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都市爽文 天眼:鑒寶無雙 第724章 雨過天青云破處

《天眼:鑒寶無雙》 第724章 雨過天青云破處

趙軒無所謂,這件東西除非他一個人不給看,直接庫房,

否則遲早都會引得這一行轟的。

但如果只是放在庫房里,不與人流分,那還有什麼樂趣。

他將東西小心的拿出來,王暉早將茶幾上的東西收拾利索了。

這是一個瓷碗,碗的樣式很有意思,有點像一個翻開放的斗笠,

碗沿直徑在十八公分左右,但底只有五公分左右,典型的沿大底小,但放在桌面上卻非常穩,

高度約在六公分,最夸張的是胎的厚度,非常的薄,口沿最薄度應該只有兩三毫米,

趙軒上手時估了一下重量,應該在四兩左右,非常的輕。

呈天青,底足無釉黃泥砂粒,底與足凹陷,被人為用泥膠之類的東西填平,看不到有無款。

釉亮如鏡,釉質溫潤如玉,浮厚澤有瑪瑙質,釉面通開片紋,

造型端莊勻稱,拔秀、素雅恬靜,胎薄如紙,輕若無,應看能影。

“這是仿汝窯?”

劉孫兩人都沒有急著上手,而是探著頭盯瞧著,片刻,孫掌柜不確定的問道。

劉掌柜搖頭道:“一眼老,肯定不是新的,但也沒聽說汝窯有這類瓷啊。”

趙軒的手,在碗的腹部輕輕一彈,一陣極為悅耳的聲音傳出,聲音似乎自帶音,久久響于耳間,

這不是瓷應該發出的聲音,聽上去很像兩種金屬的相擊。

“聲如磬!”

兩人齊齊一愕,孫掌柜的面上浮現激,不過立即又搖頭嘆了起來。

而劉掌柜的面一直帶著狐疑,看向趙軒道:“別賣關子了,說出你的判斷。”

趙軒笑看著兩人道:“這件東西你們沒看錯,就是你們心中的判斷。”

Advertisement

孫掌柜突然笑道:“你知道我們心里怎麼想?我剛剛還想著這會不會是柴窯呢。”

說完再度搖頭。

劉掌柜看著趙軒面上的笑容沒有變化,驚道:“你真覺得這是柴窯。”

孫掌柜瞪大雙眼,一臉不可思議的看著趙軒,許久聲音尖細道:“不可能。”

兩人之所以如此驚訝,因為柴窯到目前為止,別說是整了,連殘瓷也未見一件。

甚至有人懷疑,到底有沒有柴窯一說。

柴窯,這個詞很廣義,但行所說的柴窯,就是指五代末后周柴榮所制瓷,

世宗在位僅有短短的十年,而柴窯的品率又極低,在那樣純靠手工的環境下,能燒制多,就顯而易見了。

其實柴窯的出現,就注定了它的稀,原因自然在昂貴和工藝兩個原因,

柴窯的釉中使用了藍瑪瑙石和青金石,這兩樣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是珍稀的寶石,

特別是青金石,當時是作藥之用,國不產,要通過海上陶瓷之路,從今天的阿富汗轉運過來。

汝窯雖珍,但尚有整存世,柴窯卻只存在于歷史名人的篆書與詩詞中。

‘雨過天晴云破,者般做將來。’

這句話,很多人是說乃是宋徽宗的詩,而且不是‘者般’,應該是‘這般’,是宋徽宗對汝窯的工藝要求。

但據《五雜俎》卷12記載:“世傳柴世宗時燒造,所司請其批云:‘雨過天青云破,者般做將來。’”

這里的者,是指‘諸、眾多’的意思,說明柴窯的多樣。

但其實,這一句詩,也不是柴榮第一個說出口的。

唐玄宗啟盛世,不想重復武周玉窯,他要打造一種瓷,代表這一刻才是中華第一盛世,

Advertisement

當有人問及做什麼時,玄宗幾乎未加考慮就說出了‘雨過天青云破’,頭起的很好,但下一句該怎麼說呢?

這時候大詩人張說,見到皇帝尷尬了,當即補充道:‘五彩撲面來’。

當然,后一句被改,所以有人認為是柴榮所作,也有人說是徽宗的杰作,其實兩人也是拾人牙慧。

因為柴窯極多,以天青為最。

當然,因為柴窯沒有品傳世,所以這一句詩,就變了是形容汝窯的。

柴窯有很多的頭銜,瓷皇,天下第一瓷等等。

北宋歐修歸田錄里道:‘柴氏窯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

明文震亨在《長志》有云:“柴窯最貴,世不一見……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未涂釉的底部呈現瓷胚本來的。”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清人何夢華為阮元購得柴窯一片,鑲作墨床,亦蔥倩可。而彩殊晦,疑為均窯混真。”

還有一說,明代權臣首輔嚴嵩父子,當時打著嘉靖皇帝的旗號,傾全國之力,也僅得柴窯碎片數枚而已。

足見柴窯之稀

至于說可能不可能,瓷就放在幾上,趙軒一時之間也不知該如何解釋。

劉掌柜將自己的手在服上狠力的,這是怕手中有汗打

然后平復一下心,這才將碗拿起。

許久中喃喃道:“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黃泥底,這些條件都吻合,

漂亮,真是太漂亮了,可是,怎麼可能是柴窯呢。”

接著小心將碗倒拿,看了一眼底道:“小軒,這好像是后人有意填充的。”

Advertisement

趙軒點點頭道:“我不敢它,我懷疑底下有款。”

“你覺得會是什麼款?”孫掌柜急切問道。

這個問題還真難到了趙軒,因為沒有柴窯真品問世,也沒有文獻記載啊!

清代民國都有仿瓷,他們會在底刻‘大周、榮、柴’等款,但那畢竟是仿瓷。

“不知道,不過我估計不大可能會是柴、榮等字,當時柴乃國姓,應該不會寫在瓷底部,架火上烤吧,

宋代一部分有款,但多以宮殿建筑命名,明清有款,全部是以年號命名,

也沒見老朱家,在瓷底下刻一個‘朱’字,可見他們也是怕忌諱的。”

“走走走,我們找吳老,看他和王老他們怎麼說。

小軒,我覺得你看對了,說實話,初一眼不覺得,但我現在越看越,簡直是不釋手,

這要是搞不清楚,今晚不用睡覺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