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狂熱小說 穿越時空 亂唐 第二百七十二章:亂起突然間

《亂唐》 第二百七十二章:亂起突然間

原本秦晉有許多話要對陳千里說,但天子召見不容馬虎,只能草草結束會面了。

“圣人召見,中郎將快去吧。”

陳千里在傷以后,消息一直相對閉塞隔絕,還不知道秦晉已經自請外出,被天子任命為馮翊郡太守。

“也好,我兩日后就要往馮翊郡赴任太守,陳兄弟不如也一并去吧。”

秦晉知道陳千里在長安已經毫無前途可言,如果任由其落魄在奉恩寺,也許可能就此痛失良將益友。

“哦?卻是要稱呼一聲使君了……”陳玄禮的表立時稍顯驚訝,接著又緩緩問道:“神武軍在長安如日中天,何以,何以竟外放了?”

終于,陳千里的臉上不再是一副渾渾噩噩的神態,隨著驚訝的表浮現,好奇,憂慮,難過等一干都紛紛涌現了出來。在世人看來,由實權京外放,即便是升上一兩級也與貶謫無異。

離開了帝國中樞,遠離皇帝的視線,也許終其一生都沒可能再返回朝中任事。自然,陳千里也報有同樣的看法和認知,對于長袖善舞的秦晉,他搞不清楚,是什麼促使天子如此不顧臉面急的將秦晉趕出朝廷。

“陳兄弟毋須憂慮,是我自請外出,語氣繼續留在烏煙瘴氣的長安,不如到地方去還能有所作為。馮翊鄰河東,實乃關中東北門戶,是個大有可為的地方。”

秦晉在說起馮翊郡的時候,毫不掩飾自己心的興。這番表落在程千里的眼里,更是讓他到奇怪。不過,稍一思忖之后,也就大概明白了其中的因由。

“我還是愚鈍,竟看不明白使君的襟了。”

陳千里輕輕的嘆息了一聲。

“馮翊郡,我就不要去了,神武軍的兄弟們未必能容得下我。過幾日恢復的差不多了,朝廷自會有妥善安置的。”

Advertisement

秦晉心下一陣悵然若失,陳千里向來是個外剛的人,表面看起來有些弱,實際上認準的事就算八頭牛也未必能使他改變主意。

離開奉恩寺之前,秦晉命隨從為陳千里留下了一些錢,以不至于使他的生活捉襟見肘。

戰馬再度疾馳向東,馬背劇烈的顛簸,秦晉心思早就飛到了興慶宮,那里究竟又發生了什麼事,以至于天子竟如此急急召見。

此前,天子曾召見過秦晉以示,而在這次召見之后直到神武軍離開長安,如無特殊況秦晉就不會再有見到天子的機會了。現在形一反常態,便由不得他胡思想。

堪堪抵達興慶宮北門,卻正好撞見了同樣趕回宮中的監景佑。

“使君也得到了消息?”

景佑對于此時此地見到秦晉毫不覺驚訝,很明顯他應當知道宮中發生了什麼變故。而秦晉和景佑的關系非同一般,自然可以隨意詢問。

“宮中可有變故?天子何以如此急急召見重臣?”

就在同時,秦晉發現急吼吼趕來興慶宮的不止他和景佑,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幾位重臣也相繼趕到。

兩人下了馬以后并肩而行,景佑低了聲音答道:

“難道使君還沒聽說?津守將皇甫恪起兵謀反,叛降安賊了。”

“甚?消息可確實?”

秦晉驚出了一的冷汗,如果津守將叛降安祿山,無疑就等于在潼關的頭上懸了一柄利劍,而他還尚未到馮翊郡去,形勢將變得難以預測。

景佑連連嘆息咋舌,腳下速度卻更快了,以跟上秦晉的腳步。

“如果是假的那才是上上大吉,可告急的文書今日一連到長安十幾封,只怕假不了。天子原來打算到華清宮避暑,得了這個突然的消息以后,已經取消了一切行程。”大風小說

Advertisement

對于李隆基打算到華清宮避暑的舉,秦晉微訝異,在長安剛剛局面安定的況下就急著離開帝國中樞到別宮避暑,是不是心也太大了。

但這些對于秦晉而言無足輕重,他只想盡快了解津的況,才好做進一步的判斷。

進了宮門之后,恰巧又遇見了先一步宮覲見天子的楊國忠。

景佑暗暗嘀咕一聲:

“真是晦氣,怎麼不早不晚偏生遇到了這廝!”

