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我力能扛鼎 第176章 第 176 章

《我力能扛鼎》 第176章 第 176 章

 九殿下起了玩心, 伺候他的小太監卻不敢把小主子當狗逗,換了九殿下扔繡球,奴才們滿地跑著去撿球。

 這孩子手臂沒有力量, 扔不了很遠, 繡球又輕,小太監明明一手就能撈懷里, 卻要左挪右閃地裝作接不到,像模像樣地夸著:“好!主子扔得好!”

 唐荼荼看在眼里, 悄聲問:“小殿下怎麼出宮來了?”

 晏昰也著那頭。

 “姚妃又鬧起來了,那癔癥時好時壞, 清理了長春宮的毒香也無用,只能慢慢調養。”

 “前幾日, 家老夫人帶著長媳進宮去了, 抱著姚妃痛哭流涕。隔天, 姚老太爺就去父皇面前求旨, 求讓姚妃發還家中。”

 唐荼荼“啊”了聲,說不清是什麼滋味。

 發還家中,是央求皇上將兒休棄了, 這才能帶回家里去。

 “父皇沒答應,特許姚妃去景山住一陣子, 家里眷能陪著小住些時,還讓小九出宮散散心——皇兄這幾天事兒忙, 我先帶他幾天。”

 可憐見的。

 奴才們裝模作樣, 九殿下沒一會兒就覺出了蹊蹺,小臉上的笑一收,不跟他們玩了,踉踉蹌蹌跑回了二哥邊。

 他好像習慣了有人牽著, 不高興的時候,子重心總是向前傾,兩只腳趕趟似的追前一步,這只腳還沒踩穩,下只腳就追過去了,走起來路像只小鴨子。

 到了跟前,張開手臂要二哥抱。

 晏昰垂眸瞧他:“自己上來。”

 小孩呆呆站了會兒,委屈地蹲在地上了。

 晏昰笑了聲,把一只手臂橫在前,九殿下著他的手爬回他膝上,乖乖坐正了,在他上抓出好幾個泥手印。

 “糊這一手泥。”

Advertisement

 晏昰嫌棄了聲,拿起手帕,給他一手指一手指地過去。

 唐荼荼擱邊上看著,笑彎了眼睛。

 同巷子里住的孩兒陸續開始說親了,唐荼荼每回聽著“十五一及笄就說親”“男兒十七就娶妻”這樣的事兒,總覺得一寒氣直沖天靈

 勉強拿“古人平均壽命三四十”這理由說服自己,才能不在聽到別家小兒談婚論嫁的事兒時出奇怪目

 十五六、十七八,生理剛剛發育的第二階段,談什麼婚論什麼嫁?心智商還沒,就要定下一輩子了,那不純粹是拿人生試錯麼。

 可二殿下這樣的……男人,好像,雙肩已經足夠擔起一個家。

 還有父的。

 唐荼荼挽下領口,牽著自己脖子上一紅線扯出了一枚平安扣,這枚玉扣質地白,手潤澤,打磨得幾乎能映出自己的臉。

 唐荼荼半蹲下,展開九殿下的手掌,把這枚平安扣放在他掌心里。

 “相逢即是有緣,我應了你一聲姐姐,也不能白白占你便宜。”

 笑說:“我上沒什麼貴重東西,之前那牛鼻子老道說我是火命,說姐姐能給你擋災,我自己不信命理,但沒準的東西能給你加點運勢呢——喏,這塊玉送給你,是法華寺高僧加持過的,能養人的。”

 九殿下睜大眼睛,好像被手心里這抹余溫定住了,一錯不錯地看了會兒。

 他雙手手心罩住玉扣輕輕晃了晃,像搖一只骰子,在耳邊聽。

 晏昰見過無數好件,只消一眼就認出來這是塊和田玉,水頭不錯。和田是玉,上品的和田質地細膩,白如,外邊似結了層潤亮亮的油皮。

 他不贊:“你的東西,怎麼能給他?”

