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我力能扛鼎 第174章 第 174 章

《我力能扛鼎》 第174章 第 174 章

 戰報傳至京城, 直如一個驚雷狠狠劈在王朝的心臟上。

 云中關守住了!

 大同到底是九邊重鎮,此的塞王是先帝的庶弟代親王。

 雖說先帝晚年一直提防著塞王專軍,怕邊軍只認王爺而不知有皇帝, 一直想要繞開藩王府、另立都指揮使司, 直接聽命于兵部,卻一直沒敢貿然調換。

 代親王今年七十了, 老當益壯,眼毒辣, 將大同守了一塊鐵板。守云中關的也是其麾下悍將,哪怕是夜里倉促應戰, 還是穩穩地守住了云中。

 可北元不止攻了此一關。

 位于張家口的北境第一關——赤城,于今年四月被蒙古炸毀的外關城墻才剛重筑了一半, 厚不足二尺, 在投石機與火炮的連番轟炸下, 了薄泠泠的一張紙。

 北元集中一半兵力狠攻赤城, 三萬龍門衛死守關,火炮已用盡。

 這是十月初四前晌的戰報,快馬加鞭傳到京城, 已經是十月初五的深夜了。

 二殿下的消息比軍驛早半日到。唐荼荼天黑時收著的信兒,抄起自己的畫圖工就去他府上了, 趕慢趕地畫好地圖,參考袁老先生留下的大沙盤, 用各種燒陶小樣, 復刻了兩個信息更完整的立沙盤。

 晏昰四更天時回了府,直奔書房,他進外間時的腳步還是急促的,轉進室, 步子慢了慢。

 之后一步比一步慢,沒一點聲音,最后停在桌前。

 唐荼荼趴在桌上睡著了。

 趴的姿勢很擰,不是雙臂疊起來、頭枕著手臂睡,而是下頦枕在大臂的里,支著手,搭在自己腦袋上。

 屋里早早點了爐,幾盞明燈照著,鍍了一層暖融的

 蕓香在旁邊守著,輕聲道:“奴婢讓姑娘去屋里睡吧,偏不,說再等等殿下——姑娘早早畫好了圖,太子殿下的人丑時來取了圖,連夜謄畫,明早就能放下去。”

Advertisement

 私事放在正事前邊說,這話回得沒規矩。晏昰聽完卻笑了聲,揮揮手。

 蕓香輕手輕腳地退出去了。

 屋門帶上時吱扭一響,唐荼荼咯噔坐了起來,驚得晏昰剛頰邊的手了回去,一時做賊心虛,手往邊上一挪,捻起碟子里的梅脯吃。

 一口咬下去,酸得倒了牙。

 “殿下回來了?”唐荼荼手背擋著臉,打了個呵欠。

 看見他這咽又咽不下去、吐又嫌不面的模樣,唐荼荼哭笑不得:“你吃這個干嘛,特別酸,我犯困時才咬一口,專門做這麼酸,解乏用的。”

 晏生生囫圇咽下去了。

 他“唔”一聲:“尚能口。”說罷,拿起的草圖看。

 那是一張二尺見方的邊關形勢圖,清晰簡明的幾條線勾了個形,主次分明,符號簡單易記。

 輿圖院畫出來的圖總是計較瑣事——山要有山形,水要有水勢,城池要畫城池樣子,畫出來的地圖總是難分主次的。

 該簡單的地圖,畫得沒簡單;該詳細的沙盤,又沒做的立沙盤信息周

 “宮里商量出結果了麼?”唐荼荼問。

 晏昰思路一斷,放下圖先答:“還沒議定主將,赤城已破,蒙古大約會退至城外修整,下一道關必選在……”

 唐荼荼愕住:“赤城不是還沒破麼?軍報上不是說三萬龍門衛死守?周邊的邊關再支援一下,怎麼不得再撐一月半月?”

