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大唐:穿越之后,我直接開擺 第259章 望遠鏡是個好東西

《大唐:穿越之后,我直接開擺》 第259章 望遠鏡是個好東西

除了份暴,韋安平回家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李淳風回來了。

離開長安大半年后,李淳風終于載譽歸來,不僅證實了“地球是圓的”,還功研究出曬鹽法,為朝廷賺取了大量的利潤。

同時讓百姓免于鹽之苦,吃鹽的時候,更加安全,也更加放心了。

吃鹽是人的剛需,所以研究出曬鹽法是大功一件。

但這還不是李淳風最大的功勞……真正的大功,是他做出來的遠鏡!

當韋安平把遠鏡對準眼睛時,眼前突然出現了一個磨盤大的臉。

“呀……嚇我一跳。”他笑了笑,又繼續用遠鏡觀察府里的其他地方。

看了好一陣。

李淳風才一臉認真地問道:“先生覺得這個遠鏡怎麼樣?”

“還算不錯。”韋安平點頭肯定道。

以這個時代的眼來看,這種水平的遠鏡已經算不錯了,至能看清廓,放大倍數也在十倍左右。

當然,這種水平肯定沒法跟后世相比……就連小孩的玩都不如。

聽到這個回答,李淳風不由得苦笑……先生說不錯,那就是一般。

“李尚書怎麼說?”就在這時,韋安平又問道。

“李尚書很喜歡。”

說到李靖,李淳風頓時來了神:“他說有了此,以后行軍打仗就可以料敵于千里之外了。”

“夸張了。”韋安平笑道:“此確實好用,但最多也只能幫他看清楚敵軍的排兵布陣罷了。用來攻城還行,用來對付突厥,實在有些大材小用了。”

突厥人打仗本不講究什麼排兵布陣,都是一波又一波地沖鋒,什麼時候把敵人沖垮了,什麼時候就一窩蜂地殺上去。

Advertisement

如果沖不,那就是白白送死。

大唐跟突厥已經手過無數次,尤其是做過靈州總管的李靖,可以說是最悉突厥戰法的大唐將軍。

“李尚書說,此還可以用于斥候探查敵。”李淳風又道。

“這倒也是。”韋安平點頭道:“但這玩意太過貴,你一共就做了三個,怎麼可能分給斥候使用?”

“先生的意思是,要多做一些?”

“不,是量產!”韋安平強調道。

“可我們沒有那麼多琉璃鏡啊。”李淳風疑道。

遠鏡最重要的就是琉璃鏡片,不但要清澈明,還得大小合適。

當然,如果只是大一點點,還可以磨,但千萬不能太小。

他知道長安城北有一家琉璃廠,但那里的琉璃都是珠子,本不符合琉璃鏡的要求。

“這正是我讓你趕回來的原因。”韋安平認真道:“最近琉璃廠的工人想到了一個有意思的辦法,但他們的技不行,不懂怎麼做實驗,所以還得你來。”

“先生的意思是,讓我去研究?”李淳風有些興,沒想到剛回來就有事做了,先生果然沒有忘記我!

“不錯。”韋安平點頭道:“如果能功研制出合格的琉璃鏡,以后的工部尚書非你莫屬!”

“多謝先生提點!”李淳風頓時激不已。

如今的工部尚書段綸是李淵的婿,當初是李建做主將妹妹高公主嫁給他的,因此段綸也算是太子黨。

后來,段綸在執掌蜀時,獨斷專橫,被告發謀反。只是沒有查到證據,才把他調回京城不用。

但玄武門之后,出于安太子黨的心思,李世民還是讓他擔任了工部尚書一職。

Advertisement

雖然是工部尚書,但段綸從不做事,只是安靜地當個擺設。

不出意外的話,他遲早會被罷

一旦段綸罷,接下來自然是新人上位……不過,以李淳風如今的資質,想要直接當上工部尚書顯然還太早了。

除非……能得到韋安平的大力推薦!

“那就去吧。”韋安平笑著擺了擺手,隨后又想起一事:“對了,最近學堂那邊又出了幾本教材,你去拿來看看,多學多看。”

“是。”李淳風連連點頭。

……

李淳風回來了,李靖自然也回來了。

此時,李靖正在皇宮中跟皇帝陛下述職,講述自己在江南徹查當地吏,保護李淳風和鹽場的經歷。

李世民聽得十分認真,時不時還會提問幾句,讓李靖講得更加詳細一些。

每當他提問的時候,李靖就會渾,額頭冒汗。

述職一直持續了半個時辰才終于結束,李靖也終于松了口氣。

“李卿此行辛苦了。”

李世民笑著點了點頭道:“江南的海鹽對朝廷來說十分重要,若不是李卿親自走一遭,恐怕沒有這麼快清理掉當地的余毒。”

“陛下謬贊了。”李靖一臉惶恐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臣為陛下做事是應該的。”

“好!”李世民哈哈一笑,又道:“朕還有一事想問。”

“陛下指的是遠鏡?”李靖問道。

“是。”

“此果然非同尋常。”李靖忍不住稱贊道:“臣第一次用的時候,差點被眼前的景象嚇到!十丈外的東西,竟然如在眼前。此若能用于戰場,將會無往不利,甚至可以料敵于千里之外!”

Advertisement

“如此說來,果然是個好東西!”

李世民早就從韋安平那里知道了遠鏡的作用,但卻沒有親眼見過,所以一直擔心這個時代的工藝水平,做不出韋安平說的那種效果。

但聽李靖這麼一說,似乎效果不錯,他也就放心了。

縱使達不到先生說的效果,只要能有一半……那就很不錯了!

“只是……”李靖又開口道。

“只是什麼?”

“只是制作遠鏡的琉璃鏡片不夠,李侍郎只做了三個遠鏡。”李靖有些憾地說道。

“為何會不夠?”李世民問道。

“李侍郎說,是因為當地的琉璃制作技不行,做出來的琉璃時好時壞。”李靖如實說道。

“那為何不做改進呢?”李世民疑道。

“因為太過困難。”李靖搖頭苦笑道:“李侍郎與當地的工匠研究了好幾個月都毫無進展,后來看到先生的來信,便表示要回京,所以此事就擱置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