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那些不合規矩的做法,康熙也只是輕輕敲打了一下,讓他避避風頭,回府里待著就算了。
這事不算大,唯一有點麻煩的是,那個洪大人是索額圖門人,算得上太子一黨,四貝勒這樣做,有打太子臉面的嫌疑。
在回京之前,他給太子去了一封信,專門說了此事。
太子有點不高興,但也沒說什麼。
河道有多重要,他這個太子的當然知道,皇父年年都要派人巡視,隔幾年還會親自去,就代表了它的重要。
所以四弟做的也不算錯,他一個大清太子,容人的雅量還是有的。
當下,他本打算揭過去了,還專門找人和索相說了。
沒想到索額圖不聽他的,還在今天的朝會上,讓人彈劾四貝勒。
被皇阿瑪問到臉上,太子的神也不好,死死盯著那個出面的員,就想他看到自己的臉,自覺的退下去。
然而那員一直跪著頭垂下,沒有看任何人,只里一條條說著彈劾四貝勒的話。
太子恨不得直接一腳踢過去,可他不能,他是一國太子,再大的事也不能失了從容和穩重。
他抬頭看了皇阿瑪一眼,此時康熙的臉上已經滿是怒火,那怒火中還夾雜著一心疼。
太子從小就是康熙帶大的,認了解康熙,兄弟中沒一個比得上他的。
康熙這翻表現,顯然中間還有別的事啊,絕不僅僅是因為有人彈劾四弟,就這幅表現。
不說別的,就他們這些兄弟,自觀政以來,被彈劾的還嗎?
說他這個太子奢侈,用度花費甚至超過了皇帝,說他的父凌普貪污賄,重奴行兇。
說大阿哥逞匹夫之勇,鄙無禮,既然拿鞭子責打下屬員。
說三阿哥結文人,常常與人尋歡作樂。
說四阿哥尖厲,為人刻薄寡恩,等等等等。
只要細數,在場的從大哥,到十四,就沒有一個不被彈劾的。
十五那是還沒有上朝,等著吧,只要他一旦領了差事,就免不了被人吹求疵。
可這些康熙都心知肚明,甚至他自己,也能接到指責他做的不對的折子,史嘛,專門就是干這個的。
那為什麼今天康熙表現得如此憤怒呢?
太子不由去看梁九功,只見他垂下眼,一不好似一尊雕像。
太子心里一咯噔,平日里梁九功對他們這些皇子可謂是恭恭敬敬,而且是能提點就提點。也不是為了他們以后多照顧,只是希他們表現好點,別讓皇阿瑪生氣,他這個奴才也好做點。
可現在梁九功這幅做派,就說明一定出事了,還是大事。
他心里不由惴惴,旁邊的大阿哥還在火上澆油,“就是,太子旗下的門人貪污河道的銀兩,本就罪該萬死。居然還有臉彈劾別人,太子您也不管管,哪里有一國儲君的風范。”
太子狠狠閉了閉眼,老大,你這個棒槌!
他二話不說,立刻跪下來請示,“貪污決不能容忍,四弟辦的好,請皇阿瑪重罰那些員。另外李史污蔑皇子,以莫須有的事構陷皇子,可見對皇家的心不臣,兒臣懷疑他結黨營私,因為私就構陷皇子,還請皇阿瑪徹查,并重重懲罰。”
太子這話里有幾層意思,首先,四貝勒拿下的那批以洪大人為首的員必須嚴懲,他這個太子不會保。其次,這個李史敢彈劾皇子,一定是了別人的指示,讓皇帝徹查。無論查出是他太子門下所為,還是有人構陷這個太子,頂著太子門下的名義,去對付四皇子,好讓兄弟鬩墻,都要查清楚,絕對不能放過這種在皇家兄弟之間搞嫌隙的人。
太子這一翻表態,滿堂皆驚,就連索額圖都忍不住焦急的看他。
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李史就是索額圖的人,就是太子的人。
太子這一表態,就代表他放棄了這些人,這于太子黨而言,是個沉重的打擊。
原因也很簡單,這是給了康熙借口,狠狠削弱太子黨的勢力。
太子胤礽自從被封為太子,邊漸漸聚攏了一龐大的勢力,而這勢力是以索額圖為首的。
隨著太子表現越來越好,而康熙則漸漸年老,太子的勢力已經威脅到了皇權,這讓康熙非常不滿。
然而太子是他心培養的繼承人,又一向做的很好,他對太子還是滿意的。
所謂打鼠怕傷了玉瓶,康熙現在就是這樣的狀態,他想削弱索額圖的黨羽,然而難免傷及太子,所以一直遲遲下不了手。
現在太子親自請旨,讓康熙直接查,往深了查。
也就是說,李史將作為一條引線,可以牽扯出后面無數太子黨,至于要弄下去多,全看康熙的心意。
這如何不讓眾人驚訝,如何不讓索額圖大驚?
