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我力能扛鼎 第162章 第 162 章

《我力能扛鼎》 第162章 第 162 章

 西市樓型規整, 酒樓的布局都是前堂后院,前邊堂樓寬敞,后邊著個“口”字形的四合樓院。

 正面作大堂, 左右兩排樓分隔一間間的雅間用。后廚全在背人的那一面, 臨著樓天井, 煙氣直往天上涌, 所以通風良好。

 油鍋一響, 冷清的酒樓就熱鬧起來了。

 樓下的熱鬧更甚后廚, 剛才打過照面的某個表哥站在樓前吆喝:“開灶啦,開灶啦!客里邊兒請!”

 唐荼荼看新鮮, 站到樓梯欄桿旁往一樓大堂瞅。

 攏共進來五位客人, 幾個年招待著, 忙得熱火朝天。他們熱得過了頭, 弄得五位客人怪不好意思的,偏巧幾個“跑堂”上的裳都是綢面料子,攙著人家胳膊“大叔大嬸”地

 客人大概以為這是什麼貴得吃不起的地兒,還嚇跑了兩個客人。

 唐荼荼笑了半晌, 奇怪問:“今兒不上學嗎?”

 不是休沐日,怎麼全在酒樓里聚著。

 華瓊:“上完了呀。他們幾個五歲蒙, 上宗塾,進書院, 到了十二三歲識字明理,就能去考秀才了, 考上秀才才能進學,不然就得止步于書院了。”

 “他們這幾個沒一個好好念書的,就你大舅家的三保考了個秀才——就剛才那個染了紅又剃了頭的。”

 唐荼荼笑起來。

 長在義務教育的旗幟下,便總覺得這個年紀就該讀書, 看見十五六的年人,下意識地就去想“哎今兒不上學麼,沒到休沐的日子啊”。

 盛朝十人里頭七人識字,想是大多數的年人都止步于秀才這級臺階前了。

 “由他們鬧,咱們先吃。”華瓊拿手巾桌面,沒抹下來一點污漬,勉強算是滿意。

Advertisement

 沒等多久,菜一道一道上來了。

 滿盤蔥花里揀的蔥、滿盤蒜末的蒜蓉豆腐、油滋滋冒花的碳烤豬排、咸香的、掛飽滿的醬燒鴨、紅油里泡著的香辣肚和缽缽、半盤子螺螄半盤子辣子的炒螺螄……

 連佐餐的小菜也是豆腐串、泡椒爪、醋花生,這樣的咸辣口。

 桌上擺了一堆小碗小碟,就們兩人吃,分量都不多,花樣卻齊全。因為菜以鹵湯和醬香為主,滿桌菜幾乎都是紅棕的。

 好不容易盼著了主食,好嘛,全餡餅、油潑面,油汪汪的殼煎餃,還有油炸土豆餅;湯是胡辣湯、羊雜湯、鴨湯。

 唐荼荼懵懵地看了看娘。

 華瓊回以一笑。

 唐荼荼:“……合著‘重口味’是這麼個意思。”

 自詡口味不淡,還是沒能經住這些咸辣菜番轟炸,嘗了幾口菜,辣得吐舌頭直嘶氣,最后把那碗油潑面干吃了。

 油潑面是地道的陜西油潑面,花椒面、辣椒面厚厚鋪了兩層底,越吃,汗越是如漿出。

 半碗面沒吃完,茶已經喝了一壺了,舌頭上燒起了一把火,順著管一路燒下去。

 唐荼荼抹了抹腦門上的汗:“……這是大廚做的嗎?”

 華瓊笑問:“有什麼想法,你直說。”

 唐荼荼不太確定:“覺……不是很講究,這不像是酒樓菜,像是路邊攤小吃的口味。”

 華瓊點頭:“說對了。”

 手指虛空一劃,指著樓下這條街。

 “看見這些小食攤沒?就是賣臭豆腐、羊雜湯、炒臘腸、炒米的那些——都是小本買賣,租不起鋪子,小販常年到頭推個車在街上賣。”

 唐荼荼順著的視線往下

Advertisement

 路兩旁的鋪面都掛著招牌,門面敞亮。

 一過午時,街上生意最好的就是食肆,遍眼是食肆,開個家常小飯館門檻低,本不高;而能在京城開出名堂的食肆,其中不是連鎖店,西市上就能開兩三家。

 至于小攤販,許多都是夫妻食檔,這邊包餛飩,那邊下餛飩;這邊搟蔥油餅,那邊烙餅……

 這條京城人人都逛的名街,薈萃南北四方小吃,什麼都能見著。小食販會把厚實的油紙做扁盒,一份賣五個八個銅板,客人也方便,逛街的路上順手買點什麼吃。

 等觀察完了,華瓊才給說細

 “人來人往,挑擔的、拉車的,全往路上過,小食攤就不太干凈。上個月,吃出了好幾個腸胃病來。”

