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是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對江南的認知不是很多,僅限于重要的外命婦和采選時見過、聽過的人。
翻遍了記憶的角落,也想不起來有誰能擔當淑妃所說的“怪不得會讓老三惦記上”——此人還是個寡婦,那就更奇怪了。
“別賣關子了,到底是誰?既然我知道,你說來,我也幫你參詳參詳。”
淑妃抿一口茶,又往里加了一小勺糖,笑道:“還能是誰,江南后起之秀,陛下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得了個好東西都想送去的穰侯的屬,姓趙的那位掌書呀。”
“原來是,難怪……果然好個模樣,好個能為。”皇后果然就懂了。
淑妃嘆息一聲:“若是納了作妾,或者側妃,想必陛下也不會說什麼。偏老三非要作正妃,這不就僵住了麼。不過我倒也好奇,三郎說得天上有地下無的,到底是怎樣的絕?”
“我也沒見過,著實奇怪。樂康的子,你是看著長大的你也知道,雖然外面看著麼,是和善又人緣好,實則很難心。那趙家姑娘才和樂康見了幾日,樂康竟能把引為知己,這不是很奇怪麼?自那年樂康去了金陵,總共才有三四十封信,一半兒都提到了,夸‘風姿人’‘驚艷絕倫’的就有七八次。若我兒是個男子,我信一半兒,年熱上頭,那人眼里出西施,尚且有個說頭。可我兒是個兒,這總不能是被啊啊糊了眼吧?”
淑妃笑了兩聲:“還有這說法?啊,那我倒是放心了。既然連大公主都喜歡,三郎喜歡,也不足為奇。咱們大姑娘的眼差不了,三郎比不上大姑娘。”
“你家三郎也是好的……康兒的眼,確實不差。”皇后想著大公主自己看上的人,和爹挑中的駙馬,簡直一個天上一個泥里。
想到這,皇后突然有了個主意,只不肯自己主說出來,卻從別聊起來:“話雖如此,那倆父子一直僵著也不是個辦法。你想怎麼辦呢?”
淑妃慨嘆一聲,道:“陛下不可能讓步,再怎麼也不能讓一個見所未見的子為皇子妃呀。可是老三是個倔驢,牽著不走打著倒退,也不會退卻。我看有得等了。”
“那……我的主意,不如想辦法,把那子到京城來,大家見一見。或者,陛下就同意了。又或者,那子自己萌生退意,這不就結了?”
皇后提議說道。
淑妃想想,覺得不錯:“娘娘說的是這個理兒。本來皇子妃應該從采選中產生。江南參加采選的不,多這麼一個人也不打眼。若果真選,走這麼一遭兒可堵住外面嚼舌的。若自個兒退了,也就無事了。這樣辦妥當!只是,該用什麼名義召見?是京城派人去接,還是讓地方送來?”
“正好樂康也該回來了,就讓回來時順便帶上趙姑娘,兩人一起走,誰會關心公主多帶了個人呢?又不用額外派人去,也不必讓地方送了來,那,也就不必想什麼召見的借口。等最后塵埃落定了,再編個名目也不晚。”
皇后打的就是這個主意:“我還想著讓穰侯護送們來。一者穰侯自得封賞起,得有五六年了,從未進京述職,陛下未曾見過他一面,所知不過是飛鴻傳書,以后要重用也沒個底兒,若不重用,也不合他的才華,如此不妥當。二者,聽說前朝的實驗田沸沸揚揚,京里的反對聲一浪高過一浪,什麼稀奇古怪的傳說都有了,讓他親自來會一會這些人,去去謠言也好。三者,陛下有意給他說親,他卻有言在先,必得一知己從此無二。陛下也認了,不強求。那,這個侯夫人的人選就得他自己看過。可巧這采選的名義,天下出的未嫁之齊聚京城,保不齊穰侯就看對了哪個呢?”
淑妃不疑有他:“前朝的事兒,我也不懂,只有姐姐知道的。不過這婚嫁事我就曉得了,穰侯眼界高,陛下想給他賜婚,又怕他不樂意。正好趁這機會讓穰侯親自見一見,這樣再賜婚,就妥當不怕惹出子來。姐姐的主意是好的,咱們陛下是真的仁圣之君,往前數十代,可曾見這般縱容臣下、為臣下考量的天子?”