 晏昰反被問得怔了怔,才知是一點不懂兵政:“沒有君命,邊城不可向東西各關求援,了布防,是抄家滅族的重罪。”

 “這三萬人守不住兩天,萬不得已的時候,主將與太守可以護送全城百姓撤回東萬口——邊城軍戶多,百姓也習慣了戰事,隨時能拔營換地。”

Advertisement

 “但即便攻下赤城,蒙古兵也不會貿然南下,赤城東西是大同和承德兩府,蒙軍南下,東西便合圍之勢,尚可支撐半月。”

 唐荼荼順著圖看了會兒,只覺得京城岌岌可危。盛朝的都城選得實在差,離北境太近了,晏氏一族踩在祖地上舍不得挪窩,當初建國時占住的所有優勢,現在全吐出去了。

 他們在南苑圍場時,江隊算準的北元突破口就是赤城,今冬要是開戰,打的一定是赤城,也曾針對赤城做過各種設想——再多再周全的戰略,敵不過一句“沒有皇命,不可妄”。

 信息傳遞慢,真是太糟了。

 可二殿下說得這麼細,唐荼荼又冒出另一種不安:“殿下是想帶兵去打仗嗎?”

 晏昰從草圖上挪開眼:“還沒定好。你……”

 一句“你想我去麼”,他咬在齒間斟酌半天,口又淡了幾分:“你覺得我該去麼?”

 唐荼荼靠在椅背上左右轉著脖子:“我也不知道。我沒見過冷兵時代打仗是什麼樣的,刀劍無眼,沒有消炎藥和抗生素,箭頭上抹點的糞當毒,就能要命……啊,你們還有火,一個炮彈砸下來,一群戰士的下半輩子就沒了。”

 “一打仗,就得三五年……要走那麼久,怪舍不得的……”

 喃喃了一句。

 舍不得……

 晏昰心口滾燙的沖向四肢百骸,百煉鋼也了繞指,他還來不及細細品味這個“舍不得”,作何解。

 唐荼荼已經一個鯉魚打坐起來了,抓起筆就寫備忘錄。

 “我那遠鏡計劃還擱置著,我得趕提起來了,明兒就去聯系琉璃作坊,給你燒上幾個。”

 晏昰聲音發僵:“不必麻煩。”

 唐荼荼:“你不懂,遠鏡是信息作戰的利!這事兒殿下別心了,我盡快弄好,看看能趕制出多來。”

Advertisement

 晏昰深沉地呼出一口氣,繞指全凍得梆,艱吐字:“……天快亮了,我送你出去。”

 唐荼荼收拾好東西,神抖擻地出了門,遠鏡的幾個制作要點全琢磨過,并不難。

 著黎明第一道曙回了安業坊,怕上爹去衙門的馬車,還多了個心眼,吩咐影衛在巷子口停了停。

 聽到路邊靜大,唐荼荼掀起車簾,向聲音來

 路旁的告示欄已經扯下了舊訊,京兆府作迅捷,衙役們全城出,端著熱騰騰的漿糊,往告示欄上上了此次戰役的邸報。

 清早出門的百姓圍了一圈,衙役對著邸報一臉肅容,邊念,邊往里添自己的彩:“北元狗賊此次發兵,是騎軍便聚集了二十萬之眾,二十萬!陣仗可大了!他們自赤城始,沿興和關、白登關、云中關而下……”

 什麼這關那關的,百姓聽不明白,茫然對視,七八舌地討論起來。

 “是要抬咱們的稅了嗎?”

 “還抬稅?年關口抬稅,心不讓咱們過個好年!”

 “怎麼不抬抬老爺的稅?那昌連巷的李老爺,是這半年就納了兩門妾,全擺的是流水席!”

 也有覺悟高的:“將士們捐軀與國,多收咱們幾兩銀子又怎麼了?”

 眼看著這謠言三言兩語就傳開了,京兆府小吏忙揚聲道:“不抬稅!不抬稅!諸位且聽我細說!自兩稅法施行以來,國庫充盈,朝廷還沒說要不要加征軍費,我等不可妄議軍費之事啊!”

