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宮女奮斗日常 第404章 稅收

《宮女奮斗日常》 第404章 稅收

在場的文武百哪個不是千年老狐貍?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陳凡是走了大運,了太后娘娘的眼,若是羅洲之事為假還好,若是那劉子嘉上奏之事為真,那在羅洲之事了結之后,陳凡必然會因此立下大功,到時候等待他的必然是升發財。

一個小小的通政司右使,不過是個從四品的小,這樣的員在京都一抓一大把,何德何能能夠獲得太后的另眼相看?

可不管眾人心里如何嫉妒,木正泉是如何的心有不甘,太后金口玉言,此事已經了定局。

而下面員如何勾心斗角,凌歡并不在意,真正在意的是羅洲現在的局勢。

別人或許并不清楚為什麼會如此重視羅洲水患之事,而心里卻清楚得很。

不知道在上輩子,羅洲知府劉子嘉有沒有將水患之事上報朝廷,畢竟上輩子這個時候秦封還沒死,但卻清楚地記得,在三個月后,羅洲確實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在連續數月的大雨之后,羅洲黃河的河堤出現了大面積的潰塌,滔滔黃河之水破堤而出,羅洲境數個縣城到河水沖擊,數百條村莊被淹沒,百姓死亡近萬人,數萬人因此流離失所,為了流民。

更恐怖的是,在水災之后,因為當地府沒有及時妥善理尸,羅洲因此發了嚴重瘟疫,這場災難差點讓整個羅洲府為人間地獄,就連知府劉子嘉也因為染了瘟疫死在了任上。

這件事讓整個朝廷震,秦封雷霆大怒,斬殺了好幾個牽涉此事的員,其中就有通政司的左右使。

凌歡知道此事是因為朝廷為了籌辦災銀重建河堤,因此下令后宮嬪妃減開支,并整個后宮茹素三月,以此來祭奠羅洲的遇難百姓。

Advertisement

凌歡至今還記得,當時葉蘭去冷宮探的時候,口口聲聲為被死的通政司右使陳凡不平,說陳大人是個好,卻因為羅洲之事被牽連死,實在是太過冤枉。

如今看來,上輩子羅洲知府劉子嘉恐怕也將此事上報朝廷了,只是不知道為什麼,秦封卻沒有重視,最后才釀如此大

禍。

不管如何,有了上輩子的前車之鑒,這輩子凌歡自然不會再犯這個錯誤,畢竟這其中牽涉著無數百姓的命,不會放任不管。

陳凡得了旨意,滿臉喜地退回去,接著寧親王卻一臉凝重地出列,說道:“稟皇上、太后娘娘,臣接到邊關傳來消息,說韃子最近頻頻擾邊關百姓,恐怕在冬之前會挑起戰事,還請皇上、太后娘娘及時整頓邊關,撥下軍餉囤積糧草,為日后戰事早作準備。”

寧親王話剛說完,戶部尚書張使便跳出來冷笑著反駁道:“寧親王此話未免太過危言聳聽,誰不知道邊關韃子擾百姓乃是常有之事?若是因這點小事就猜測邊關有戰事發生,實在大可不必,更何況現在剛剛夏,距離冬足足還有好幾個月的時間,現在就調撥軍餉和囤積糧草更是言之過早!”

“張大人的意思是要等到韃子打上門來才開始準備?”寧親王冷笑反問。

“本可沒有這個意思,本只是覺得寧親王現在太過杞人憂天,現在距離冬還早,何況韃子已經數年沒有來侵犯,何必因為一時猜測而妄下定論?”張使淡淡地說道。

“誰不知道韃子兇悍無比?正因為韃子已經數年沒有前來侵犯,我等才要更加警惕,若是等到韃子的鐵騎兵臨城下才開始倉促應戰,這讓守衛邊關的將士去送死有何區別?”寧親王怒道。

Advertisement

“這戰事會不會發生還未知,寧親王何必如此擔憂?”張使不為所

“張老匹夫,說來說去,你不過是想扣押軍餉罷了,何必說得如此冠冕堂皇?”兵部尚書何贊脾氣暴躁,忍不住跳出來指著張使的鼻子大罵:“居心叵測的老匹夫,為了一己私心置大秦的安危而不顧,實在是不堪之極!”

“何老匹夫,老夫只是就事論事,你不必給老夫妄扣罪名!”張使大怒:“如今國喪剛過,國庫空虛,羅洲之事雖然還未知真假,且不說羅洲稅收減免的問題,近年來大秦災害不斷,朝中已經撥了不銀子出去,連年稅收減收,你們現在讓老夫撥軍餉,老夫

筆趣庫

去那里給你找銀子?”

“你是戶部尚書,該如何找銀子是你的事,老夫只知道軍餉不可缺,軍事乃是重中之重,也是我大秦安定的本,你想要克扣軍餉,絕對不行!”何贊十分地說道。

“你、你簡直就是蠻不講理!”張使鼻子都差點被氣歪了。

“好了!”見他們吵得差不多了,凌歡這才開口說道:“韃子野心餑餑,不可小覷,正所謂未雨綢繆,為了大秦的安定,也為了邊關數萬百姓和邊關將士們的安危,確實不得不防。”

“太后娘娘英明。”寧親王與張贊同時開口說道。

張使卻心有不甘地道:“太后娘娘,如今國庫張,實在是撥不出銀子分發軍餉。”

凌歡看著張使,淡淡地問道:“張大人,若是哀家沒有記錯的話,你擔任戶部尚書已經有近十年了罷?”

“是。”張使心里一跳,著頭皮說道:“臣任職至今已有九年時間。”

“據哀家所知,先帝登基之后,大秦國泰民安,國庫仍然是十分充盈的,為何在你擔任戶部尚書之后,國庫卻日漸空虛?”

Advertisement

“這、這是因為最近數年大秦天災不,前幾年邊關戰事頻繁,所以才……”張使額頭冒汗,急忙解釋。

“哀家查過大秦近十年的鑒事錄,發現大秦在這十年,發生的天災不超過五位數,其中最嚴重的是三年前南山府的旱災,不過在寧世子力挽狂之下,朝廷那次賑災也不過是花了三十萬兩的賑災銀。而前幾年確實有戰事,可邊關將士一向實行的是士兵分田制,基本上可以說是兵農不分家,大部分糧食都是自給自足,每年撥往邊關的軍餉不超過四十萬,最近幾年張大人更是以邊關沒有戰事為由,減了邊關將士的軍餉,而哀家最近查了大秦每年的稅收,發現朝廷基本農戶稅收保持在每年三百多萬,其中還沒有包括近四百萬的商稅,也就是說朝廷稅收每年就高達七百多萬,而朝廷每年的支出大約有二百多萬左右,張大人是否能夠告訴哀家,這多出來的四百萬去了那里?”凌歡冷冷地說道。

筆趣庫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