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軍事歷史 大宋文魁 第103章 炒鋼

《大宋文魁》 第103章 炒鋼

呂正臣回過神后,把剛才張唐卿說的話,詳細的向呂說了一遍。

滿臉驚喜,“張大人,您有法子提高爐溫?實不相瞞,小老兒也覺得生鐵煉不好,可能是爐溫的事,但小老兒實在是不得其法,即便是用最好的木炭,都達不到效果,求張校勘不吝賜教。”

張唐卿正在思考如何解釋時,呂忽然說道:“當然,不讓張校勘白技,呂家必定奉上厚的儀程,或者呂家鐵匠鋪兩份子。”

說完后,眼睜睜的看著張唐卿。

而張唐卿正在回想后世的一些經驗,全然沒聽到呂說過的話。

“現在,咱們爐子里的火焰是橘黃,如果火焰能達到白藍,對于冶鐵將會事半功倍。”

“白藍?天啊,當年干將莫邪煉劍時,才達到的火焰啊。”

“提高爐溫,有幾個關鍵點,你們記好。”

爺倆立刻找來了紙筆,張唐卿拿起筆,畫了一個風箱的簡略圖。

“燃燒,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曰氧氣,二曰燃料,這個喚做風箱的東西,能提高空氣進爐膛的速度。”

現在打鐵,采用的是皮囊往爐子里鼓氣的法子,效率低不說,風量還很小,燃燒就不充分,溫度就低。

風箱最早出現在明朝的《天工開》中,宋朝肯定是沒有。

呂正臣對風箱的設計驚為天人,只用一塊小小的擋板,就能快速的進行充氣換氣,太神奇了。

“再說燃料,我看你們都是直接用的煙煤,煙煤產自哪里?”

“萊蕪監當地。”

“要麼換太原府的焦煤,要麼對萊蕪監的煤進行二次加工,減煤炭中的硫含量和一些不好的東西。”

Advertisement

說道:“實不相瞞,我們也知道太原府的煤適合煉鐵,但造價太高了,一車煤從太原府運過來,價格比我們當地的貴三倍以上,所以,一直沒喝的用太原府的煤炭。”

“知道如何燒制磚塊嗎?”

“知道,我家附近就有。”

“和燒制磚塊差不多,把煤炭放到磚窯最里,點燃部分煤炭,燃燒半個時辰,等磚窯溫度達到一定程度后,封窯,燜一到兩天,即可得到焦炭。”

呂正臣只覺腦瓜子嗡嗡的,這不就是燒木炭的另一種應用方式嗎?為什麼我就想不到?

“煉鐵爐子也非常關鍵,我再畫一個爐子,你們找人試驗一下,看看能不能行,最關鍵的是壘爐子的材料,要優中選優,普通的磚頭和黏土,可能適應不了爐溫。”

說完,張唐卿又畫了一幅簡單的高爐圖。

“張校勘,比冶場的高爐高了將近兩倍啊。”

“是的。”

“這個高爐能煉鐵?”

“可以,但不建議你們現在煉鐵,顧時之能讓你們練?所以,最好的法子還是去冶場買生鐵,減一道煉鐵的環節,能省不時間。”

張唐卿一想,他的這些法子都要不斷的實驗,肯定要耗費不資金,看看呂家的作坊,規模并不大,人家不見得會舍得投這麼多資金。

“如果你們手里的資金不充裕,可以去益都縣榮寶齋拿錢,就說我說的。”

心一陣苦笑,看來不能給張唐卿謝禮,只能給份子。

雖然不忍心把呂家鐵匠鋪的份子分出去,但現在形勢比人強,一是呂家需要找一個靠山,沒看到萊蕪監的十八座冶場就是因為死守著份子,才落得如此下場嗎?

Advertisement

張唐卿正是炙手可熱的時候,還有,可以當做靠山用一用,再說了,要是不拿出份子,對不起張唐卿的這一系列技革新手段。

張唐卿也想在宋朝大攀科技樹,但他并沒有什麼其他的技可言,只能通過改變某一個方面,期能帶整個大宋的科技發展。

最好的例子就是風箱,風箱只能應用到冶鐵嗎?在陶瓷等行業依然可以用,只要風箱這玩意發展起來,對推大宋的科技發展,有巨大的作用。

張唐卿說的這些方法,已經有了后世炒鋼法的雛形。

三個人商量了一上午時間,呂父子才徹底消化了張唐卿所說的關鍵技

了解是一回事,最主要的是不斷的試驗,找出最合理的解決方案,才能大規模的應用在呂家的鐵作坊呢。

“既如此,我就走了。”

“張大人能否再在萊蕪監待一天?我還沒好好招待張大人呢。”

“不行啊,時間不等人,我等還要趕去開封府。”

呂家父子把張唐卿送出門外。

張唐卿看著呂家準備的禮,笑著說道:“天氣炎熱,這些吃食放不住,你們的心意我領了。”

呂家父子無奈,只能送給了張唐卿一個諂的微笑。

一上車,張唐卿看到李文進臉鐵青。

“大師兄,怎麼了?”

“顧時之,已經不是以前的顧時之了,現在,他的眼里只有銀錢。”

“以前認識顧時之?”

“認識,他曾經拜訪過恩師。”

“莫再說顧時之的事了,反正他也蹦跶不了幾天了。”,張唐卿說完,靠在車廂上,開始睡覺。

從萊蕪監到仙源縣,大概兩百里的距離。

仙源縣,就是后來的曲阜。

Advertisement

“曲阜”之名最早見于《禮記》,東漢應劭解釋道:“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

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以祖黃帝生于壽丘(曲阜城東)為由,下詔令改曲阜為仙源縣,將縣治徙往壽丘,并建造景靈宮,以奉祀黃帝,特定仙源縣由孔子后裔充任。

當天晚上,張唐卿等人在泗水縣的驛站歇息一晚后,繼續向西南方向奔去,終于在第二天中午時分,抵達了仙源縣。

因為仙源縣是文宣公府的駐地,所以仙源縣城池規格比一般的縣要大很多,甚至比青州府的駐地益都縣還要巍峨幾分。

文宣公這個封號,來自于孔子文宣王的封號,自從唐朝時,孔圣人的后裔一直被冊封為文宣公,直到幾十年后,宋仁宗把孔子后裔的封號改為了衍圣公,并一直沿用到民國之前。

因為縣治已經不在曲阜城,所以,人流顯得了很多。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