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一念桃花 一百八十九、冬去(一百六十九)

《一念桃花》 一百八十九、冬去(一百六十九)

“不是當下,那是何時?”譙國公主奇怪地說,“早納晚納不都一樣?早點還能早生。說不定等你班師回朝,孩兒都落地了,大喜事一樁。”

裴淵有些納悶。

這位姑祖母,傳言行事大膽,無拘無束,如今看來,并無半點虛言。

“姑祖母誤會了。”他直言道,“我從未打算讓晚云做妾。我珍惜,等回去稟了父皇,便娶為妻。”

譙國公主看著裴淵,神吃驚不已。

“你要明正娶?”譙國公主大驚,“微末,哪里配得上你?退一萬步,你縱是不計較,你父皇可會答應?”

“那是父皇的事。”裴淵冷靜道,“侄孫非不娶。”

“糊涂。”譙國公主沉下臉,“你父皇是何脾,你莫非不知?他若惱怒起來,你和晚云什麼都得不到。你尚且好說,堂堂皇子,自可什麼也不在乎。晚云卻要壞了名聲,日后誰敢娶?此事,你須聽我的,今日便納了。”

姜吾道在門外聽著,心中咯噔一想。

他不知這老婦人究竟是在打的什麼算盤,昨日還云兒長云兒短的,擺出一副樂見其的架勢,還教導他如何應對。不想今日就在裴淵這里宮,竟是非要他將晚云納妾。

裴淵不為所,道:“恕難從命。”

譙國公主冷笑一聲:“那就是不給我面子了?你知道,你父皇也不會忤逆我。”

裴淵跪地拜道:“求姑祖母收回命。”

譙國公主盯著他看了一會,悠悠地倚回榻上,再度冷笑一聲:“你倒是真像岳舒然。”

裴淵聽不明白這是夸他還是罵他,只道:“云兒的事,侄孫自會辦妥。只是剛才姑祖母的提議,侄孫萬萬不能答應。”

Advertisement

“哦?”譙國公主道,“你若日后果真納了呢?”

裴淵冷著臉:“姑祖母放心,侄孫言出必行。”

譙國公主淡淡道:“年輕兒郎,話不可說太滿。若真有了那麼一日,你會后悔不曾聽我告誡。”

裴淵卻從這話語里聽出了些意味,眉頭

“姑祖母何意?”他問。

“方才不是說了。”譙國公主道,“你父皇不會同意這樁親事。你既做不到,別耽擱晚云,放去吧。”

“我亦不能應。”裴淵道,“我也說了,此事我自有主張。”

“你有甚主張?”

“我讓亭認當妹妹。”

譙國公主笑了聲。

“你以為,你父皇反對,便是為了這門楣之事?”說。

裴淵出訝:“莫非不是?”

譙國公主搖頭:“其中淵源,比門楣深遠了去了。你自是不知,但你父親知道。”

裴淵不明白,忙拱手道:“請姑祖母賜教。”

“我聽聞,晚云你是小時候在山里揀到的。”譙國公主拿起茶杯,慢慢喝了一口,“文謙這樣有名的人,為何要認這個山野丫頭當徒弟,你覺不奇怪?”

是有些奇怪,可裴淵一直以為是巧合。

“云兒曾說,文公與他們家是世。”他說。

譙國公主笑笑:“什麼人能當文謙的世?我為何會在此給晚云做正賓,你不覺奇怪麼?”

此事,裴淵確實不知道。

譙國公主道:“你當真幸運,不小心撿到了寶。晚云可沒有半點配不起你。若父親當年沒有出走,功勛不輸孫放齡。”

裴淵的目定了定:“姑祖母是說,云兒的父親也曾是與父皇有牽連?”

Advertisement

“正是。”譙國公主嘆息一聲,遙遙憶起往事。

畢竟想起了許多回。待那歲月的烙印漸漸清晰,徐徐道:“此事,還須從前朝的吉貞十三年說起。那時,我已經二十七八歲,雖嫁了人,但膝下無子,便隨意在路上收養了兩個小。當初,我只將他們當貓狗作伴,但見這兩個小聰慧,便送他們學讀書。就是在哪里,他們結識了你父親。你父親是鎮南王世子,那兩個小則當了陪讀,長大之后,就了鎮南王府做了謀士。那兩人,一人王庭,一人常仲遠。”

裴淵的目

譙國公主似陷思憶,不由得笑了笑:“當年,那三人意氣風發。他們結伴遠游,從江州一路北行,在東都遇見了文謙。四人一拍即合,當下決意訪遍名山大川,游歷神州。彼時陳朝已病沉疴,山河飄零,民不聊生,四人心生。尤其是王庭和仲遠,二人出貧寒,對世間不平甚為憤慨。”

至今仍然記得,阿庭和仲遠游歷結束后曾來拜訪,說起陳朝的苛捐雜稅、朝堂的腐朽破敗,慷慨激昂。畢竟不問政事,便勸他們,國運總有高有低,他們若想做點什麼,何不考功名、仕途?

他們那時對看了一眼,言又止。到了五年后,才知道他們所為。

譙國公主繼續說:“待你父皇接替你祖父,當上鎮南王后,王、常二人終有一日,送上了一份洋洋灑灑的萬字書,痛數陳朝弊病,而后,又寫下《十諫書》,勸你父皇起兵,取薛氏江山而代之。”

裴淵是頭一回聽聞此事,很是詫異。

Advertisement

“姑祖母方才說的王、常仲遠,莫非就是……”

譙國公主頷首:“便是王和常晚云的父親。”

裴淵蹙起眉頭,沉片刻,道:“可云兒從前告訴我,父親只是山村里的教書先生。”

“是麼?”譙國公主出一苦笑,“我那常郎學富五車、足智多謀,原來竟當教書先生去了?還委屈得連家人都要瞞。”

說著,仿佛了往日的心事,出悲愴之

一旁侍奉的宮人忙將水杯端前,勸喝下。

稍緩過來,裴淵才問:“后來發生了何事?”

譙國公主想起往事,長嘆一聲。

“你父皇本是懷大志之人,得了勸諫,自是心。于是開始籠絡名士和權貴,準備起事。我不問政事,卻看過那十諫書,寫得確實出,不愧為轟一時的名篇。自此之后,王、常從此被你父皇被奉為座上賓,為起事出謀劃策。”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