淑妃一通吹,皇后也嘖嘖稱是,兩個后妃就這樣做了決定。
等皇帝陛下和三皇子不歡而散,回來生悶氣時,皇后和淑妃就這樣提議了。
皇帝陛下素日沒拿外朝的事和皇后說,聽見皇后說起實驗田如何,不覺有什麼問題,倒是皇后的提議,讓他覺得很心。
穰侯被朝堂攻訐,這讓他很頭痛,總是和稀泥也不是個辦法,讓他自己來應對,倒是個解決之路。
親眼看看趙三九,也能理掉他和三皇子的矛盾。
最重要的是,總算能把樂康那個丫頭弄回來了!不趁現在,還不知要躲到幾時!沒良心的小討債鬼!
皇帝陛下開懷一笑,讓人把晚飯擺在椒房殿,與皇后淑妃一起用膳,然后回到甘殿立刻來侍講學士草擬圣旨,命穰侯盡快護送城公主回京,務必帶上他現在的掌書屬趙娘子。
同時皇后下了一道諭旨給穰侯的屬趙娘子,請進京。在給城公主的信里,也再三叮囑城務必帶上趙娘子一起。
三皇子的事讓皇后有了借口召回城,皇后也不吝嗇幫三皇子全他的心愿。
三皇子和皇帝陛下的僵持暫且擱置,婚事只是他們人生中私事的一部分,他們的人生更重要的在于公務。
三位皇子都從外地平安歸來,各自對現在的帝國有了自己的認知。
大皇子認為國家到欣欣向榮,人們越來越富裕,風流繁華,當今之世可稱盛世,迫不及待地喊出了“元定盛世”的概念。
他倒不是純粹地為了討皇帝陛下開心,他認真就這麼想的。
二皇子和三皇子則不約而同地點到了百姓的困苦。
區別是二皇子談仁治,談員應該如何善良地對待百姓,如何民、牧民,談儒家圣道、仁政。
三皇子談百姓需要什麼樣的政策,稅收如何平衡,價如何平衡,如何保障糧食安全,中央朝廷如何控制地方的細枝末節不至于大權旁落,地方應該如何發展,技站的必要,要致富先修路,因地制宜,提高畝產……
二皇子是典型的儒家——不,不對,皇帝陛下認為二皇子只是借儒家的學說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已,甚至有和學閥換利益。
而三皇子一張,皇帝陛下就知道這是李咎教出來的徒弟沒跑了。倒也不算突兀,因為在李咎橫空出世之前,三皇子就是這樣的格和認知,那時候他限于經歷、視野,不足以把自己的認知落到實,只能空談些應該讓百姓日子好過點、應該節儉些之類的話。現在的三皇子已經大概知道要怎麼做了。
皇帝陛下沒有對此多加評價,因為該過年了,一切事,都等到年后再理吧。
河神三選項,項項皆逆天。 黎酬通過一個近乎於扯犢子的方式穿越了,隨身還帶著一尊河神。 當他十五歲那年河神第一次覺醒的時候,黎酬知道自己原來並不是廢材流的苦逼男主角,而是一個系統流的快樂小掛逼。 而自己身處的這個以武為尊的天元大陸,無疑是一個最適合掛逼玩耍的舞臺。 從這一天開始,黎酬人生軌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天道酬勤,神道酬何?神道酬何! “年輕的穿越者呦,你掉的是這把金斧頭呢,還是這把銀斧頭呢,還是這把開天神斧呢?”
壹場意外,該死的豆腐渣工程,全家穿越到古代。 家徒四壁,破破爛爛,窮到裝餓換吃的。葉秦秦歎息,還要她有個隨身商場,帶著老爹老娘壹起發家致富。 還沒開始致富,戰亂來襲,壹家人匆忙走上遷移之路。 當個軍戶種田,壹不小心將葉家名揚四海。 從此,高産黃豆的種植技術,神秘的東方料理……,成爲大夏朝子民瘋狂探究的謎題。 這家人了不得,個個知識淵博,拿出來的東西聞所未聞。 葉秦秦帶領全家走上致富之路,順便撿個小崽子。啊咧,到了後來小狼崽掉馬甲,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