Advertisement

 唐荼荼擺擺手:“沒事兒,我娘給了我十好幾塊呢,隨便戴。”

 都是九兩哥那兒的東西。華瓊心當著九兩哥的面兒,把好理的玉玩件全分了,說這是教他“不為外所擾”,還說商人太計較得失、寵辱若驚是要命的病,非得給他擰過來。

 九殿下把玉在耳邊,不知在聽什麼,眼睛很亮,那是孩子不諳世事的天真。

 他娘拼命給他掙出來一條出路,他將來長大了,懂事了,知道自己陷在皇家的困局里,不知還能不能留住這份稚子之心。

 唐荼荼錯開眼,沒那點不該有的憐惜留太久,笑得輕快。

 “我娘說玉石雅致,讓我拿著送人,要跟邊的孩們打好關系,多點朋友,別天獨草似的。”

 晏昰端著八風不的淡笑,實則犯了回小心眼。

 ——自打今年五月初遇,這半年了,他幫良多,還沒從這兒得過一頭發的禮

 ——該送的人不送,不該送的瞎送,該的你不著朋友。

 唐荼荼把自己拉過的那碟水果清了盤,起:“時辰不早了,我得回家啦,小九再見,二哥再見啊!”

 地揮揮手,頭也不回地出了暖閣,跟蕓香、叁鷹、廿一、還有路邊修剪玉蘭樹葉的老仆全打了聲招呼。

 晏昰聽著院子里熱絡的送別聲,眼皮下,瞧九弟半晌。

 九殿下還在搖骰子,雙手籠著玉扣晃,玉扣卻從他掌間溜走了,差點噗通碎地上。

 小孩“啊!”短促地了聲。

 晏昰及時抬腳以鞋幫一踢,玉扣跳回了他手中。

 差點就碎了,晏昰心里的不虞升到了頂。稚,不懂珍貴,哪里知道玉石經不住撞?

Advertisement

 他喚:“廿一,從庫房找些玉,不論戴的玩的擺的,什麼品相好看拿什麼。”

 廿一應聲去了。

 晏昰又回頭哄弟弟:“央央,你瞧這玉扣,小小一塊,其實不是什麼稀罕件,你戴在脖子上勒脖子,掛在手上,腕子太細又掛不住,沒幾天就找不著了——二哥替你收著,如何?”

 九殿下搖搖頭,這回舍不得搖了。小孩手指靈巧地把紅繩打了個結,又打了個結,繩子太短了,他箍著頭皮是套進了腦袋里,把玉扣擺正,掛在前。

 晏昰曉之以之以理。

 “二哥也不白拿你的東西,我用玉佛手瓜跟你換,你看這佛瓜,多好看,喜歡麼?這一桌子玉,你喜歡什麼自己挑罷。”

 九殿下瞅了瞅他,又用烏亮亮的眼睛桌上,挪著子趴在桌邊,這個玉佛,那只玉蟬,笑出單邊的小酒窩。

 晏昰心想:小孩兒,就是好糊弄。

 央央卻慢條斯理地開了口,聲音得像春天的草芽,特認真地講著道理:“太傅說,禮輕意重……火火送我的,不換。”

 晏昰一噎。

 這孩子開口學舌晚,咬字用力,一個字一個字地往出蹦,有種字斟句酌的鄭重。

 央央黑亮的眼睛又瞅了瞅他:“太傅還說,無事獻殷勤,一定心懷鬼胎,有所圖謀。”

 “心懷鬼胎”的二殿下,把視線從小九前玉扣上拔開。

 ——這鬼東西,一年也不定說這麼多字,全給他一人說了。

 *

 天津府有缺額的事兒,二殿下不讓說,肯定有他的道理。唐荼荼怕自己傳話傳不準,爹爹聽岔了,耐著子等了幾天。

 吏部的調授文書果然在兩天之后放出來了。

Advertisement

 院里的老樹掛了霜,唐老爺繞著圈踱步,踱了半個時辰,把心頭的結理清楚了,卻仍沒敢邁進正屋那道門。

 屋里的唐夫人帶著三孩子總賬,人手抱著一把算盤,核這個月家里的賬本。

 日常采買是大頭,人往來也不,義山的學費便宜、書費貴,荼荼這個月吃宵夜的回數了,珠珠買小首飾的錢也沒超支……

 唐夫人這頭跟荼荼請教三位數的加減法,隔會兒探頭過去看看珠珠,被這傻妮子總忘了進位的病愁得頻頻扶額。

 至于義山,他數學得不錯,國子監是有算學夫子的。

 唐義山撥著算珠,分心觀察著荼荼的大食計數法,瞧荼荼在紙上寫寫畫畫,他心想洋人碼子也不過如此,跟他撥算盤差不多一樣快。

 算完一本,唐夫人抬頭看向窗邊:“你爹還在外頭站著呢?”