他和楊國忠向來不在一個陣營里,其義父邊令誠與楊國忠也是互相看不順眼,沒明爭暗斗。

秦晉本想慢走幾步,等楊國忠先行宮,以避免正面接,再一言不合生出意外。誰料楊國忠看見了秦晉與景佑聯袂而至,竟停下了腳步,笑的等著他們。

雙方距離并不遠,楊國忠的表自然意思不落的全都落在了秦晉的眼底,這是在主示好嗎?既然如此,再刻意躲避,反而會落得個小肚腸的名聲,不如大大方方的迎上去,看看楊國忠又有什麼幺蛾子。

“秦使君來的正好,你我一同上殿面圣吧。”

“謹從相公之命!”

見到楊國忠并未有什麼出格的言行,秦晉奇怪歸奇怪,但面上該做的功夫還是要做足了,楊國忠畢竟是政事堂的宰相,在宮城之不知有多雙眼睛在盯著他們,稍有逾制失禮,又不知要惹來多非議和編排。

現在,秦晉已經決意離開長安,自然是多一事不如一事。

“哎……”楊國忠特地拉了個長音,“秦使君不必如此拘謹,請!”

一番做作表現讓秦晉更是驚訝,真不知道楊國忠今日是否吃錯了藥,如何表現如此怪異?這也讓秦晉的心里蒙上了一層影,似乎有種不好的預

Advertisement

然則,秦晉的腳下卻沒有半分的猶豫或者遲疑,僅僅落后楊國忠半個子,大踏步的往天子便殿而去。是福是禍,見到天子以后也就見分曉了,此時再多擔憂也是毫無意義的。

“眾卿都到了,馮翊出了大變故,想必也都知道了吧?”

年邁的天子一眼瞥在門口,楊國忠與秦晉聯袂而至,眉了兩下,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見兩人面如常,甚至禮讓有加,也就不再多言,而是直主題。

不過,天子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臣下們的積極響應。凡是涉及到兵事,沒有幾個人敢于站出來提出看法,發表意見,因為這是要負責人的,一旦因言獲罪那才是得不償失呢。一般而言此種況之下,一不如一靜,與其夸夸其談不如安靜的沉默著。

天子威嚴的目在便殿上左右掃視著,重臣的頭隨之更是低垂。既然沒人應聲,李隆基只能點名詢問了。

“高卿何在?”

“回圣人話,高相公今日一早突發急熱……”

天子旁侍立的宦尖著嗓子回答。

“可派了醫過去診治?”

“一早就派了去,診了脈,開了方子,抓了藥,當無大礙了……”

簡單的詢問了高仙芝的病后,李隆基將目掃向了平靜而坐的楊國忠。

“楊卿,皇甫恪叛,可有應對之策?”

“臣以為,當立即捕拿皇甫恪親族,以震懾人心,再派知兵勇將率兵平。”

“臣附議!”

還沒等天子繼續發問,門下侍中魏方進主出聲,表示了對楊國忠所提之議的支持。

不過,李隆基的目卻越過了許多人,最后落在了秦晉的上。

“秦卿以為呢?”

“臣建議,對待皇甫恪的族人應當謹慎為上,待派了得力之人往津調查清楚,再做置也不遲。”

Advertisement

其實秦晉的想法很是明了,萬一皇甫恪起兵叛的事并非是決絕之舉,而朝廷捕拿斬殺他的族人,只能將其徹底推向安祿山叛軍,那就是最壞的況了。相反,留著皇甫恪的族人,就可以進退自如,萬一能夠不戰而平息叛,豈非更好?

就實而言,秦晉對皇甫恪謀反叛是持懷疑態度的,至認為其中很是蹊蹺。皇甫氏乃京兆萬年大族,其父皇甫惟明曾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屢屢大破吐蕃的作。皇甫恪為將門之后,且族中基又在長安,怎麼可能孤注一擲呢?誠然,皇甫惟明因相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牽連而死,但這也不能為他謀反叛的絕對原因。

然則這些理由和揣測不能堂而皇之的擺出來當眾討論,只能晦的提醒李隆基,不能先將皇甫恪的后路堵死,一切還要謹慎從事。

秦晉的話音落地之后,便殿上頓時靜了下來,幾位重臣都看著天子的表

李隆基則是面無表,不置可否。顯而易見,他對秦晉委婉的提醒似乎并不認可。

“能戰方能和,先說說如何應戰吧。”

一個頗為虛弱的聲音自殿門口傳來,李隆基的面忽而轉憂為喜,整個子都前傾了。

“高卿,如何帶病上殿了?”

說話之人正是高仙芝,他推開了侍的攙扶,搖搖晃晃的來到前行禮。

“有人作,臣就是爬也要爬上殿來!”

李隆基一面命人抬來可以倚靠的榻,以供高仙芝休息,一面頗為焦急的詢問著:

“這戰,當如何戰呢?”

“一切照舊,秦晉帶兵赴任馮翊郡平,皇甫恪若其有幡然悔悟之心,或可上呈圣裁,準其戴罪立功。反之,斬殺無赦……”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