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軍事歷史 大明風流 第192章 明月夜

《大明風流》 第192章 明月夜

本來,按照張延齡原本的想法是,倘若皇上真的過不去這道坎,非要追查真相的話。不妨索讓張皇後告訴他真相,一了百了。

這麽做雖然會讓皇上麵頓失,尷尬不已。也會損害皇上和皇後之間,皇上和張家之間的關係。但起碼能將事立刻平息下來,不會弄到不可收拾。不會讓皇上對皇後和張家生出太多的猜忌和懷疑。

這是萬不得已的做法,也是立竿見影的做法。

此刻皇上已經陷了深深的懷疑之中,已經多方試探問詢的況下,這其實已經是直接告訴他真相的時機了。

然而,張延齡卻不能這麽做了。因為,周老太後死了。

周太後一死,倒不是因為關鍵的證據的缺失會讓皇上不相信。張延齡有全部的調查口供,人證也隨時可以拿獲佐證。況且還有周壽和周彧為了保命而不得不寫下的懺悔書在皇後手裏攥著。整件事由不得皇上不信。

而是,周太後一死,周家此時必如驚弓之鳥一般慌張。周家賴以立足的靠山倒了,周家現在如無之萍一般已經沒有了基和同皇族的聯係。他們必然會到極大的危機。

現在隻要一有風吹草,他們都會嚇得尿子。而危險在於,他們恰恰是知曉全部真相的知人。很難保證周家不會在這種形下破罐子破摔,一聽到風吹草便會公開所有的事,曝這個驚大醜聞。

若是那樣一來,皇上,皇後,張家,周家,甚至包括死了的太後都全是輸家。周家固然完蛋,皇上也要淪為笑柄,周太後死了也難辭其咎,皇後行事不當,脅迫太後殺人,自己公私用逾矩查勘涉皇上之事。那可真是一場局,全盤皆輸的局麵,後果將難以收拾。

Advertisement

這並不是張延齡的杞人憂。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便是,周家人依附於周太後的份而獲得了今的份和地位。周太後隻要活著一,便是周家的定海神針。所有想周家的人都要考慮到這一點,那是庇護周家上下的一座大山。

所以,隻要周太後不死,周壽周彧等人的心裏都會明白一件事,便是出了任何事都有一個最後的保障在。隻要這個底線在,他們便不會做出過激舉,不會破罐子破摔。因為他們相信,憑著老太後的份,他們不會完蛋。

周太後既是現實中的保障,也是周家人心底裏的那底線。底線不破,便無命之憂。但周太後現在死了,周家上下人等心中的底線斷了,此刻自然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狀態之中。

倘若他們做的事隻是一般的罪行倒也罷了,偏偏他們做的事是可以滅門滅族的罪行。一旦有風吹草,破罐子破摔,一拍兩散是大概率的事

人如果有那麽一丁點希,都不會失去理智。最怕的是走上絕路,毫無生途。在這種時候,那是什麽事都幹得出來的。

如果事到了這一步的話,那絕非是張延齡想要看到的結果。

白了,張延齡覺得在關鍵時候可以將事和盤托出的前提是,皇上會立刻停止追查此事,且主將這件事下去,不會讓這個醜聞泄出去。那相當於一種止損的行為,雖有損失,但不至於徹底崩壞。

一桌酒席,飯菜不可口,甚至有些難以下咽,但起碼所有人還是能坐在桌子上吃飯的。但若是掀了桌子,弄的渾菜湯油汙,鍋碗瓢盆打的稀爛,每個人都沒了飯吃,那將是一場災難。

進一步的想,如果真的醜聞曝之後,朱佑樘會不會惱怒,會不會把火撒到皇後和張家頭上來?外庭文們也一定會落井下石。到那時張家怕是也要徹底完蛋。

Advertisement

這絕不是張延齡希看到的結果。張延齡當然不可能讓這一切發生。

但現在現實的問題是,皇上定在暗查此事,若是任由皇上查下去,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周家會被驚,後果難以預料。自己必須要阻止皇上查下去。而此刻還來得及阻止。

周太後死了,這條線斷了。皇上現在唯一能查的便是從外部手。他恐怕其實早就在這麽幹了,而且也一定清楚自己參與此事了。

婚禮皇上沒來,當然不是皇上的那個理由。而是他本不想參加自己的婚禮。因為他定是在此之前便知道了自己參與了這件事。站在他的角度,自己協助了皇後一起死了他心的婉兒,他怎還會參加自己的婚禮。他要查出真相來,給自己懲罰才是。

書房裏,張延齡心中煩不已。仲春時節,夜晚的氣溫並不燥熱,甚至有些寒意。但是此刻張延齡卻渾冒汗,腦子裏一片滾燙。這件事該如何應對,確實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抬眼間,見月如水從長窗的進來,張延齡忽然想起今晚是滿月之夜。於是推門走出書房來到院子裏。

月朗星稀,一滿月掛在上,清輝萬丈,皎潔如盤。月灑滿庭院的每個角落,像是下了一層霜雪一般。月影婆娑,一切都籠罩在月之下,顯出詭異的迷離之。就像張延齡此刻的心中,躁而難以安定。

突然間,一曲蕭聲隨著清風傳來,起先斷斷續續,進而逐漸清晰。

張延齡凝步細聽,聽出了那蕭聲傳來的方向,那是從後宅正房院子裏傳來的蕭聲,不知是何人所吹。但那悠揚婉轉的蕭聲卻讓張延齡有些紛的心緒似乎變得安寧了一些。張延齡索坐在花壇的青石上側著耳朵閉著眼睛繼續聽下去。

Advertisement

簫之聲嗚嗚然,悠悠然。似斷還續,如泣如訴,如怨如慕。時而婉轉低徊,若竊竊私語,湯湯流水。時而藕斷連,不絕於縷。時而變得激越昂然如九仙音,時而又舒緩如歌而歎,餘音嫋嫋。

張延齡還是第一次聆聽這麽妙的簫之聲,蕭聲中似乎蘊含了百語千言,萬種緒在其中,令人魂為之銷,為之。直到蕭聲停歇許久,他才緩緩回過神來。

張延齡幾乎可以斷定這是徐晚意的蕭聲。因為樂聲不但是技藝,更是格局和氣度以及。從這簫聲中,張延齡到了這些,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而這顯然不是詩畫意那幾名婢上所備的。

聽了一曲蕭音,張延齡的腦子也清明了下來。沉片刻之後,張延齡很快便對當前的形做出了判斷,同時相應的對策也慢慢的浮現在腦海之中。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