康熙聽完,眼中閃過滿意之。他掃視了周圍人一眼。
幾個皇子知機,馬上跪下來請旨,“請皇阿瑪下旨徹查。”
其他大臣見有人帶頭,也都紛紛跪下來請旨。
至于索額圖和索額圖一黨,各個面無,上冒出冷汗。他們不敢埋怨太子,更不敢怨恨高高在上的皇帝,只拿憤恨的目盯著李史。
此時李史哪里還有剛剛的意氣風發,整個人驚慌失措,恨不得暈過去。
他知道自己完了,不僅是他,他一家甚至是一族都完了!
史彈劾本不是錯,可他被打上黨爭的標簽,還涉及包庇貪污,就是大錯特錯。
他拿希冀的目看向索額圖,索相,這都是您讓我做的啊!
然而索額圖也是毫無辦法,只能眼睜睜看著康熙離開,然后太子以及眾皇子跟著離開。
出了大殿,大阿哥看著皇阿瑪遠去的龍輦,“我說,太子你今天發什麼瘋,怎麼好端端的就愿意舍棄你那些走狗了呢?”
兩人斗了這麼久,都知道對方的格,如果不是發生什麼事,太子絕對不會這樣做。
他好面子又惜羽,即便知道是錯的,也會按下去然后自己理好,絕對不會在朝會上,不管不顧的就讓皇上去查。
那查出來什麼,他還能控制的住嗎?
別里翻船才好,大阿哥幸災樂禍的笑著。
太子譏諷的看他一眼,懶得和這個不腦子的蠢貨說什麼,詢問其他人,“老四人呢?”
四阿哥胤禛絕對是最勤勉的,從來不會缺席早朝,除非病得起不來床。
可他前兩天才回來,看著除了消瘦點,人神奕奕的,也不像生病的樣子啊!
“對啊,老四呢。”大阿哥也疑,剛剛在朝上他不好問,現在終于能好奇問出口了。
眾位皇阿哥都搖搖頭,表示他們并不知道。
眾人面面相覷,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很快,太子的太監過來了,太子見他臉沉重,問道,“出了什麼事?”
太子看著眾位阿哥都在,想到剛剛梁九功派人來傳的話,忙以眾人都能聽到的聲音道,“昨晚四貝勒府的大阿哥沒了,是時疫。四爺連夜把棺槨送出了城,皇上正為此事難過呢。”
眾人先是一愣,十四呆呆的道,“你沒說錯吧,是大阿哥,不是二阿哥?”
弘盼的病弱京城皆聞,可弘輝是個健康的啊!
那太監低低的垂下頭,“是大阿哥。”
完了!
眾人心里一凸,那可是四弟/四哥的嫡子,皇阿瑪皇孫不,但嫡孫真是麟角,滿打滿算也不過三個。弘輝是其一,還有大阿哥的嫡子,和三阿哥嫡子。
現在三個還去其一,而且四弟/四哥的兒子本來就,那就怪不得皇阿瑪心疼了。
在人家嫡長子去世送葬的時候,你去彈劾人家,這不是撞到皇阿瑪的心坎上嗎?
太子知道后,憾之余,不由為自己剛剛的機智點贊。
他是親過的,皇阿瑪對于自己的兒子有多好,可隨著他們這些兒子漸漸長大,掌握了權柄,皇阿瑪到了威脅,就把這些轉嫁給了更小的阿哥們。
至于他們這些年的,大部分是防備了吧?
可現在四弟那事,又是另外一回事。
他本沒大錯,還能說得上是功勞,畢竟他功阻止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洪災,大功一件。
可皇阿瑪顧及自己這個太子的面,不僅沒有賞賜,還讓四弟回府休息。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苛待功臣,而這功臣還是他親生兒子,皇阿瑪豈有不愧疚之禮。
偏偏在這個時候,四弟的兒子沒了,還是寄予厚的嫡長子,想想都知道,皇阿瑪對四弟的心疼肯定到達了頂峰。
可偏偏索額圖作死,讓李史在這個時候彈劾四弟,這不是老虎頭上拔須,什麼算是?
剛剛皇阿瑪那語氣,如果不是他反應快,估計下一秒,怒火就全到自己上了吧?
