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都市爽文 天眼:鑒寶無雙 第714章 精致的帽筒

《天眼:鑒寶無雙》 第714章 精致的帽筒

趙軒覺自己的屁老值錢了,他都不敢用力坐。

誰底下坐著幾千萬的東西,也會如他這般小心的。

先不說自己現在有多錢,但他估計現在就算是世界首富,也沒他坐的椅子值錢。

落座之后,看著大家笑道:“有好件就拿出來吧。”

“來,先看看我的。”

這是京城開超市的老板,趙軒記得姓王,是跟胡宏深他們一撥的人,也算是一個藏之人,

趙軒幫他看過兩三次東西,眼力可比晉省的那個王總好多了。

王總將東西放在面前的臺子上,趙軒這才上手。

這是一個小尊,屬于文房之一,高度在八九分公,平口圓腹,

他看了一眼底足,突然笑了。

“王叔,您這是盼著我說這是仿的吧,這樣我還得十倍賠給您差價。”

聽他這樣一說,眾人也就明白了,皆哈哈大笑起來。

尊底還著九歌售賣的標簽。

王總笑著道:“我知道是好件,只是我就是搞不懂,這和宋哥區別在哪里?”

趙軒點點頭,這是一個清仿哥釉的民窯小尊。

其實瓷的新仿鑒定不難,現今的人急于求,模子倒出來的胎,與以前的手工拉胚區別很大,

只要稍懂一些的,就不會打眼。

但如果是老仿,因為本就有年代,而且很多老仿的工藝湛,差不多完全復古工藝,這就給鑒定帶來了困難。

當然,真正了解的人,還是一眼可辨真偽。

“王叔,宋哥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紫口鐵足,但后仿的一般燒不出紫口,如這件小尊就看不到此口,而鐵足往往燒得也不自然,

其二則是聚沫攢珠,因為宋哥施釉厚,所以會出現大量的釉中氣泡,若若現,這類氣泡后邊也仿不出來。

Advertisement

其實仿哥窯的技,元代做的最好,但元時期獷,這種風格也延續到了瓷上,

明時期除了以上所說的兩點,在開片上又有了變化,整個開片相較宋時期更小。

而清時期就更好斷了,外表的化油脂也沒了,雖然看上去胎質更細膩潔白,但恰恰這一點就說明有問題了。

因為選用的胎土與宋時期已經完全不同了。

判斷仿與民仿也簡單,一是底款,清時期窯幾乎全部帶款,二是胎土較仿較差,而且修胎草率。

您看這一件,底部還出現了火石紅的現象,這都是民窯的佐證。”

趙軒本想盡量說的通俗易懂一些,但很多沒有對比的況下,依舊有些模糊。

不過,如果對瓷稍懂的人,那是一聽就明白。

接著,唐國拿上來的是一個玉把件。

“小軒,看看我這件,之前逛琉璃廠買的,花了7000塊,你看值不?”

趙軒拿起,沒有急著看,而是握在手中了兩下,這才看起形狀,這是一個玉虎,

高度在三公分,長約六公分左右。

他沒拿放大鏡細看,就笑著道:“不虧。”

聽到不虧,唐就咧了起來,笑著道:“我看像是秦漢時期的。”

“唐叔,這是和田戈壁料青白玉,玉質還算不錯,不過您要說秦漢我可看不到。

這是典型明時期的東西,所謂的大明,在這個把件上完全現了出來。

明雕有微工,比如陸子岡和王毅等人,但大部分的雕工還是以線條來強調的骨骼

七千不貴,完全值了,過兩年興許能漲不。”

將玉件還給老唐,接著胡宏深將自己的件給拿了出來。

趙軒只看了一眼,就大喜道:“胡叔,這是哪來的?”

Advertisement

這是一件瓷,樣式其實還蠻多見的,長筒狀,高足有近三十公分,直徑約在七公分。

彩繪花圖案,瓶鏤空,口微撇。

在靠近底部,有兩個小小的銅制扣環,正面相對,一個扣環是死的,焊卯上去,

而另一個扣環,則是活的,用力拉一下,可以拉出一個小小銅皮屜。

制作的不僅,而且極巧。

胡宏深看他的表,就知此是買對了,同樣喜道:

“前段時間到杭州出差,逛花鳥市場買的,花了四千三,小軒值不?”

“太值了,胡叔,您知道這是干嘛的嗎?”

胡宏深一怔道:“筆筒啊。”

趙軒和旁邊坐著一直沒吭聲王老對視一眼,隨即大笑起來,這算是歪打正著嗎?

現場有識貨的人也沒忍住笑出聲來,邊笑還邊道:“老胡,你這是走了狗屎運。”

胡宏深被笑得有些迷糊,這就是筆筒啊,有什麼好笑的。

當然,這樣的笑更多的是打趣,是對老胡同志運氣的認可,畢竟連東西都認錯了,還能撿到好玩意,這運氣可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而且,這可不算是小

“胡叔,這是帽筒。”

“啥,裝帽子的?”胡宏深都懵了,這玩意能把帽子塞里?

趙軒忍著笑意解釋道:

“清時期的頂戴花翎,有兩個后擺,所以不能疊著放,通常都需要懸掛起來。

而且古人也有言‘冠不落地,鞋不上桌’,所以就專門制作了一個帽筒,將帽子放在瓷筒之上。

看上去像是筆筒,但相較筆筒可高多了。

就像眼前這一件,筆要是裝進去,用時還得將它反置倒出來,筆可沒那麼長。”

胡宏深喜道:“這麼說,是不是比筆筒還要貴?”

Advertisement

趙軒搖了搖頭,其實帽筒存世量不,萌發于康熙,到清晚期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早期是員在用,但因其實用,漸漸地,稍有資財的家里都會有,

發展到清末時期,已經列了婚嫁習俗之中,如嫁妝瓶一樣,作為陪嫁之

不過,存世量大并不代表就一定價值低,關鍵還是在之一字上。

“您這個帽筒,與清晚期還有些不同。清晚期多是一形的實,圖案繁雜就不多說了。

在我看來,您這一件能到清中乾隆。

彩始于康熙,于雍正,而真正民窯皆用,大面積燒制則在乾隆。

您這個之所以說致,就在這小屜的設計上,這個原本口沿應該還有一個鏤空的銅網。

屜中放置一點木炭,再將帽子放上,可以有效的驅除因長期佩戴而產生的異味,烘烤出里面的汗氣。

這是我目前為止,看到最致的帽了,胡叔,能上拍了。”

“哈哈哈,你小子都說好,那我就更舍不得賣了,改天尋一個頂戴花翎,咱放在一起擺著。”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