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嬌術 第七百五十七章 前夜

《嬌術》 第七百五十七章 前夜

趙顒不地瞥了一眼吳益,彷彿對方所說的話,與自己並無半點關係一般,其實心中已是洶涌澎湃。

吳益正道:“有先例故事在,陛下有兄有弟……”

他援引舊事、古文、聖人經典,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回道。

吳益不愧是史出,又是士林間聲極高的才子名士,此時一番話說出來,當真是引經據典、頭頭是道。

場中並無一人出聲打斷他,卻是俱都擡起頭,著牀的方向。

一一這話是誰說的,並不要,要的是話的容。

如果天子首肯了藩王繼位,那整個大晉的朝堂,便要爲之變更。

範堯臣轉頭看了看孫卞。

孫卞臉難看,回了他一眼,兩人有志一同地轉向了不遠的黃昭亮。

恰逢黃昭亮也回頭看了過來。

三人眼神恰一兩兩匯,只過了三兩息,便即轉開。

然則彼此都是多年的同儕,雖只是一個眼神,已經足夠看出彼此意思。

同樣作的還有樞院中的幾位臣子。

衆人平日裡互相爭權撕扯,到了眼下的地步,自然也是爲己方黨派謀利,各有各的思量。

譬如黃昭亮,他早年爲著驅逐幾位王爺遷出宮之事,得罪了張太后,對於他來說,唯有過繼新帝,新帝繼位,皇后垂簾,自家纔有可能不被打

若是過繼新帝,新帝繼位卻是太后垂簾,或是由藩王繼位,他焉能有好日子過?

黃昭亮雖然是首相,可回朝不過兩年,莫說不到權傾朝野的程度,便是想要一支獨大,也不能做到,一旦與在位者起了衝突,並無可能倒皇權,恐怕便要或自請外出,或擇機告老的結果。

Advertisement

又如李繪,他曾因公事與四王有過節,於他而言,誰人上位都是其次,最要的是那皇位與四王一脈不要有任何牽扯。

再說孫卞、任皓等人,原是太后舊人,後來太后撤簾,天子繼位,他二人屢遭天子閒置,無論怎生努力,立下多大的功勞,始終無法爲其親信,遇得這樣難得的機會,最好是天子過繼年嗣子,再由太后垂簾。

不過不管衆人如何盤算,最終的決定還是要落定到天子上。

趙芮口劇烈地起伏著,一副想要大氣卻又不得的模樣,他不看吳益,不看其餘臣子,一雙眼睛卻是瞪著立在幾步開外的兩個弟弟,口中問道:“你二人誰人慾取此位?”

張太后聽得臉都跌了下來,道:“二哥!”

不知道是毒發於心,難以自控,還是其餘原因,趙芮竟然說出了這樣不得宜的話。

聽到張太后提醒,趙芮卻沒有理會,只兀自盯著兩個弟弟。

趙顒滿頭是汗,道:“二哥乃是真龍,有蒼天護,定能渡過此劫難!弟弟絕無此意啊!”

四王則是抖著手道:“陛下,臣弟必當全力佐新君,絕無二心!”

兩個藩王爭著表示自己無意於帝位,可很快,殿中一個又一個的臣子跟著跳了出來,雖然聲音並不大,卻已經漸漸形了一勢力。

趙顒低下頭,彷彿正在自省,並不想其他人關注自己,暗地裡則是瞥了一眼自己旁的弟弟。

一一眼下出來說話的人裡有趙顒自己的安排,卻也有不同他並無關係的,不知是自家這一個向來看起來十分老實的弟弟所爲,還是有人站出來混水魚。

而此時此刻,趙芮已經氣得半死。

Advertisement

幾名大臣一個接著一個站出來說話,將大帽子一頂一頂往他頭上蓋,彷彿若是不把皇位讓給自家已經年的兄弟,而是先過繼子嗣,再傳位給他新過繼的皇嗣,自己就做了什麼禍國殃民之事一般。