太子慶幸的時候,其他阿哥也懨懨的。
他們和老四是政治敵手不錯,可也是兄弟,兄弟沒了嫡長子,他們心里也提不起勁。
眾人沒多說什麼,都散了,回府后各自打發了奴才,去送喪儀。
他們不能親自去,因為弘輝是夭折,還是時疫沒的,只能這樣表示表示。
紫城發生的事,很快就傳到了郊外的皇家寺廟。
離開京城后,他們就來到了此,由方丈親自主持,念經,超度,焚燒,然后殮。
雖然是火葬,但骨灰盒還是要放棺槨的,然后在廟里一年的香火供奉,再下葬。
在主持這些儀式的時候,即便衛其軒不舒服,仍然全程參與。
并且,他還親自為弘輝點了一盞長明燈。
此舉作秀的分居多,然而對于四爺來說,卻是真真切切的了。他的二阿哥,果然有有義!
只要這長明燈還在,他就可以和四福晉來這里悼念弘輝,并且希借此保佑這個孩子未來可以投個好胎。
等到所有的儀式都走完,衛其軒累慘了,被太監背著回了齋房,灌下一大碗藥后就沉沉睡去。
而四爺這時請廟里懂醫的大師給他把了脈,知道沒有問題后,就去了前殿,打算多抄幾遍經書,多念幾卷經文,為弘輝祈福。
傍晚的時候,衛其軒終于醒了,被伺候著吃了齋飯。
收拾好后,他估著京城的消息已經到了,于是讓人扶著他去前殿。
果然,蘇培盛正在和四爺稟告今□□堂上發生的事,以及皇上后續的理。
等到他說完,衛其軒才上前見禮。
四爺看他,驚奇不已,“這就是你堅持讓我寅時就出發的原因?”
原本四爺是打算等到城門開的時間再出發的,那會兒人也,還有護衛在兩邊護著,不擔心驚擾了百姓。
可凌晨三點的時候,衛其軒卻提醒他,“可以出發了。”
四爺以為兒子不懂,細心的教他,“城門是寅時四刻開門,現在出發,只能讓你大哥停棺等著。”
送葬是時走時停的,經常會停下來讓人哭靈,但這都是有講究的,絕對不會是因為被攔了而停下來。
衛其軒淡淡的道,“那就讓他們打開城門。”
四爺皺眉,教訓道,“你雖是皇家人,但不可生了驕矜之氣,城門是何等重要的地方,哪里是說開就能開的。”
“今天不一樣,今天是大哥的葬禮。”衛其軒道。
“沒什麼不一樣的,”四爺臉難看,他只是個四貝勒,有什麼資格讓人開城門。
衛其軒抬頭看他,“當然不一樣!如果我猜的不錯的話,今□□堂上一定會有人彈劾阿瑪。不知道皇瑪法會怎麼理呢?”
四爺很驚訝二兒子的見識,他當然知道今天會有人彈劾自己。
早在河南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在他看來,能修建好河道,自己被人彈劾了又怎麼樣,他甘之如飴。
今天是大朝會,想必那些人已經準備好了彈劾他的折子。
不過這會兒弘輝的事,已經讓他顧不上別的了,彈劾就彈劾吧,反正他是皇阿哥,又不會傷筋骨。
“阿瑪因為大哥已經很傷心了,我不希阿瑪在這個時候還要面對別人的詆毀,更甚至被皇瑪法召上朝,和人爭辯。”衛其軒委婉的道。
“那也不能......”四爺的話還沒說完,就意識到了什麼。
以他的政治素養,立即察覺了二兒子的言外之意。
如果他們不提前啟程,就是靜悄悄的,等城門打開,出城。然后弘輝這事,誰也不知道。
他的奴才也會在皇上下朝后,再稟報,那就意味著,皇上是聽完彈劾他的話后,按下彈劾他的折子再知道弘輝的事的。
皇上不會怪他不上朝,或者心疼他,給弘輝抄一卷經文,但也就這樣了。
可要是按二兒子說的做,提前出發,那他們勢必驚九門提督,讓人家來開城門。
無論如何,九門提督都得第一時間去向皇上請罪,那皇上就會在上朝前,知道弘輝的事。
等他再聽到有人彈劾自己,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他可以預料到,皇帝一定會大發雷霆!
而且他這麼做,完全不著痕跡,他傷心兒子去世之余,還考慮到兒子得的是時疫,不能傳染給京城百姓,從而提前出發了。
頂多考慮沒有那麼周全,忘了宵之事。
可這是壞嗎?
不是!
一個失去兒子的阿瑪,辦事沒那麼周全,現了他父子深。
他四阿哥胤禛,可不是外界傳言的刻薄寡恩,冷厲無的人,因為兒子去世而傷心到忘了一點細枝末節,這算是大事嗎?