 眼看著要起來了,幾十位文士駕著馬穿過鬧市,分散到各路口,其中兩人停在了告示欄前,將趁夜謄畫好的北境局部地形圖了上去,蓋在了文縐縐的邸報上頭。

Advertisement

 那是唐荼荼畫了半個鐘頭、又由知驥樓文士連夜謄錄了千百份的圖,截取的是北緯35°到48°、東經110°到125°,戰區正好取在最中間。

 地圖畫得簡單至極,方方正正一張圖,中間彎彎繞繞一條邊境線,從東北向西南斜斜而過;上方為北元遼闊的地盤,下方為盛朝地土。

 而圖上幾乎半條邊境線全以朱紅描邊,紅得濃重,四個重要的關隘都是,代表極危。被北元攻破的赤城旁畫了一條紅箭頭,徑直沖向京城,一目了然地昭示了京城的危機。

 京城百姓不認字的,凝目看了會兒,大吃一驚。

 “咱京城怎麼才半個掌大?”

 “我的老天爺!赤城離咱們京城,竟和京城離天津一般般遠!”

 “從咱這兒到天津,一天走四五十里,用腳走五天也該到了。蒙古人騎著馬,豈不是三兩天工夫就殺過來了?”

 “那些蠻人茹,剁了人腦殼當酒碗用呢。”

 百姓紛紛變

 文士慷慨激昂道:“赤城離京城如此之近,我等既為大盛子民,當知‘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的道理,此既為男兒,豈能不為家國出一份力?”

 ……

 唐荼荼掀簾看著。

 那頭的二位文士演講完了,遠遠看見,朝著叉手一禮。

 唐荼荼微微欠致意,合上車簾吩咐車夫:“回去罷。”

 盛朝邊關戍兵再多,也抵不住二十萬騎軍和攻城番沖殺。

 而邊軍又有兵、軍屯兵和謫戍兵的區別——兵數量,能省則省,力士里的神營和神兵里的火營都屬于兵;軍屯兵是各地征調來的,也是駐扎在邊關最主要的軍事力量,以五年一換。

 至于謫戍兵,是因為犯了罪被貶到邊關從軍的罪民,這些罪民是下等籍,是這時代的敢死隊,出關挖戰壕、設鹿砦、布拒馬,在戰場的空當里搶修外墻的都是他們。

 只要前線有損傷,北方六省的民兵、丁壯就得一波波地填補過去,補足戰場消耗。再從各家各戶征調新的民兵,各地都要加強巡邏警戒力量,先練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這才是需要跟百姓詳講戰局的原因。這樣的戰前員,在北方六省各地都會上演。

 是想想就讓人不過氣。

 今兒回來晚了,天大亮了,唐荼荼從后門繞進去,驚了幾個仆婦:“二小姐又大清早的出去散步啦?”

 “哎,清早空氣好。”唐荼荼應和一聲,一宿沒睡的腦子有點木。

 路過二門時掃了一眼,影壁后頭的報筐還滿著。

 中城十二坊里住著的全是家,家食君之祿,就不能關起門來對國事、天下事充耳不聞,前一天的大事邸報會由各坊的小衙管挨家挨戶送過來。

 這是正兒八經用活字印出來的報紙,每家送五份。唐家外院的護院不認字,只牧先生和葉先生會各拿一份,剩下三份就放在筐里,等著夫人和爺小姐取用。

 而眼下,幾個護院比劃拳腳,說是比劃,更像是笑哈哈地湊一塊玩;廚房的嬤嬤咕噥著蒸籠怎麼上不了氣,再一瞧,昨晚上留的火還拿木炭蓋著,沒吹起來呢,又是飛狗跳好一陣熱鬧。

 唐荼荼舀了一碗小米粥,有點風雨來的焦慮。

 *

 今兒的朝會不順,已經議了兩個時辰了。

 文帝臉上疲態明顯,印堂上撲了一層,不然熬了一宿,印堂黑沉沉的不好看。

 道己公公端著香爐子,另一個殿前監手執大扇,不時往文帝的方向扇一扇子,這是醒神香。

 北元起兵的由頭已經呈到了案上,蠻人毫無禮節,一封國書寫得句句鄙——他們斥責盛朝欺鄰國,尋釁滋事,造事由誅殺北元使節。

 拖雷尸骨未寒,其長子蒙哥便奉窩闊臺汗命聯合蒙古各部,口稱“要為屈死的使節討個說法”。

 太和殿上的新臣們放言高論,全是在近兩屆會試中大放異彩的進士郎,他們以策論和時務見長,全長了一條巧舌,主戰的有主戰的道理,主守的也有道理,主議和的、提議放北元使節回國的也有道理。