 “市署立了條例,說是要整頓街容,嚴打攤兒食,不能在街上賣小吃了,必須得開店鋪,不然就要攆人。”

 東西二市作為京城最大的兩個市場,占據了全城七的錢貨易,人流量極大,再小的芝麻鋪子租一年也得幾十兩銀子,七八糟本合進來,租鋪子并不便宜。

 要是本地小販,咬咬牙也就租了。可路上支攤的小食販多數是外城百姓,住下城外的鄉村,四更天趕路、挑著擔進城來擺攤的,承不起租鋪錢。

 華瓊:“這些人求到了咱家。都是在西市干了好幾年的老人了,會做點小吃,也沒什麼別的本事,財路一斷,家里邊就要難過了。我就把他們全招進酒樓來了。”

 “因為鹵醬菜多,不是麻辣就是咸香,索起名為‘重口味’,看看能不能招來吃重口菜的食客——現在駐了十來家食販,后廚還沒占滿。”

 唐荼荼睜大眼睛。

Advertisement

 路邊食攤,駐酒樓,怎麼想都是不賺錢的事。華瓊這樣的經商頭腦,不嫌麻煩地接過這個攤子,不得是因為一顆仁義心腸。

 唐荼荼椅子往后一蹭,站起,拱手作了個揖。

 “娘真是大大善人,怪不得您能賺大錢呢,與人為善,與己方便,功德街坊鄰居都記著呢。”

 華瓊讓逗笑了,撐著腦袋,笑得直不起腰。

 “那我考考你,你腦好好想想,怎麼才能讓這酒樓起死回生——你也瞧見了,酒樓沒客人,我先把攤兒販招進來試試手,還沒正式開張,興許還要重裝修一遍。”

 “娘沒指這酒樓賺錢,可虧本了也難。”

 唐荼荼點頭:“小吃就該是路邊攤才地道,換到酒樓里,總覺得別扭——酒樓就該是吃宴的地方。”

 忖道:“如果我想請人吃飯,不管是請親戚,還是請朋友,都不會請人家來吃小吃,這不是輕慢人家麼。”

 雖說人以食為天,可人們也會把食分個三六九等。

 小吃攤、食肆、酒樓,菜品品質和服務檔次都是不一樣的,折進本價中,價格差得就遠了。跑酒樓里點一份炒涼,如同跑路邊讓餛飩攤兒做一罐佛跳墻,一樣得不靠譜。

 得想想辦法,把客人攬進來。

 雖說這一桌菜不是咸就是辣,唐荼荼還是努努力吃完了,好在分量都不多,捱著辣、就著涼水還是能吃下去的,一頓飯吃出了一汗。

 剛才上茶的三保表哥提著個長茶壺,樓上樓下地轉悠。看們桌上的主食下去不了,忙說:“荼妹別吃這麼快,還有好幾道菜呢。”

 又忍俊不:“我給你把這邊窗戶打開,瞧你這臉紅的。”

 大堂的窗有兩道,朝街的那排窗一直開著,天井方向的窗再打開,便穿堂風對流,吹在臉上,立刻降了降辣意。

Advertisement

 直沖后廚的這扇窗戶一開,廚房的香味就涌進來了。

 唐荼荼聳了聳鼻尖,朝著香味傳來的方向深深一嗅,許多調料煸香的味兒往鼻子里鉆,每一個氣味分子都在鼻間歡快地蹦跶著。

 仔細嗅了嗅,似乎還能辨出一悉。

 “娘!”唐荼荼眼睛發亮:“這是什麼?”