 珠珠趴窗格子上瞅了瞅:“可不,手抄在袖兜里,繞著大樹兜圈。外邊好冷的,可別把爹爹凍壞了。”

 唐夫人揚聲喊道:“老爺!進來吧!有什麼心事你別憋著,直接開口就是了,都是一家人有什麼說不得的?”

 唐老爺這才知道他們全在屋里,磨磨蹭蹭進來,把剛剛寫好的自薦書放在桌上,指尖輕輕搭在上頭。

 “這是?”

 唐老爺:“夫人吶,吏部的調授書下來了,各部有通籍的吏目都能上表,自請外放出。”

 這是大事,他耳濡目染,全家都知道“外放”的分量。

 唐夫人忙問:“老爺想調去哪兒?”

 唐老爺臉凝重:“我左思右想,覺得天津是個好地方,恰恰靜海縣缺一員知縣。夫人知道靜海縣嗎?你家那位表姑姑,就是嫁去了靜海縣,可記得?”

 唐夫人轉著一粒算盤珠,忖了忖。

 “記得倒是記得,只是我那表姑說靜海臨著海,是天津的窮地界,百年以前是片荒地。還是皇帝祖宗那時候,北方幾個大姓人家奉旨遷居過去的——靜海衛籍多,煮海熬鹽的灶戶多,遠遠不如天津別的幾個縣富庶,老爺怎的挑了那兒?”

 唐老爺是謙虛人,對自己有幾斤幾兩掂量得很清楚。

 “窮地方更得用心治理。我枉讀了這麼多年的圣賢書,吃著祿米,空長了肚上三層,也該出去走走,看看民生多艱。”

 唐荼荼豎著耳朵聽著:喲嘿!跟自己想到一去了。

 縣令好啊,一縣父母,要把民生大事端起來,還能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

 盛朝對地方員的鉗制不怎麼嚴,這些年又搞政績大比拼,“治民無常,以民之樂為先”,很是提倡民治方法的創新。

 心里一高興,拿著賬本算得飛快,一頁十來行,只掃一眼就得出了數,颼颼颼把剩下半本賬算完,寫了個總數,拖著繡墩坐到了爹娘旁邊。

 “……”唐義山傻了。

 這才知道荼荼一直在磨洋工,能心算,用不著紙筆!

 唐夫人聽老爺這麼說,也高興起來。

 “這是好事兒呀,老爺怎麼猶猶豫豫不好意思開口?難不你不打算帶我們?我聽說外放能帶上媳婦孩子一塊去的。”

 “愁有兩樣啊。”唐老爺眉頭上結了道鎖。

 “其一,外放出雖然能帶上家眷,可義山的學業不能耽誤,咱們全家人走了,留他一人怎麼能行?”

 唐義山忙說:“爹爹放心我,國子監里多的是外地來求學的同窗,他們帶兩個健仆、帶一個書上京城,賃個小院子,幾個人就能把吃喝穿用全安排妥當。”

 “況我怎麼就是一人了?祖父祖母、外婆,還有娘和舅爺、姥爺都在,我去誰家不行?哪家不能照應我一下?我還能往國子監寄宿呢,好些家住得遠的學生都在書院里住,聽說三人一寢,別有一番趣味哩。”

 這話說得唐老爺寬了心,笑著說:“我兒長大了。”

 “第二愁啊,這知縣是七品,一年俸銀五百兩,比我這會兒了一半還多。外放的頭一年會給些梯己錢,再沒什麼別的進項了。”

 “我聽部首大人說,縣衙里頭得有錢谷、刑名師爺,衙門里頭不給配師爺,師爺是自己掏錢雇來的,想招攬有才之士,想要人家好好辦事,俸祿不能開得了。”

 “再加上全家吃用,哪里還能攢得下錢,不是要連累你們娘幾個過苦日子?”

 唐夫人聽得心頭暖,笑著咕噥了聲:“什麼苦日子沒過過,這算什麼苦。”

 當著兒的面,不好意思表心聲,就給老爺算這筆賬:“縣里頭開銷也啊,跟京城怎麼能一樣?”

 “老爺仕途最要,我聽說外放的好可多了,仕途怎麼能拿錢算?這些年咱家也攢了些錢,家里補上點,外放三年也富富余余,老爺總不會一輩子都是七品小縣。”

 唐荼荼樂了:“爹放心吧,我攢了不錢,也能接濟家里的。”

 珠珠:“那我也不買新裳新首飾了,我也能攢下錢的!”

 全家鼎力支持,直說得唐老爺雙目滾燙,連聲慨著“家和萬事興”,把這事敲定了下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