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清清一聽,連忙說:“去年十月份高考就恢復了,不僅知青可以考大學返鄉,很多知識分子也陸續回來了,房子都歸還給個人了,往后會越來越好的,那些事再也不會發生了,等師父們去投胎的時候,就是國泰民安的盛世了,祖國會越來越富強的!”
“好啊!好!真好!”
四位師父聞言都熱淚盈眶,雖然他們沒能等到這一天,但他們下輩子也能看看這盛世,這是最大的安了。
就算他們遭了不公平對待,郁郁而終,但對這個國家依舊熱,不然他們也不會放棄國外的優渥生活,學歸來了。
既然說起了這個,亦清清還是要跟師父們匯報一下自己的近況和學業的。
往年的托夢中,也看出來師父們對這個比較關心,而且頗有種為了讓多學點,互相吵架的架勢。
“學生今年參加的高考,考上了帝都大學制藥專業,未來我想用我學的中醫知識,為我國的制藥行業做貢獻,研究特效藥。
可惜中醫,終究還是沒落了,往后幾十年,西醫大行其道。
易師父,學生沒有把握能改變這一態勢,但我保證,我會好好學習中醫,等到合適的時候,把它傳承下去,我相信總有一天,它會綻放應有的彩的。
因為有些奇遇,我的學習時間比一般人還是要充裕一些。
不過上大學后,能自由支配的時間了很多。
正常每個學習日,我花在中醫和制藥上的學習時間各有五六個小時,總共是十二個小時左右。
今年我已經開始在學中醫看診了,這是我最近的脈案,燒給您看看,也好讓您放心。”
脈案丟到火盆里,被火焰侵蝕,很快就到了易老爺子手上,他隨便一翻,就知道小丫頭有多努力,著胡子笑得暢快:
“哈哈,我就知道清清丫頭有眼,小子,你告訴,我不求把中醫發揚大,時局如此,個人的力量太微弱,不可強求,選制藥這樣迂回的辦法來使用中醫知識很聰明,只要保護好自己,好好學,把老祖宗的知識傳承下去,老頭子我就死而無憾了!
一天學習十二個小時,老頭子我當學徒的時候,都沒有這麼用功過,讓小丫頭別把自己得太,我很高興有這樣一個徒弟!”
云孤遠小聲轉述了易老爺子的話,亦清清松了口氣,師父不介意學了中醫,卻無意行醫治病就好。
其他三位師父一聽學中醫和制藥,每天要占去十二個小時,就知道能拿出來學習其他東西的時間很很了。
三位師父里,只有樂老師鄭音比較想得開,安他們道:“老王,老林,清清丫頭志在研究醫藥沒什麼不好的,國家正需要這樣的人才,咱們的一所學,并不像易老爺子的中醫那樣,有傳承危機,生活條件上來了,藝自會蓬發展,倒是中醫,生存空間被西醫占了,要艱難的多。”
亦清清并未聽到三位師父的話,但也猜到,三位師父的心怕是不會很好。
誰也不想自己的學生有好的學習機會,卻選擇了學習別的。
一的技能,中醫和制藥是最重要的,占用最多學習時間的,大概是現實中的1小時,技能教學模式中的六小時。
剩下的廚藝、制香、紙扎、語言、書法、繪畫、樂以及實戰技能,每日是現實中的半小時,技能教學模式中的三小時。
這其中,語言這科的時間還經常會被拿些出來分到做紙扎上面。
不過這個安排是放暑假前,每天能出來的自由學習時間只有6小時的況下。
放暑假后,這個時間肯定會延長,但也只會分配到紙扎、制香、廚藝以及中醫和制藥上。
其他技能還是按原來的安排。
這樣有所側重的安排,有些擔心另外三位師父會覺得不重視自己教的科目,但又實在做不到為此更改自己的計劃,只能把自己的安排和想法和盤托出,用自己的作業和學習果讓師父們好一些。
于是馬上就繼續說起來:“王師父、林師父、鄭師父,書法、繪畫和樂這三樣,我雖然也很喜歡,但是未來并不打算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所以日常學習安排上,花在這上面的時間較中醫和制藥等課程不可避免的一些。
我對這三門課未來的規劃就是慢慢學習,不求揚名,只求學來陶冶自己的,所以比較隨一些,每門課安排的是每個學習日三個小時的學習時間。”
“三小時?”三位老師本以為一個星期能學自己的課一個小時就不錯了,沒想到是每天三個小時。
算了算時間,加上中醫和制藥,這就是21個小時了,只余下三個小時,何況還要吃飯睡覺,學校還要上課呢?
“這太不可思議了!清清別不是吃飯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了吧!小伙子,你告訴清清,沒有時間學沒有關系,最重要!”
“小丫頭的好著呢!沒聽說有機緣嗎?肯定有什麼緣法,總不能騙咱們”,易老爺子了胡子。
“就算有機緣,每天學習21小時,還是太累了些!”鄭音說,“這丫頭,太讓人心疼了!”
“怕是不只21小時,第一年祭拜的時候,還有兩個師父來著,只不過投胎去了,亦丫頭才沒有再祭拜。”
這邊亦清清還在繼續報告學習進度。
“王師父,書法這塊,我以前都是練的筆書法,今年才開始接筆書法,今年的表文都是我親自寫的,這里還有一份我最近比較滿意的書法練習作業,也一齊燒給您檢查檢查。
林師父,繪畫這塊,今年我也開始接別的畫派了,這是我最近的練習作業,畫的是您和鄭師父的小院,您幫我看看。
鄭師父,樂這塊,我前幾年學的都是長笛,今年學了古琴,這個沒法燒給您,我現在各來一曲,您聽聽看。”
亦清清說著就拿出了古琴和長笛,打算先吹長笛,然后演奏古琴。
這時候也不敢問云孤遠師父們是什麼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