 華瓊不知道這丫頭怎麼忽然興起來了,莫名其妙答:“這是酷睿(kuri),也咖喱。”

 “這是番邦人的吃食,比較見,除了西市,別地兒見不著。咱們廚子還學了他們幾樣燉菜,有用牛燉的,有用大蒜、番大豆熬煮的——都是咱們沒嘗過的口,我就買了方子,讓廚子做做試試,看看能不能合上京城人的口味。”

 咖喱啊……

 唐荼荼不用說,這味兒可太悉了。

 在那些調料塊沖水泡飯的日子里,唐荼荼最喜歡的三種醬料包,一是紅燒排骨,二是金湯牛,三就是咖喱料包了。

 低配版是拿開水一沖,有條件就開一小鍋水咕嘟,煮好以后,拌飯、拌面、泡饃都是一絕,配餅的味道也奇好。

 一年沒吃著那味兒,還怪想的。

 唐荼荼放下碗筷,沿著半敞口的走廊去了后廚。

 廚房里頭掌勺的、配菜工、洗碗工,站了許多人,沒進去打擾人家,隔著門,陶醉地長吸一口氣。

 與后世的快手咖喱塊不同,這是真正原原味的咖喱。

 還有缽缽、鹵、羊雜湯……各種霸道的香味混雜,又奇妙地統一在一起,堪稱重口味者的天堂。

 廚子攏共十二位,比樓下的客人還多,一人掌一個灶,會做的吃食卻都單一,還是延續了小吃攤的風格。

 仔細觀察完了,才回大堂吃飯。

 到了未時,華家的表哥表姐們一頭熱地忙完,送走了寥寥幾個客人,都累癱在椅子上了。

 “前頭那客人一會兒要辣醬,一會兒要糖蒜,隔會兒又碎了個蘸碟。我也不敢讓客人賠錢,撐著笑臉趴地上把瓷片撿了,覺自己跟孫子似的。”

 “姑媽說要讓客人賓至如歸,這也太累人了。”

 打小被人伺候大的孩子,華瓊樂意看他們吃吃癟,老神在在地講道理。

 “賓至如歸,是說要讓客人像在自己家一樣自在,放平心就行了,哪里需要你們這樣?”

 幾個孩子七八舌討論起來。

 “最要的還是沒客人——晌飯是一天里的正餐,誰樂意吃這油汪汪的?會讓人沒食吧?”

 “這話說得不對,街上的小吃攤兒數正午生意最紅火,咱們不能因為自己生意不好,就埋怨廚子啊。”

 “荼荼怎麼想?”

 一桌眼睛都盯過來。

 唐荼荼冷不防他們問起自己,反應慢了半拍:“我覺得……”

 又掏出自己隨的紙筆,往紙上畫了酒樓的簡略構造圖,拿出給工部木匠講原理的架勢。

 “小吃小吃,零碎吃食,這麼辣的菜搭不到一桌上,菜品搭配不合理,就算口味重的人也吃不了這麼一桌。”

 幾人跟著點頭。

 唐荼荼繼續說:“既然是小吃,留著雅間好像也沒什麼用,因為沒有雅客常來——東西兩排屋舍全是雅間,還封了墻,氣味并不混淆;而后廚師傅們的菜品也沒什麼相干,還是各家做各家的。”

 “荼荼的意思是咱們減規模,把不好吃的小吃剔出去?”

 唐荼荼搖頭:“花樣繁多是好事,只需要揚長避短。我想,不如模仿小吃街的樣式,把灶臺挪進雅間里,當一個個廚間用,每一間賣不同的吃食。”

 有人問:“每一間賣不同吃食,是什麼意思?”

 唐荼荼:“比如這個屋賣鹵鹵鴨,那個屋賣油炸小吃,三樓賣湯食……就是分門別類攏廚間中,客人可以進去選餐,把三層樓的大堂全布置用餐區,客人想吃什麼買什麼。”

 把后世的食堂窗口化用過來了。

 華瓊漸漸出驚疑目:“……大排檔!”

 “什麼?”

 唐荼荼出迷的眼神,沒聽過這詞。只吃過三千人的大食堂和速食自熱飯,什麼大排檔,聽也沒聽說過。

 華瓊:“沒事,你接著說。”

 十幾只眼睛又從華瓊上,挪回荼荼上,都炯炯有神盯著

 深思的深思,皺眉的皺眉。

 唐荼荼默默把紙筆回來:“是我班門弄斧了,表哥表姐肯定有比我好的法子。”

 “荼荼妹妹別啊!辦法很好啊。”小掌柜一掌把的本子摁住,咬著下琢磨了會兒,又唐荼荼仔細說了一遍。

 “我覺得可行!”

 “我也覺得可行!”

 “那咱們還上什麼菜譜?哪樓賣什麼,直接墻上,客人自己去買,吃哪屋吃哪屋,一份是一份的錢。”

 “那不好算賬,總不能廚子一手做菜,一手收錢,要雇小二得每個屋子再招一人。錢還沒賺下,伙計雇了幾十個,離譜!”

