排一套活字版,只刊印一本書,印完這本,印下一本書時需得拆模重排,太費時。”
唐荼荼對數字最敏,“十幾萬”這個數從牧先生里出來,立刻就聽懂了。
越大型的書鋪,刻印量越大,字模的存量就越多,相當于是在做拼圖,要在幾萬塊拼圖里翻找一個字。盡管這些字模都按照聲韻編好了序,可收納和取用仍然是不敢想象的大工程。
最關鍵的是,雕版匠人只需是會寫筆畫的工匠,而活字排版需要用到認識大量字的讀書人,才能排出印模來。
老祖宗造出來的漢字太多了,活字印刷就落了一個費時又不省工的尷尬境地里。
印完一套書,拆一套活版——大書鋪賣的書多是經史子集,全天下讀書人都要買的,沒必要這麼拆,時時要印,次次要排版,活字遠遠比不上雕一套版,一用二十年。
膠泥活字與木活字,都有其本的劣——膠泥難燒,吸墨;越小的木塊,沾水越容易變形,兩樣都經不住大量印刷。
至于銅活字、鐵活字,時下的冶金業又遠遠趕不上了。
而雕版印刷,一個手的老師傅一天就能雕一面,只要大量匯聚匠人,速度就快起來了。
“先生去歇息吧,我再想想辦法。”
唐荼荼把壺里的茶水倒干凈,兩口喝了,心事重重地回了自己院子。
說來說去還是缺錢,要是自己開家刻書鋪就好了,想印多印多,不用“邪書”的氣。
心里裝著事兒,茶飯也不香了,夜里躺了半個時辰也睡不著,越想越覺得時間迫,而前途渺茫。
近來,唐荼荼總有一種“我明明能做很多事,但偏偏眼下什麼都做不了”的郁悶。隊長的出現給的生活帶來了力,也喚醒了所有制在心底的焦慮。
不是一個人穿來的,這份機緣隔著時空、隔著前后二百年都能對上,冥冥之中全是天意。
帝國雄風,靠許多先行者一步步糾偏,將世拉回正軌,給舊歷賦予新章,幾百年傳承與創新,才就了這麼個煊煌盛世。
——我們都是背負使命而來的。
唐荼荼沒了睡意,瞧時辰還不晚,一骨碌翻起來,去院子里打了一套軍拳,權當睡前運運助眠。
自打了軍隊文職以后,這套拳就練得越來越了,這陣子每天打兩遍,練回來兩分樣子,出拳力道足,很有幾分力拔千鈞的老拳氣勢。
只是始終不得章法,純粹是力氣和方向的組合,一個作一個作都是割裂的,連不起來。
別說是影衛和死士了,大概連個壯實點的書生也打不過。
——有錢,不夠花;有人脈,不敢借;認字認不全,生意做半拉。
樣樣都只走了一半,總差那麼一口氣。
要是人生如長跑就好了,唐荼荼心說,要是能一溜煙跑到終點去,哪怕累死在半道上,好歹也有個方向。這樣著石頭過河、一腳一水坑的,真是太折磨人了。
心頭又燥起來。
因為這是臨近平時夜宵的點兒了,心里一有事兒就焦慮,一焦慮就想吃東西,吃完東西平了焦慮,也不平這個怎麼也填不飽的無底胃!
唐荼荼兩條眉快皺團了,正這麼想著,反一個弓步沖拳,打算結束這套拳,去廚房覓食。
拳沒沖出去,人被嚇沒了。
三步遠的地方站著一個人,出張被月照得青白的臉,穿著一黑,乍看只有一個腦袋飄在那兒。
“姑娘貴安。”
前晚上替給江凜傳話的那名影衛,魂兒一樣站在那兒,見唐荼荼被嚇得屏息定住了,尷尬地給鼓了三下掌:“姑娘這拳練得不錯。”
唐荼荼回弓步,背過理好衫,才回頭問:“大哥有事麼?”
“二殿下問姑娘哪日有空?”影衛道:“倭國使臣四十余人,判文已下,不日便會在菜市口斬首示眾,問姑娘想不想去監斬?”
唐荼荼:“我?監斬?”
