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古代言情 一念桃花 二百三十六、冬去(二百一十六)

《一念桃花》 二百三十六、冬去(二百一十六)

回到客棧,袁承已經在屋里等候。

他稟道:“方主事那邊說,西山縣衙的人已經去報涼州府了,涼州都督府府尹杜襄親自領人前來。”

點點頭:“倒是沒想到,方師伯這回那樣上心。我本來不手,他倒好,連人帶院地給我掀出來了。”

“說來也是,實在不像方主事的作風。”袁承笑道:“他向來能不管則不管,這回管的比府還寬。”

道:“我回去便問問他到底是中了什麼邪,如此反常,把西山醫館的人飛狗跳,連規矩都顧不得了。按理,他們發現了人當報才是,讓府出面去抓,自可全而退。如今火急火燎地把自己搭進去,府稍后也不了找他們問話。”

聽他這麼說,袁承還想起一事,道:“方主事的信還說府尹杜襄是個厲害人,醫的郎中未必過得了他那關,還請郎君替他想好說辭。”

思忖片刻,也覺得此事倒是有些棘手。并非理由有多難編,而是堂郎中沒見過這樣的陣仗,怕一事前言不搭后語,出了破綻。

袁承獻策道:“在下以為,郎君何不親自出面,路過此路順帶把人抓了,也在理之中。”

卻搖搖頭,道:“是未嘗不可,只是那樣又會扣下來問話。經瓜州那一趟我是看明白了,裴淵主意大,下頭的人不敢拍案,凡事都要問他的主意。若這涼州府尹也是一路貨,又是往瓜州奏九殿下后再做決斷,我又要被扣住。”

說罷,他嘆口氣:“堂中事務堆積如山,再耽擱幾日,我回去只怕要被死,不可不可。”

“可若是西山醫的人圓不回來怎麼辦?”袁承道,“難免還是會把郎君供出來。”

Advertisement

“你說的對。”王琢磨著,用扇子敲了敲案幾,而后,出個溫和的笑,“聽聞師伯前幾日師伯正好攜伯母去了趟趙家村,我記得那里似乎不遠。”

“正是 ,郎君的意思是……”

“師伯回程時路經西山縣,到西山醫館做客,郎中與師伯說起縣城一戶奇怪的人家,穿的規規整整,非富即貴,又是關中口音。師伯當時未放在心上,回去后師妹恰好歸來,與他說起此事,越想越不對勁。恰好涼州城發了懸賞令,師伯將懸賞令送給西山醫館的郎中,郎中一看,正是那家人中的其中一人,恰好賞金不菲,于是大義凜然,設計抓住了一窩匪賊。如何?”

袁承細品,中肯地說:“有首有尾,就是太長。”

“無礙,”王悠然打著扇子,“意思就是告訴他們,圓不過去,就往師伯上推,師伯自有辦法。”

袁承覺得好笑,道:“方主事若知道了,只怕要將郎君罵上些時日。”

卻無所謂:“既然是他主挑來的事,總要一道分擔的。我替他把人抓了,他出個皮子又不難,左右他喜歡去都督府做客。”

*

薛鸞的消息傳到瓜州時,裴淵手上正低頭看著手上的文書。

那是一份河西諸商號的請愿,上頭簽了百來個商號的大名,方慶在其中格外醒目。眾人只為一件事,請都督府放仁濟堂的商隊出關。

孫煥頭看了一眼,笑道:“原來王青州說要呈給你的就是這個。仁濟堂方大主事是河西道商會的會長,要幾個名字還不容易。如今你放行還是不放?”

“言而有信,自然要放。”裴淵平靜地喚來府吏,代了一番,道,“不過,商路堪堪恢復,恐有不測,令關城守總管林襄遣斥候二人、衛士十人護送商隊西行至高昌,有異樣隨時來報。”

Advertisement

“是。”

孫煥一聽,不由得笑了。

裴淵親近的手下,都聽得懂他話里的機關。他吩咐給這些商隊派府護衛,明面自是恤疾苦,保護他們免流寇和風沙侵擾。暗地里,而是對這些人有了疑心,派人盯著。關城守總管林襄,恰好差點被偽造出關文書的城守令坑了一回,自然不敢再出錯,行事必是謹慎,由他去吩咐此事再合適不過。

待府吏離去,孫煥道:“你果然還信不過王青州。”

裴淵淡淡地掃了他一眼,道:“胡言語,我不過為我河西的商隊著想,有何不妥?”

他說罷,低頭拆開另一封信。

孫煥看他讀了許久,眉頭松開又蹙,于是湊上前去看,“哦”了一聲:“是杜襄呈報的薛鸞被找著的始末?“

前兩日,杜襄已經遣人帶過話,說薛鸞找著了,但只這一句,詳在杜襄的這封信中。

裴淵看罷,將信提給孫煥。

孫煥邊看邊道:“又是仁濟堂?”

裴淵點點頭,他下意識的想法和孫煥一模一樣。

“哦,原來是云妹說的,聽起來又合理。”他點點頭,笑道:“這回云妹可是幫了大忙。”

說起晚云,裴淵的表漸漸變得和。

——想讓我的娘家人為阿兄的依仗……

這句話,猶在耳畔。而說這話時認真的神,仍歷歷在目。

做到了,可裴淵卻又幾分不安。

,仁濟堂。

過去,裴淵只知王是個頗有名氣的人,雖然是個郎中,年紀輕輕,卻掌握了仁濟堂。而真正接之后,裴淵覺得,此人的確有驚人的才能。

或者說,讓他驚詫的,并非單單王,而是他背后的仁濟堂。

Advertisement

仁濟堂中臥虎藏龍,素日里看上去不過是主營些看病救人,倒賣藥材的生意,但若要做事,卻手眼通天,幾乎可在河西道上呼風喚雨。

若能為府所用則以,此番助他破案就是明證;若生出什麼異心,恐怕比赤水軍的嘩變還要難抵擋。

而裴淵想的,還有更深一層。

皇帝和仁濟堂的淵源,他是知道的。仁濟堂勢大至此,不會沒有皇帝的默許,他任由其步步壯大,想必也有他的理由。

想著這些,裴淵不由苦笑。

孫煥常說,經過了宇文鄯之事,他疑心變重,看到什麼都有些杯弓蛇影。而裴淵自己何嘗不是如此……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