不多時,簇擁藩王的與主張過繼皇嗣的就吵做了一團。

簇擁藩王的挑著“誰人垂簾”的病,想要分化過繼皇嗣的那一撥,主張過繼皇嗣的則是很輕易地被挑撥了,只過了盞茶功夫,殿中兩派已是分爲三派,吵得更爲激烈。

哪怕人人都是進士出、權力中樞的重臣,這許多人吵到後頭,也已經同鄉野間吵鬧的村夫農婦並無什麼區別,彷彿聲音大的便能得勝一般。

乃是在福寧宮,不是在文德、大慶二殿,又是倉促之間將人召集,哪裡有禮在側督看。

史中丞幾次上前勸阻,不許衆人失儀失禮,誰料得他還未把人攔住,自家已是跟著一起下了場混戰。

眼見越鬧越不像話,張太后招過邊的侍,就要人去中間將一干人等拉開,卻聽得後頭有人喚道:“母后。”

那聲音虛弱。

轉頭一看,果然是趙芮正看著自己喚,彷彿有什麼話要同自己說一般。

張太后再如何不喜歡這個兒子,到了這個時候,如何還能拒絕,心一酸,立時依言走了,坐在了一旁的椅子上。

趙芮翕合了一下脣,那上下兩瓣不知是不是被黏住了,半日才重新張開,小聲說了一句話。

張太后面一凝,看著自家兒子問道:“你可是想得清楚了?”

***

且不說福寧宮中如此形,京畿提點刑獄司中,顧延章卻是站在胡權面前,催促對方進宮稟話。

Advertisement

胡權有心無力,無奈道:“本也知此事十分迫,只是今日朝會你自也在,哪裡見得陛下出朝,方纔我去中書,兩府並無一人在公廳之中,便是想要進宮呈事,也無人代傳,更是難以探知陛下究竟有無空閒。”

又問道:“那和尚可是招了什麼話出來不曾?”

顧延章搖了搖頭,道:“只一口咬定乃是吃不得苦,回京城。”

胡權冷哼道:“他上文牒自何而來,杭州那法喜觀中又是如何說?不過短短時日,他已是在京城之中得了如此聲勢,怎可能無人在後頭慫恿……”

他頓了頓,道:“若是實在不肯招供,便上大刑伺候罷!”

顧延章點了點頭,道:“已是著人去稟大理寺,等到呈報批了回來,若那智信再不供認,便要依律上刑……”

這許多審案細節,按道理並不需要胡權並顧延章兩人親自過問,只是此案實在非同尋常,尤其那涉案者鬆巍子,當日才從宮中出來,又與朝中許多臣子家眷有所往來,再兼事涉趾,眼見就是南征的日子,樣樣撞在一,尤其顯得厲害。

兩人正在說話,終於等到外頭一人匆匆進得來,只草草行了個禮,便稟道:“胡公事,顧副使,那鬆巍子招了些事出來!”

一面說,一面把手中謄抄好的兩份供狀呈了上來。

顧延章同胡權對視一眼,取過一份,快速掃看了一遍。

因此案甚是要,胡權特意著人去大理寺中打過招呼,諸人也曉得厲害,流程走得飛快,用刑的批文很快就送回了提刑司中,差們得了許認,果然嚴加拷問,上了大刑,不過一個多時辰,那鬆巍子就已經將自家行事悉數供認。

Advertisement

胡權早有吩咐,不管供出什麼,必要先將供狀拿來給他看,果然差便先取了過來。

原來杭州確實有一個法喜觀,只那觀小地偏,遠在深山之中,道觀也早已落魄,其中並沒有一個道士在,智信先前被遣去了趾國中傳道,他爲人聰明,確實也通佛法,縱然心中萬般不遠,卻也慢慢打開了局面。

只是趾氣候惡劣,他又不是全在繁華之,十日裡有五六日都是要被顧延章派去的兩個“行者”押著翻山越嶺,一面探查地理人,勢力分佈,一面弘揚佛法,講道講經。

後頭還罷,左右他在哪裡都是“弘揚佛法”,揚名立萬,可前者卻並不是那樣容易做到的。其時正值炎夏,從前智信在京中做大和尚時,並不是誇口,夏日講經旁有蓮花傍,殿佈置冰山,後還有小沙彌幫著打扇,口了有清心飲子,了有味佳餚。

京城哪有趾那般酷熱,偏偏換了地方,氣候那樣惡劣,他居然要冒著炎日,翻山越嶺,喂蟲喂螞,躲蟥躲,挨不過多久,已是全傷痕,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趾不到兩個月,智信接連生了好幾回大病,這一回並不是裝病,而是真的腹瀉、高燒再有水土不服,幸而他乃是得道高僧,趾又是尚佛之地,他不去升龍府那些個地方,只在邊境左近的州縣之中徘徊,頗得人敬重,靠著一把好口才,頗得左近富戶尊崇,又自家通曉醫,險險撿回一條命來。

