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我力能扛鼎 第191章 第 191 章

《我力能扛鼎》 第191章 第 191 章

 怪慘的。

 拿回去給家里的廚嬤嬤瞧。

 十來頁,記得麻麻,看得廚嬤嬤直咋舌:“這是打哪兒來的金疙瘩?下的婦人都沒這麼講究的。”

 唐荼荼含糊帶過:“人家是大夫,吃得仔細點,延年益壽嘛。”

 嬤嬤一想是這個道理,樂淘淘去研究延年益壽的方了。

 作者有話要說:這里的火炮,差不多對標了南宋和元初的火,但資料不全,所以有一定加工。

 給大家解釋一下哈。

 火炮里填塞的火藥并不是定向的推力,而是向四面的,所以瞬間產生高溫膨脹氣,讓炮膛發燙,同時因為管高,炸膛風險很大。

 當時冶煉的技不好,大多用的是泥模,就是在泥模里倒鐵水,凝固型后敲碎泥模。炮膛外部可以打磨,但膛管壁不容易平整,有坑洼。

Advertisement

 同時口徑越大、程越遠的火炮,填塞的火藥越多,越危險,報廢率相當高。

 廢得快,造得也很快,當時生產力驚人,比如南宋理宗時,江陵府“一月制造一、二千只”鐵火炮。建康府在兩年三個月的時間,就制造和添修鐵火球、火弓箭、火弩|箭、霹靂球、突火筒等六萬多件,有非常完整的火作坊生產線。

 但宋元期間資料有點難找,找不到大口徑火炮的資料,找到了明朝戚家軍的虎蹲炮(一種能單人作、單人扛著走,30來斤重的小炮),是每打五六發就需要冷卻很久的。

 所以文里設定這種大火炮只能打一發,之后必須得潑水冷卻,清理炮膛,打十發就徹底報廢。

 歷史上限制了火炮武大規模使用的幾個原因,速慢、冶煉技差、火藥不純、冷卻慢、炸膛風險高……

Advertisement

 哪怕清朝盛極一時的紅大炮,其實也是泥模做的,真正幾次大規模應用還是在康熙以前,后來懶得創新了,淪為禮,大慶典時放著聽幾聲響。

 李鴻章在德國鐵宰相俾斯麥手里買克虜伯大炮,買了328門,據說一門炮售價20萬兩白銀,所謂的“真理只在大炮的程之”。當時的軍械所主要就是造火炮的,最后戶部不給撥錢了,買不起炮彈,淪為廢鐵,放在廈門的胡里山炮臺,后來了個景點。

 近代史上的自步|槍、機槍、榴彈炮、火炮等等,炸膛也頻發。

 一戰前出現了水冷和氣冷機槍,在槍膛外邊加個冷水箱,或者加上散熱片,能持續打幾百發;然后有了通用機槍,就是自己帶一條備用槍管,槍膛打得紅熱了,拔下來把另一條換上,這條打熱了,再把第一條換回來。

 后來又有了加特林那種多管旋轉的設計,多個管循環發的過程中就能冷卻了。

 武史真的是用人命堆出來的歷史。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