 各自引經據典,長篇大論聽得人腦袋疼。

 前頭的高卻都垂首站著,眉頭深鎖,一副“微臣恨不能肝腦涂地為陛下分憂”的忠心樣,卻沒人趕在皇帝出意向前說話。

 當務之急,是調撥江南剛剛送進直隸省的秋糧,先攤分到北境各關,再議個主將出來,奉皇命到前線督戰。

 晏昰揣著口那“舍不得”三個字,很含蓄地翹了翹,他要上前一步請戰時,太子卻偏過頭,晦地與他對了個視線,微微闔上眼簾。

 這是靜觀其變的意思。

 晏昰抬起的腳又落定了。

 兵法云:上兵伐謀,其次伐,其次伐兵。

 無利可圖不要開戰,大戰是下下之策,久戰是禍國殃民。北元能調度二十萬兵,絕不是一部之力,而是草原上各自為政的幾大部族連了手。

 添了薄荷與冰片的醒神香弄得文帝頭痛裂,臉愈發不好看了,穩著語氣徐徐道。

 “元人殘蠻無理,使節驅毀林,其罪當誅。朕本想留著他們,以觀后變,元汗不識時務,那就全殺了罷,將主謀者的項上人頭隨國書遞給他們。”

 “皇上圣明!”

 朝臣聞之神一振,打頭那三排穿著緋袍紫袍的鋸葫蘆,這會兒紛紛觀點清晰起來,幾乎是清一水地主戰了。

 天兒一天比一天冷了,昨夜又飄了點細雨,老臣們耐不住,剛邁出太和廣場,兩邊的使仆就拿著披風往老爺上裹。

 晏昰瞇眼前頭:“那是在做什麼?”

 他視線的落點是一排小太監,拉著一車一車的沉木箱,沿著膳茶房和太和東側路往東華門拉,足有十幾箱。

 這是宮里人最多的一條路,又是人最多的時辰,路兩旁無數宮人駐足,好奇地著這條長隊伍。

 廿一沒宮里消息來路,聞言,看向側手邊詹事府的小吏。

 那小吏垂著眼瞼說:“貴妃娘娘開了自己的私庫,變賣首飾細現錢,要尚監、針工局、巾帽局、京織造廠等五,月底前趕造十萬套棉服棉被出來,要給邊關的將士添冬。”

 太子眉眼一寒。

 紀氏。

 昨夜子時,軍驛的信兒才宮,父皇前腳看了軍報,半夜急召大臣書房議事,直到此時才下朝。中間的空檔沒半個時辰,紀氏從哪兒知道的消息?

 除非父皇昨晚就歇在宮里。可把朝事拿給后妃說,怎不是大患?

 紀貴妃今兒一大早就忙不停當地彰顯賢德,還趕在母后前邊,出了這個賢名的頭——京織造廠,得著使喚?代理后宮,竟是要把后權也在手里了!

 太子冷著眉眼看了半晌,低聲吩咐文吏:“去皇后娘娘那兒知會一聲,問問娘娘的意思。”

 “喏。”

 兄弟倆沉默地走出太和門,坐上馬車各自回府了。

 馬車才起,影衛打馬湊到車旁,低聲道:“回殿下,姑娘的放映機已送抵二十多地,北六省各上府全送到了,只有山魯拙跟著的那支隊伍出了點岔子。”

 “他那隊原是要送至大同府的,卻臨時折向,下了道,斜斜過云中城,拐向了和林格爾——同行將士十幾人,全與咱們的探子失去了聯系。”

 晏昰蹙眉:“被抓了?”

 影衛有點拿不準:“探子說……叁陸留了暗號,說是得了葛將家小爺的信兒,前去探探真假。”

 晏昰騰地坐直了。

 作者有話要說: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明 顧炎武《日知錄》

 上兵伐謀,其次伐,其次伐兵——《孫子兵法》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