影衛:“有監斬的。只是二殿下說‘斬別國使臣的形百年罕見’,姑娘要是想去,就去開開眼。”
開開眼……唐荼荼迷瞪了半天。
月上柳梢頭,他府上的影衛頗有紳士風度地——約去菜市口看砍頭。
作者有話要說:本來想跳過活字的,但評論里有幾個對這塊很興趣的讀者,所以拿今天的作話把印刷的資料全整理出來了。
參考的詞條和文獻大概三四十篇,所以不一一標注了,篇幅長的,不興趣的直接跳過噢,別慌,作話不要錢。
雕版印刷書發明于唐朝,從唐中期之后技飛快下沉至民間,廣泛流傳于四川和兩浙,這個技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不細說了。
二十一世紀最強毒醫蘇長歌,一朝穿越,成了雙目失明的蘇家嫡女。 庶妹搶婚,那渣男就扔了吧,誰愛要誰要! 庶母算計,那惡毒后娘就埋了吧,她親自挖坑。 渣爹冷漠,那就斷絕關系,從此讓他高攀不起! 一場轟動整個皇城的四皇子選妃大會上,她不經意路過,掛著如意環的繡球從天而降,恰好墜落到她的懷里。 權傾天下的冷面閻王四皇子眾目睽睽下一把拉住她,“找死呢?” 她雙目失明卻無所畏懼,當著所有皇家人的面,手捏毒針,精準的對準他,“想斷子絕孫呢?” …… 很久以后,四皇子容珩將蘇長歌緊緊擁在懷里,答了她的問題:“娘子舍得嗎?”
在丞相府這讓眼里,她就是那個最大污點,丞相府嫡女未婚生下的粱羽寧,從小受盡侮辱,終死在了丞相府,一朝穿越,心理醫生重生,她看盡丞相府的那點把戲,讓她們自相殘殺后笑著退場,大仇得到! 可在小小的丞相府能退場,在感情的漩渦越來越深之時,她能否安然離開? 一場大火,翩翩佳公子,變成了殘忍嗜血的戰神,接連死了八位王妃,當真是自殺,還是人為?
【傳統古言宅斗+重生虐渣打臉+王爺追妻】藺云婉是名門藺氏的嫡女,在侯府即將被奪爵時,下嫁世子陸爭流。新婚當天,丈夫冷冷扔下一句“娶你非我本愿”,便冷落她整整七年。她始終抱有一絲夫妻和睦的希望,悉心為他教養宗族里過繼來的養子。直到養子功成名就,她也累垮了身體。她以為自己這一生也算圓滿。臨死前,養子卻對她說:“母親?她才是我的母親!你不過是個狠毒的養母。”陸爭流帶著他身份低微,只配為妾的“表妹”,對她說:“你占了主母之位二十年,該還給寶兒了。”藺云婉活生生氣死。二十年經營拱手送人,連孩子也是替旁人養...
謝殊寧在八歲這一年,發現自己穿書了。穿的不是籍籍無名的路人甲,也不是擁有主角氣運,貌美可人的女主角。而是一個勵志給主角添堵,劇情NPC反派泡灰小師妹,從開頭到結層,生命不息,作死不止。謝殊寧:…………眼肓心瞎,一心只愛仙宗大師兄,師兄長,師兄短,為師兄哐哐撞大墻。每日三省吾身,今天給萬俟隅添堵了嗎,不是在殺萬俟隅,就是在殺萬俟隅的路上。謝殊寧:人間是不值得留戀了嗎……長得不差,天賦高,家世也是一頂一的,妥妥的人間白富美,萬幸劇情還未開始,謝殊寧一不作二不休,斬殺劇情從我做起。遠離仙宗,拜入天外境,小心謹慎,不該認識的人一律不相交。褚江瑯:“在下天宗大仙兄”謝殊寧戰術后退“表哥,我們走吧。”今天還是認真躲避劇情的一天。謝殊寧很奇怪,自己已經很努力的遠離劇情,摘掉了反派小師妹的人設,為何女主大人看自己的眼神越來越奇怪。“阿殊,你說過的,此間磨難,皆是飛升時的墊腳石。”萬俟隅眼神瘋狂,眼里帶著難以抑制的渴求,一字一句。“我不求飛升,也不想與天同壽,我想要你。”月亮藏在心里,一點點的向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