不算,至哪怕再傷心,他也把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了。
想通了這一層之后,四爺立刻采取了衛其軒的建議,提前趕去了城門。
只不過行路的速度是計劃好的,讓九門提督有時間反應,及時過來打開城門。
而且他也沒想到,衛其軒的計算能這麼準,停下,祭拜,再次出發,一停頓都沒有。
就好像他們沒有刻意等城門開,而是原本就以為,城門就該在這時候開,他們只是趕在了城門打開的第一時間出城。
這里面的彎彎繞繞,以及準的計算,讓四爺對弘盼這個次子,不由得刮目相看。
以前只知道這孩子過目不忘,天生聰慧,可惜太差,能不能養活都不知道。
現在一看,他豈止是聰慧,還對大哥有義,對阿瑪孝順,就連朝堂上那些算計都了如指掌。
所謂讀書人不出門,就可知天下事。
他這個次子,躺在病床上,還能把國事家事算的這麼清楚。
一樁樁一件件,既顧及了義,又兼顧到了利益。
“朝堂上發生的事,是你一早就算到了的?”四爺再一次驚嘆兒子的早慧。
然而這一次,衛其軒卻表現出茫然,“發生了什麼?是皇上不再責備阿瑪嗎?”
衛其軒覺得,自己的表現已經夠了,他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阿瑪不責難,至于后續的發展,他怎麼可能知道?
他還只是一個孩子,一個以前整日躺在病床上,完全沒接過政治的孩子。
在不了解皇上太子大臣們等等都是怎麼樣人的況下,他如何能知道呢?
當然了,衛其軒當然了解康熙朝的歷史,但這事不能對胤禛說。
四爺想想也對,自己兒子再妖孽,也不可能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況下,算計到這一步。
只能說,時也命也。
弘盼這小小的一步,就讓自己得到了莫大的資本——康熙的憐惜。
至于太子......四爺垂下眼,短時間,太子不會對付自己,還會拉攏自己,顯示他的寬德和為君之道。
這就夠了,至于以后,那是之后的事。
相信等他回京,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地位。至于什麼時候回京,不著急,越是這個時候,就越要沉住氣,讓皇阿瑪知道他是真的傷心難過。
思路轉了一圈,想通了后面的關節,四爺的心里松了松。
他轉打量衛其軒,這個兒子一定要好好培養!
如此有本事,是他福氣啊!只是......四爺又憂慮起來,這孩子太差了,要如何才能養好他。
如果弘盼的能好,他四貝勒府,該是多明的未來啊!
賀思慕在戰場上撿人吃,沒成想被人撿回去了。撿她回去的那位少年將軍似乎把她當成了戰爭遺孤弱質女流,照拂有加。賀思慕于是盡職盡責地扮演著弱女子——哎呀血!我最怕血了,我見血就暈——水盆好重我力氣好小,根本端不動——你們整天打打殺殺,好可怕哦暗戀小將軍的女武將氣道:“段哥哥才不喜歡你這樣嬌滴滴的姑娘!”賀思慕一偏頭:“是麼?”某日少年將軍在戰場上馬失前蹄,被人陰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見血就暈的賀思慕松松筋骨,燃起一盞鬼燈:“讓我來看看誰敢欺負我們家段將軍,段小狐貍?” 段胥想過,他不該去招惹鬼王。他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知道她的真名叫賀思慕。但是或許他用一生的時間,都不能讓她在她四百年漫長的生命中,記住他的名字。“我叫段胥,封狼居胥的胥。” —————— 日常裝柔弱超強鬼王女主*狡詐專兵少年將軍男主
穿越成小官之女,娘死爹不疼,原身還特別作? 後院一群女人對她虎視眈眈、時不時落井下石,家宅安寧是奢侈! 裝天真,她會,藏拙,她會,畢竟有個疼愛縱容她的大哥。 然而...... 大哥身邊那個損友安的是什麼心? 裝傻耍賴、能玩會撩,不小心惹得她紅鸞心動......
上一世謝洛笙傾盡一切為夫君謀求大業,卻遭夫君和庶妹算計,最終身首異處。重生十五歲,這一次她不再任人欺凌,緊閉心門,行事雷霆,一改軟弱,就在她復仇事業風生水起之時,她最避之不及的妖孽男人以強硬姿態站在她的身邊,吐氣如蘭,“夫人,放著我來。”
容晞是罪臣之女,入宮后,她將秾麗絕艷的姿容掩住,成了四皇子的近身婢女。 四皇子慕淮生得皎如玉樹,霽月清風,卻是個坐輪椅的殘廢,性情暴戾又孤僻。 宮人們怕得瑟瑟發抖,沒人敢近身伺候,容晞這個專啃硬骨頭的好脾氣便被推了出去。 一月后,四皇子讓容晞坐在了他的腿上,眾宮人驚。 六月后,四皇子的腿好了,還入東宮成了當朝太子,容晞卻死了。 慕淮面上未露悲郁之色,卻在一夜間,白了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