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軍事歷史 大明英華 199章 拇指

《大明英華》 199章 拇指

鄭海珠走進院子時,韓希孟的二嬸錢氏,正帶著眾人,站在兩臺完全不同的紡機前。闌

錢氏出松江棉田地主之家,嫁給韓仲文后,錢家的棉花主要供給韓家,由韓家紡紗、染、織布。

是以,始終將韓希孟當兒看待的錢氏,既然悉紡棉,一聽董二丫說,小姐和鄭姑娘求助韓家,要請紡紗工到崇明琢磨新機子,便也過來瞧瞧。

錢氏與兩個紡紗婆子,帶來一臺三錠腳踏紡機。

那是蘇松一帶已經用了三四百年的機子,由黃道婆所傳。

南直隸原本所用的,是單錠紡機。

黃道婆在海南,向黎族婦人學到了更先進的織布技藝后,類旁通,對江南一帶麻的三錠紡機進行改良,使得三錠機也能紡棉,令紡出棉線的效率提高了三四倍,跟上了織布需求原材料的速度。

而英國珍妮紡紗機,從問世時,就有八個錠子紡紗出線,雖然紗線的細度可能沒有中國棉線優良,但效率的確更高。闌

鄭海珠來到晚明后,置于有“被天下”之稱的松江府,親見棉紡業的加工與銷售后,琢磨為何不乏巧匠的中國,卻未先于西方誕生珍妮機呢?

因為沒有必要。

晚明,并不像同時期的歐洲各國那樣,往海洋民擴張與傾銷廉價貨

朝廷對外貿易的量很有限,循環中的布需求也不,政治專制與經濟形態,都刺激不了紡織生產力的遷躍式發展。

吃著人口紅利的晚明中國疆土上,黃道婆發明的三錠紡紗機,已能滿足織布所用紗線的供應,不存在織工等紗工的形,“三錠變八錠”的因何來呢?

唐婆的祖母,那位只能在員丈夫的活半徑中運籌人生的廣西子,研發多錠紡機的力,一定與資本的刺激無關。

Advertisement

或許正因如此,的作品進行得十分緩慢,隨著生命的逝去而中止,被棄置于家宅的角落,落滿蛛網與灰塵,直到由一個穿越者驚訝地發現。闌

但讀懂了唐夫人心思的鄭海珠,卻并無本事繼續逝者的作品。

再是努力地回憶中學課本里“珍妮紡織機”的圖,也想不明白,怎麼用一個子帶好幾個豎著的紗錠呢?

韓希孟和范破虜繞著織機轉了好幾天,倒是從刺繡的辟技法和的飛針走線中獲得靈,在豎立的紗錠子下方,對應地排列起同等數目的棉紗轉子,中間則是收集細紗線品的橫軸,并將黃道婆“三錠紡紗機”中位于錠子后頭的木,移至側面。

待二嬸錢氏和紡紗婦人到來后,最關鍵的一環,也被這群子想明白了——木框與木桿。

“鄭姑娘,”錢氏端著一董二丫從外頭撿來的長長樹枝,對鄭海珠道,“倘使有一個木架,兩側杠子上都開槽,這個樹枝呢,好比一可以在卡在槽中前后推拉的桿,用來勒住這七八并列的紗。這樣的木格從上到下多排幾,就能將棉紗、紗、細紗,都連起來。搖時,棉紗通過紗錠子被紡細紗,如此來回推桿,就好比同時有數架三錠紡車在紡出細紗。”

啊,鄭海珠聽了錢氏的比劃,終于開竅,明白了整個傳裝置大致應該怎麼工作。

但錢氏很快又皺了眉頭:“不過,這般一改,要比我們松江人平時所用的三錠腳踏紡機大好幾倍,所需的助力亦強得多,木上若以棉線去連鉤子,只怕搖上半個時辰,線就要繃斷。”闌

錢氏說完,卻聽門外有人道:“幾位主……幾位容稟,小人以為,可用牛筋繞于大小木之上。”

Advertisement

錢氏和韓希孟回頭瞧去,只見門外的遼民花二邊,站著個中等個頭、方面短髭的男子,正低首躬地說話。

因這謙恭之態,錢氏一眼看到男子布頭巾里,剛剛長出新發、連髻子都梳不起的頭頂心。

錢氏昨日上島后,就聽韓希孟說過,鄭海珠招募來種地和當兵的遼民,都是從寬甸關外真人手里逃回來的漢人。后金奴役他們時,勒令他們把腦袋剃得如真人一樣,瓠瓜似地熘熘,只在腦后留一綹銅錢大小的頭發,結細細的辮子。

此刻,錢氏見門外男子這模樣,便向鄭海珠問道:“這個后生,是你莊子里的人吧?”

鄭海珠點頭道:“他阿山,因有些木匠手藝,我今日也帶他來看看。”

阿山,正是當初在茅屋和田地前哭訴后金糧殺人的那個,剛登島時看著比路上的野狗還瘦,兩個月里吃胖了些,眼睛也開始有神采了,只是講話仍習慣地哈著腰,連張口就“主子、主子”的習慣,都沒徹底改掉。闌

錢氏看看院里,都是婦人,就算范破虜還沒出閣,小丫頭也是平日里管著不男工的管事。

錢氏遂和氣地招呼阿山:“你進來吧,看看這幾個木子,給咱們仔細出出主意。”

阿山忙過門檻,走到那臺八錠紡機邊,出手,轉了轉木,用拇指比劃了一下大小轂的寬度,又去拉了拉傳統三錠紡機子上的線。

韓希孟于刺繡,平日里看的都是細微,目,看到阿山的左手拇指特別大,還有厚厚的繭子,再看他的其余作,分明都是用的右手。

韓希孟未免好奇,這木匠不是左撇子,按理說左手使力不如右手頻繁,為何左手的拇指這般形?難道木匠這個行當里,有什麼活是靠左手抵住發力的?

Advertisement

只聽鄭海珠道:“阿山,你們木匠,要剝牛筋?”

口氣很平澹,甚至帶了一之意,希這后生不必張回話。闌

阿山往后略退幾步,仍是不敢看眼前一眾彩奪目的婦人,垂著眼皮道:“回夫人的話,真人喜歡用大弓,做大弓要鹿筋,他們常讓我們干這個活。到了南直隸,牛比鹿多,小的可以用牛筋試試。”

錢氏瞅瞅阿山,又瞅瞅在門外修理騾車的花二,看向鄭海珠:“你招來的這些人,老實本分不說,還各有本事,真不錯。”

鄭海珠著阿山,笑道:“就按你說的,用牛筋箍起來,看看能不能帶。若做了,和造炮車的活一樣,給你算賞錢。”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