 小掌柜二表姐想了想: “要是做咱們學館食堂那樣子呢?三十文錢管飽,三十文一位,要是全家一起來就打個折,隨便吃,管你肚打肚小,吃多算多。”

 “三十文能回本嗎?”

 “薄利多銷嘛。”

 幾個年人激討論著,在桌上寫寫畫畫,敲定了各種瑣事。

 華瓊以掌心掩著半張臉,笑得合不住了,心說年輕人腦子活泛,連自助餐的形式都想出來了。

 說干就干,華家三房都在西市左近住著,各家的傭人幫忙,抹泥起灶,兩天就把雅間改造了廚間,布置了自助大排檔。

 本就不怎麼雅致的招牌下,又添了行小字——三十文管飽,招來一片客人目

 九月廿三,酒樓熱熱鬧鬧開了門。

 鞭炮炸了三千響,不知哪家雇的舞獅隊,在寒涼的秋風中跳出了熱火朝天的氣勢來。

 依著西市慣例,開張當天半價酬賓,又聽是華家三當家親自開的店,西市上不鋪家都來捧場了。

 “華掌柜開門大吉啊!”

 “開門大吉,財源廣進!”

 華瓊神抖擻地應付了一刻鐘,撐了撐場子,上樓去那間唯一留存的雅間里躲清靜了。

 留了一扇門,瞧著一樓的靜。

 一群傻孩子,忙得汗也顧不上,走路都是三步并作兩步,倉促招呼著客人。

 大堂坐得滿滿當當——而樓前大街上,幾個十五六歲的年下了馬車。

 他們各個穿著常服,上的儒生氣質卻不減分毫,一看就是讀書人。

 有年仰頭著:“這招牌起得夠味兒!你們幾個快點啊,二樓窗邊全是人,別等雅間都滿了,還得在大堂里吃味兒。”

 這一群,是國子監的學生。

 前晌,容嘉樹和唐義山商量中午來這里吃飯、給荼荼捧場的時候,正巧被幾個同窗聽著了,一群人就呼啦啦地來湊熱鬧了。

 唐義山跟在后邊,忍不住笑:“他們幾個耳朵太尖了——子敬兄又是從哪兒知道荼荼開張的?”

 容府的二公子容嘉樹臉上一燒,含糊說:“你母親說給我娘聽的……莞爾不懂事,鬧著要來,攛掇了你家三妹妹一起。”

 容莞爾不捱這冤枉,一言回擊:“分明是哥哥自己饞,自己想來,怎麼賴在我頭上了?”

 這下,容嘉樹連著耳一齊齊燒起來了,只好把“饞”認下了。

 幾人進了樓里,只覺得這酒樓里新奇,竟然瞧不見小二上菜。

 靠墻擺著一排木柜,里頭摞了滿滿的盤子碗筷,人人進門不點菜,先領兩個盤,自己挨個廚間去參觀,再決定自己要吃什麼。

 那盤子的樣式也與平時家里用的不同,是瓷盤里比較貴的四珍盤——一個圓盤橫豎兩條,劈出四個格子來,可以放不同的菜。

 珠珠嘰嘰喳喳:“哥,這個怎麼買呀?我去哪兒買呀?”

 莞爾也嘰嘰喳喳:“拿著空盤子去討食,好像花子呀。”

 他們幾個湊在一起,作慢得出奇。

 容嘉樹想了想,在一樓轉了一圈,悄默聲地上樓了。避過擁的人流,他一間又一間地找上去,總算在三樓找到了唐荼荼。

 一群廚子里,只有一個姑娘,盡管穿著跟別的廚子一樣的白廚袍,用干凈布巾裹著頭,的個頭和段依然很好辨認。

 面前三口大鍋,鍋里不知道在熬煮什麼東西,咕嘟咕嘟冒著泡。

 唐荼荼要防止糊鍋,抄著大湯勺轉著圈地攪,愜意地哼著別人沒聽過的曲調。站久了容易腰酸,子隨著曲調晃悠著,像朵左搖右擺的花。

 容嘉樹清了清嗓子。

 “……唐妹妹?”他端著做派,溫吞又和煦地喚。

 煙熏火燎的,唐荼荼沒聽見。

 容莞爾了個腦袋過來,亮著嗓子一聲吆喝:“荼荼姐!!我哥來看你啦!!”

 撂下這麼一聲,小丫頭賊兮兮一笑,在哥哥的瞪眼中跑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