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姚冬雪一直覺得這邊山林的樹更大,地面也更空曠干凈一些,原本是因為經常有村里人去修理那些樹林啊。
到了地方,大家也沒有繼續向深山里走。
收拾柴火呢,肯定不是越遠越好。
三人選擇的位置是最臨近出村的山腳下,這里平時其實來的人不多。
因為距離大家家里都不是很近。
但這已經是距離知青點最近的地方了。
因為平常來的人,這里的腐葉枯枝、野草枯藤實際上更多。
三人挑選了適合的樹木,腰上系了繩子就開始爬樹。
姚冬雪有些稀奇,努力的學了爬樹之后,采參沒遇上危險,倒是在這里砍柴用上了。
一邊想著,姚冬雪一邊揚起了手中的柴刀。
說起這柴刀,三人昨天晚上才知道。
知青點每年不去砍柴火,除了運回來實在不簡單之外,還有就是工不齊。
自從大煉鐵之后,鋼鐵這東西,除了公有的之外,誰家都沒有多。
姚冬雪三人上山采參手上的工是江正去湊的。
而姚冬雪砍柴用的刀是空間里的宰骨刀,挖用的鐵鏟。
那倆東西反正是不能拿出來的,鐵鏟上是有生產標志。
宰骨刀倒是老家市場上打的,厚厚的刀背,但那東西一看就不是現在這個缺鋼鐵的時代能有的。
至于鋸樹的電鋸,那就更不能拿出來見人了。
而現在三人手上的柴刀,則是去大隊部申請來的。
據知青點的眾人說,以往因為他們是徹底歇工了的時候再去申請,可次次去了都沒有上。
后來看著那些砍下來的樹枝、小樹,都要活著拖回來,
他們那點力,還不如費事的去山林里多撿一些。
爬樹砍柴這活,初干時很不順手。
干多了,三人就越干越利落了。
等到中午準備回知青點去吃飯的時候,一小片樹林里的樹都被他們修了個遍。
看了看地上擺著的大大小小的樹枝。
三人覺得再有個一兩天,他們肯定能夠把這個冬天的柴火準備齊全。
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等到姚冬雪他們準備好了柴火,又天天泡在山上的時候,天已經一天寒冷過一天。
因為不方便再去市區,三人最近的重心都在山貨上面。
特別是在山上遇上村里大嫂們,跟著摘了一天山藥蛋子、挖了不山藥之后,姚冬雪三人的收獲范圍又擴大了不。
看到姚冬雪還想繼續,江正忍不住問道:
“山藥這東西再能存,這麼多也夠了啊!”
“當然不夠!”姚冬雪看著二進空房間屋檐下都堆的山藥,對兩人說道:
“山藥這東西不只能加飯里頂糧食,能做菜,磨了還可以做糕點,面條。”
“糕點?面條?”這就及了兩人不理解的范圍。
但這麼一聽,兩人也就知道了為什麼姚冬雪在山上發現山藥后,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覺。
“而且,我們現在挖的也是我們已經發現的,等挖的差不多了之后,我們不用到找就好了。”姚冬雪承諾兩人。
反正到時候天說不定就真的冷了,他們也不再適合天天往山上跑了。
但野生山藥啊,也別怪姚冬雪貪心。
如果不是段巧蘭今天有了大收天天也不去上工的話,估計就一個人天天呆山上,一定要把空間里攢夠才行。
哪像現在,只能的攢著。
姚冬雪說是挖完已經發現的就不挖其它的絕對不騙人。
自制純粹的山藥還是比較簡單的。
就是剝皮比較麻煩,不說其它,沒有手套的時代,剝山藥皮就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但真正開始做了之后姚冬雪卻發現,好似不能剝山藥皮的就只有一個。
而且還試過用刀剝山藥皮太厚之后,段巧蘭無師自通的找了塊破瓦罐直接刮皮。
皮刮完了切片,最好切薄一點。
最先姚冬雪是準備自然曬干的,可惜太不太給力。
于是姚冬雪段巧蘭兩天干脆點了炕開開開始烘干。
山藥烘干后再用石磨磨,那就了正宗的山藥。
為了細膩,姚冬雪照樣過篩。
篩掉稍微的那部分也沒有浪費,再放進石磨里磨一回,也就更細了。
除此之外,在烘干山藥片的時候,姚冬雪還順便做了土豆、紅薯。
這兩東西,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芡之一。
做出來后不管做飯,還是用來做點心面食都方便。
重要的是,還能做條呢!
江正跟段巧蘭兩人滿滿的不信,卻還是只能跟著姚冬雪折騰。
這天早上,江正在知青點的人出去上工后,就搬了個大盆在一進里洗土豆、紅薯。
姚冬雪兩人則擺開架式,把這兩樣東西分別切塊,再切丁。
這主要是為了方便磨漿。
沒有現代的那麼多輔助設備,姚冬雪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
三人用石磨忙了一天,磨了漿之后姚冬雪再過濾了幾遍,然后就是沉淀漿水。
這個過程比較費時間。
上下分層清晰后,就先把最上面一層的清水給倒出來。
土豆的水會變,這是化引起的。
下面一層雪白雪白的就是最純粹的土豆、紅薯了。
看到做出來的東西,江正跟段巧蘭兩人都瞪大了眼睛。
對于姚冬雪再說后面可以用這東西做條,兩人再也不敢有半分懷疑了。
把沉淀出來的土豆、紅薯都曬上,山藥片也曬好了。
石磨的進口太小,姚冬雪跟段巧蘭還得把這東西再理一下。
用刀不是很好使,后來用上了剪刀才利落。
現如今的剪刀可不像以后的各種規格都有,都是那種又大又重的。
而且沒有什麼料理剪這回事,都是家用剪刀洗干凈。
姚冬雪是用妹做服的那一把,還不敢用其它人的。
主要吧……現在剪刀也不分開用,剪刀布料線頭的,同樣也是用來剪手腳指甲的。
至于指甲刀這東西!
姚冬雪也不知道有沒有,反正即使是江正,都沒有見到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