與此同時,他自當地人手中得了藥,暗中藥翻了兩名監視的行者,自家而出,因知道自家份敏,一個頭又實在太過明顯,極容易被人盯上,索造了假文牒,扮作道士,反取海路回了欽州。

因他前幾年偶然聽得有人提及過,南方不地方崇尚道教,常有不知名的小觀,裡頭只有一兩個道人,雖不勢力,卻能維護道統。

於智信而言,他雖一直做的和尚,可道法也不可謂不,自知只要去了蘇杭,想要撈一個道長來做,並不困難。佛也好,道也罷,對他不過一個名的途徑而已,其實並不要,而今和尚這一條路走不得,自然就走道士的路。

然則無論哪一條,他天生就要立於世人之上,當要萬姓信奉擁簇,並不是小小的蘇杭一地就能滿足的,勢必還要回京。

打好了腹稿,他便從廣南一路周折往東部而行,路過各道觀,靠著自家之能,一給人看相,二給人講道,時不時還開壇超度講經,因他每每用不同份,倒是不曾被人察覺。

行路至一半,他便偶遇了一名道士,從對方口中得知杭州法喜觀中有一名老道人,獨自經營,那道觀正在深山之中,雲霧繚繞,人跡罕至,風景優

那道人只是信口提及,智信卻是上了心,再三確認信息之後,轉頭直奔法喜觀而去。

到得地方,果然有一名喚作鬆巍子的道人在裡頭,只是那人不知因何緣故,已是老死,智信便取了他的文牒,承了他的份,扮作鬆巍子,自在蘇杭等地行走講道說教。

這是他的老本行,不用一二月,便已經出了大名,又得人邀請進了京,不過是榮華富貴而已,誰想竟被提刑司發覺。

胡權看完那供狀,將紙張往桌上用力一拍,罵道:“這和尚,死到臨頭,還不肯說實話!”

顧延章看完那供狀,自然也知道其中多是不盡不詳之,不知是否倉促之中編造出來,不顧頭不顧尾之

他略有些不放心,道:“旁的都不著急,只要細細審問,總能找出蛛馬跡,已有人快馬加鞭去往蘇杭等地尋那法喜觀,至於欽州等地,一應也要去查覈,行經之路,總不可能半點東西都不留下來,只是他昨日同我一併宮,也不曉得究竟有何圖謀。”

胡權一早已是把那智信與顧延章在一起時的行事問過一遍,也知道宮中衛森嚴,對方一個“道人”,邊一直跟著黃門,並不可能做出什麼事來,此時便道:“當是不要,幸而他不煉丹藥,陛下也不是那等求仙問藥之人,進進出出,並無進呈什麼口之,只要稟知一聲,請宮中有數便罷。”

兩人在此說話,下頭人依舊在審問智信,從早間問到晚上,那智信翻來覆去,只撿從前說過的話來供認,一口咬定自家並沒有做其餘惡事,也不曾犯法,只是不願在趾吃苦,才溜回京,再問其餘,他半點不肯多說,哪怕用刑,也只會哭爹喊娘,說自家當真沒有瞞。

顧、胡二人等到晚間,不但沒有自智信上得到更進一步的供狀,甚至沒有從宮中聽得任何消息。

胡權早派了人在宮門盯著,莫說沒有人打裡頭出來,便是進去的人也沒有一個,早朝之後得宮中的兩府重臣,彷彿石沉大海一般。

眼下早已過了戌時,比起在公廳中等著,對於胡權來說,自然比不得從岳父那一打聽來得直接,便與顧延章各自回了府。

察覺到宮中況的,自然不止顧、胡二人。相反,只要是有些眼的,都曉得宮中定然出了事。

浚儀橋坊中,楊義府正在書房中來回打著轉。

他手中抓著一封書信,眉頭皺得死,面沉極了,彷彿正遇得什麼難事不知當要如何置。

已深,房中並無他人,十分安靜,只聽得蟲鳴之聲。

他徘徊了半日,忽聽得外頭一陣腳步聲,不多時,一名小廝敲門道:“人,今日跟著相公出去的人回來了。”

章節報錯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